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2.5产业,下一个主流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立新,产业,下一个,主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28 13:41
转型?转型!但180度的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
什么是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介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近两年,经济环境虽跌宕起伏,但转型却从未停滞。“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呼声极高,但第三产业发展绝非朝夕。制造业转型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博思会诚邀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先生,与大家共同探讨,寻找答案。
被逼出来的“2.5”
“企业转型升级都是被逼出来的,我做2.5产业也不例外。”李立新感叹道,“原材料上涨早有苗头,2003年新一届政府进行一系列国家调控的时候,我就觉得低成本做不下去了。”
一些富有商业远见的企业家,基本都是从那个时间段开始转型,或做房地产,或转型高科技,或将生产基地内移……当时以塑料制品为主业的利时徘徊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没有技术优势,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李立新的心头,但他首先排除了高科技。
“高科技不是我的长项,我就知道怎样把东西卖给客户。非常幸运的是那时候碰见了吴敬琏教授,他的一番话坚定了我选择2.5产业,立志做中国的沃尔玛。而信息化技术的兴起,方便了我们打造利时数字化系统,从制造转型‘智造’。”
当时,吴敬琏告诉李立新:“宁波民企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包括商业流通环节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
然而,李立新的转型并非是直接全部投向第三产业,而是“优二进三”。他曾说过,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是5:5,日后可能是4:6,将来也许是3:7。但他从来没说过不做第二产业,这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宁波式商智。且看李如成,服装产业收入占其最小的一部分,却依然强调服装是主业。在宁波商人看来,制造业虽不是最赚钱的行业,但却是保命的根本。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尚无掌控整条产业链布局的能力,因此,一些企业决不能因为急于“进三”丢掉“优二”。
借势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富士康加薪引爆了珠三角涨薪潮,低碳减排再亮时间表,成本陡升倒逼东部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移。虽然结构性转型早已化为企业行动,但是成败参半。
“转型多元化对像利时这样擅长营销的企业是件好事,但是不要步伐太大,180度的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同时,转型需要借势,特别是政策的势。”经历4年多转型的李立新对此深有感触。
转型做连锁超市的李立新并没有锁定一二线大城市,因为那里早已被跨国大品牌挤满,国有的几个强势品牌尚处于艰难竞争阶段,如果贸贸然闯进去,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你想想,中国三四线城市服务业极不发达,到那里去将会有多大的空间,无法预计,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在这些政策之下,必有一个广大的第三产业市场。你看,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连锁店即使是经济危机,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我们能够布满三四线城市,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而且在农村开商场、办超市,既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利时已拥有百货商场6家,连锁超市34家,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集团带来丰富的现金流量。对此,李立新非常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是正确的,正是借国家的势,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否则恐怕也会跟着抱怨生存艰难吧。”
三卖“宁波模式”
2007年之前,认识李立新这位“亚洲塑料大王”的人很少,正是那一年两会期间他叫卖“宁波孵化模式”走进了大多数人的视野,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两会上连续三年叫卖“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是浙江宁波市2007年11月开始推行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政策:农民工不用交一分钱,企业一次性缴纳178.35元,农民工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大病医保、生育险与现行政策规定一致,养老保险与现行低标准保险待遇一致,失业险按照标准的50%享受一次性生活补贴。
“员工心安则身安,这次珠三角的涨薪潮是被逼出来的,长三角地区那一天也不远了。如果员工连基本保障都没有,哪可能有心思干活?利时走的是‘农村路线’,内需拉动政策虽然还在持续,但尚未形成真正的动力。企业需要付出努力,这不仅仅是设计农村所需产品,更是由‘消费型拉动’转向‘增收型拉动’。农民工赚钱不易,以青春换钱不可再生,要他们单纯消费无疑是要他们的命。如果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就地工作机会,农民增收后,消费实力自然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与社会环境是共生关系。美国一位家族企业的大家长曾说过:“你的企业不是孤立生存的,只有与其他人为善,与社区友好相处,企业才能生存长久,如果你破坏了这种生态体系,你的企业也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识大局者,目光置于长远之地,方得天下。
附文:
吴敬琏:他们比我们更穷、更有竞争力
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中国经济转型提了27年,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企业尚需更多努力。现在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相当雄厚,产业链相当完整,在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条件培育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完全有可能在国际的技术标准的制订上能够有一席之地。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提高附加值,靠便宜的劳动力,已经跟邻国没有竞争力了,因为他们比我们还穷,他们的劳动力更便宜。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培养自身软实力,掌控产业链布局,脱离成本厮杀,才能赢。
麦伯良:打好“智造”组合拳
从前做到集装箱世界产量第一,我就非常高兴;然而,现在中集虽保持众多第一,并成为制定标准的一员,我却如履薄冰。因为信息化、便捷交通、离岸外包等早把世界经济格局“碾平”,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差异越来越小,全球市场已经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供应链和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的组合,企业间的竞争成为获取全球产业资源的竞赛。
