《看理想》:更“靶向”的自媒体脱口秀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看理想,脱口秀,一千零一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4 08:15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2014年,木心先生早年的这首小诗《从前慢》因为被谱曲成歌而被广为熟知,诗中弥漫的恬静淡然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2015年,木心先生的学生陈丹青,与梁文道、马世芳一起,在优酷土豆平台推出文化类自制节目《看理想》系列节目,他们用“诚诚恳恳”的态度做节目,试图让裹挟在喧嚣时代大潮中的人“慢下来”,回归内心,在文学、绘画、音乐中寻求生活的情致。
《看理想》系列节目由优酷土豆集团与传统出版社“理想国”跨界合作,将于6月起先后在优酷和土豆双平台正式上线播出。其中,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6月15日上线,每周一、三、五更新;陈丹青的《局部》6月16日上线,每周二更新;马世芳的《听说》6月18日推出,每周四更新。
更垂直,更靶向
刘瑞琳早就想做针对年轻人的网络文化节目了。身为理想国创始人的她,平时坐地铁时喜欢观察读书的人。但近两年,她发现在地铁里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拿着手机玩游戏或看韩剧,她觉得这浪费了太多时间。
理想国一直将自身定位为文化机构而非单纯出版机构,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利用这种优势,顺势而为,可以大展拳脚。做一档网络文化节目的想法在刘瑞琳脑海中逐渐浮现。
关于平台,刘瑞琳首先想到了拥有向上探索精神的优酷土豆,在她看来与理想国的文化沙龙在精神底色上是一致的,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在土豆总裁兼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杨伟东看来,这次合作不难促成。尽管当他向朋友介绍这样一个文化节目时,80%的反应都是“这是在乱花钱”,但他依然坚定地推进此事。
这和杨伟东的个人兴趣无关,而是源于他对视频内容发展方向的基本认知。“对于优酷土豆这样的中国第一大视频平台,我们要永远探索还有哪些互联网的内容是我们没有做过的。”杨伟东认为,电视台的内容每一分钟都在承受着收视率的压力,这就使得他们几乎不可能把时间让给一个读书、绘画或音乐鉴赏节目,“因为这些节目一分钟收视的含金量虽然一定能击中某一些人,但它不能击中大部分人。”
但互联网与之不同,它有着海量的平台空间与用户基础。例如优酷土豆有近7亿的用户,在这些用户中一定会有少则百万,多则千万的用户是真正热爱阅读、绘画、音乐的人,而在公共电视台中,这种需求被天然地“屏蔽”掉了。这就给视频网站做类似垂直、分众内容的消费,提供了值得探索的道路。
不过,对于商业网站来说,这样的内容商业价值有多大必然也是考量的重要标准。据杨伟东透露,《看理想》系列节目的投入达千万量级,但他对盈利充满信心,该节目或将与某汽车品牌达成合作。“这样的内容有极高的黏性和浓度,它背后的商业价值更大。”杨伟东以《罗辑思维》的会员制为例,认为会员制将会是《看理想》系列节目商业模式的探索方向。
网络节目的另一种可能
有着多年电视从业经验的梁文道,深谙观众的收视兴奋点,也最知道该如何取悦他们,但偏偏他没那么做。
在《看理想》系列节目中,梁文道做的是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在这档节目中,梁文道不说段子,不做通俗化解读,只是沉心静气带领观众欣赏名著。与过去读书节目多在室内不同,《一千零一夜》全部都在户外取景,而且大多是在公共交通工具的上面或周边,梁文道借此想追求一种与目标观众群欣赏环境重叠的效果。在夜晚录制,也是出于从视觉上制造静谧感的考虑。另外,在影像风格上,梁文道还追求一种“文法”:开头和结尾都是日常的环境和状态,一旦他开始出现要介绍一本书的时候,影像就忽然转变,成为了非日常的状态。
为何做如此风格化的设计?梁文道表示,这一次他想有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常常在想,我们的视频好像没有完全跟上年轻人视觉语言欣赏能力的进化。”
除了担任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梁文道还作为《看理想》节目的总策划人邀请了陈丹青、马世芳出山,分别推出绘画和音乐评论节目。
自嘲做什么都是票友的陈丹青,一开始很抗拒做视频,他坦言不喜欢去哪都被人认出来的感觉,但最终架不住梁文道的盛情之邀。在他的艺术节目《局部》中,陈丹青希望做一个次要艺术品的介绍。所谓次要艺术品就是指绘画史中不被重视,但陈丹青却认为大有可谈之处的作品。在这档节目中,陈丹青用独具风格的语言方式,解剖了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起名叫《局部》,也是因为他希望能呈现艺术作品每个之间的组合关系。
马世芳是台湾的著名DJ,也是优秀的音乐评论人。在他的这档《听说》节目中,他通过对每一首台湾流行音乐的介绍,从而引出对台湾社会生活时代的观察。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他讲述了中文流行音乐史上传唱最广的作品《橄榄树》,从歌词遭遇审查和强制改词,再到叶倩文把歌词改成英文再次传唱,以及最终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马世芳娓娓道来,把音乐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知识分子的“粉丝经济”
早在十几年前,梁文道就做过文化脱口秀的尝试。彼时,他是一家香港电台的负责人,刚上任不久,他就决定在夜间黄金档做文化脱口秀。此前这个时段一直是两种故事的天下:鬼故事和黄故事。但他最后硬生生把这个节目做了起来,并广受好评。通过这件事,梁文道得到了一个经验:要相信受众的品位和判断。
如今国内互联网的文化生态似乎与当时有些相似,尽管一些“薄、乱、透”的内容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但如优酷平台的《晓说》、《罗辑思维》、《袁游》、《鸿观》等自媒体脱口秀也是大行其道,有广泛用户基础。
如果说上述几个自媒体脱口秀其通俗化和大众化依然很明显的话,《看理想》则走向了更窄众的定位,其靶向性非常明确:给18—35岁的年轻人打造。杨伟东认为,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对世界保有好奇心,对知识有有着强烈的欲望,并且愿意花时间在阅读、绘画和音乐上,因此专门为这些“文艺青年”打造的内容必定会有市场。而由于这样的用户黏性,节目的“长尾效应”也会非常明显。
而在内容的选取上,《看理想》较之此前的自媒体脱口秀,也更深层了一步,其品牌魅力更多依赖主讲人的个人魅力,它更像是给知识分子打造的“粉丝经济”。被问及知识分子是否该上大众传媒做节目,陈丹青一如既往的犀利:“鲁迅活到今天肯定要上电视,孔子活到今天肯定也要上电视,孔子的游说就是为了上电视。我们都已经被媒介主宰了。”
文/戴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