任何一个行业的世界第一都无力抵御全球经济的变化。如果我们的空港服务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也做到世界第一,海洋工程领域还是第一,空港设备也是世界第一……如此精湛的“智造组合”,那实力将完全不一样,它抵御全球性经济变化、意外事件发生的能力强很多。
……
什么是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介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近两年,经济环境虽跌宕起伏,但转型却从未停滞。“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呼声极高,但第三产业发展绝非朝夕。制造业转型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博思会诚邀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先生,与大家共同探讨,寻找答案。
被逼出来的“2.5”
“企业转型升级都是被逼出来的,我做2.5产业也不例外。”李立新感叹道,“原材料上涨早有苗头,2003年新一届政府进行一系列国家调控的时候,我就觉得低成本做不下去了。”
一些富有商业远见的企业家,基本都是从那个时间段开始转型,或做房地产,或转型高科技,或将生产基地内移……当时以塑料制品为主业的利时徘徊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没有技术优势,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李立新的心头,但他首先排除了高科技。
“高科技不是我的长项,我就知道怎样把东西卖给客户。非常幸运的是那时候碰见了吴敬琏教授,他的一番话坚定了我选择2.5产业,立志做中国的沃尔玛。而信息化技术的兴起,方便了我们打造利时数字化系统,从制造转型‘智造’。”
当时,吴敬琏告诉李立新:“宁波民企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包括商业流通环节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
然而,李立新的转型并非是直接全部投向第三产业,而是“优二进三”。他曾说过,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是5:5,日后可能是4:6,将来也许是3:7。但他从来没说过不做第二产业,这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宁波式商智。且看李如成,服装产业收入占其最小的一部分,却依然强调服装是主业。在宁波商人看来,制造业虽不是最赚钱的行业,但却是保命的根本。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尚无掌控整条产业链布局的能力,因此,一些企业决不能因为急于“进三”丢掉“优二”。
借势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富士康加薪引爆了珠三角涨薪潮,低碳减排再亮时间表,成本陡升倒逼东部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移。虽然结构性转型早已化为企业行动,但是成败参半。
“转型多元化对像利时这样擅长营销的企业是件好事,但是不要步伐太大,180度的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同时,转型需要借势,特别是政策的势。”经历4年多转型的李立新对此深有感触。
转型做连锁超市的李立新并没有锁定一二线大城市,因为那里早已被跨国大品牌挤满,国有的几个强势品牌尚处于艰难竞争阶段,如果贸贸然闯进去,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你想想,中国三四线城市服务业极不发达,到那里去将会有多大的空间,无法预计,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在这些政策之下,必有一个广大的第三产业市场。你看,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连锁店即使是经济危机,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我们能够布满三四线城市,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而且在农村开商场、办超市,既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利时已拥有百货商场6家,连锁超市34家,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集团带来丰富的现金流量。对此,李立新非常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是正确的,正是借国家的势,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否则恐怕也会跟着抱怨生存艰难吧。”
三卖“宁波模式”
2007年之前,认识李立新这位“亚洲塑料大王”的人很少,正是那一年两会期间他叫卖“宁波孵化模式”走进了大多数人的视野,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两会上连续三年叫卖“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是浙江宁波市2007年11月开始推行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政策:农民工不用交一分钱,企业一次性缴纳178.35元,农民工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大病医保、生育险与现行政策规定一致,养老保险与现行低标准保险待遇一致,失业险按照标准的50%享受一次性生活补贴。
“员工心安则身安,这次珠三角的涨薪潮是被逼出来的,长三角地区那一天也不远了。如果员工连基本保障都没有,哪可能有心思干活?利时走的是‘农村路线’,内需拉动政策虽然还在持续,但尚未形成真正的动力。企业需要付出努力,这不仅仅是设计农村所需产品,更是由‘消费型拉动’转向‘增收型拉动’。农民工赚钱不易,以青春换钱不可再生,要他们单纯消费无疑是要他们的命。如果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就地工作机会,农民增收后,消费实力自然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与社会环境是共生关系。美国一位家族企业的大家长曾说过:“你的企业不是孤立生存的,只有与其他人为善,与社区友好相处,企业才能生存长久,如果你破坏了这种生态体系,你的企业也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识大局者,目光置于长远之地,方得天下。
附文:
吴敬琏:他们比我们更穷、更有竞争力
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中国经济转型提了27年,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企业尚需更多努力。现在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相当雄厚,产业链相当完整,在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条件培育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完全有可能在国际的技术标准的制订上能够有一席之地。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提高附加值,靠便宜的劳动力,已经跟邻国没有竞争力了,因为他们比我们还穷,他们的劳动力更便宜。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培养自身软实力,掌控产业链布局,脱离成本厮杀,才能赢。
麦伯良:打好“智造”组合拳
从前做到集装箱世界产量第一,我就非常高兴;然而,现在中集虽保持众多第一,并成为制定标准的一员,我却如履薄冰。因为信息化、便捷交通、离岸外包等早把世界经济格局“碾平”,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差异越来越小,全球市场已经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供应链和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的组合,企业间的竞争成为获取全球产业资源的竞赛。
任何一个行业的世界第一都无力抵御全球经济的变化。如果我们的空港服务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也做到世界第一,海洋工程领域还是第一,空港设备也是世界第一……如此精湛的“智造组合”,那实力将完全不一样,它抵御全球性经济变化、意外事件发生的能力强很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