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经济哪家强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反映了一个省份在经济、科技、教育、财政、金融、资源、环境、政府作用和统筹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各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位和变化趋势,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要有效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就需要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这些特征,从而研究和发现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正确路径、方法和对策。

  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全国31个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安徽省、重庆市、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陕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海南省、黑龙江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与上年比较,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4个省、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河北省,排位上升了3位,湖北省、贵州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排位均上升了2位;21个省、区、市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6个省、市,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青海省,排位下降了3位,其次是四川省,下降了2位,吉林省、安徽省、云南省和重庆市均下降了1位。

  从得分来看,全国27个省份的得分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市,增加了1.90分,其次是河北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湖北省、广东省、湖南省、云南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有4个省份得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四川省,下降了0.80分。

  不同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差距悬殊,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只有27.2分,不到第一名江苏省的一半。另外,相同区位内部各省份的得分差距也比较明显,同样是处于上游区,排在第10位的湖北省与排在第1位的江苏省在分值上相差了20分;同样是处于下游区,排在第21位的海南省比排在第31位的西藏自治区超出8分;但是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得分比较接近,排位第11位的河南省得分为38.8分,比排位第20位的陕西省仅多出3.1分。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份平均分值为50.1分,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的平均分值为36.9分,处于下游区的11个省份的平均分值为31.2分,比差为1.6∶1.2∶1。

  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9.1分,中部地区36.9分,西部地区32.2分,东北地区37.9分,4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75∶0.66∶0.77。

  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0.90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增加了0.60分;西部地区得分增加了0.50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扩大了0.40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上升不大,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有所扩大。由此反映出东部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说明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在全国4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距,各区域内部的各省份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部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东部地区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5个省份都处在中游区。从竞争力得分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整体而言,中部地区尚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处于上游区,河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都处于中游区的前列,江西省处于中游区的靠后位置,山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但是也有四川省、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6%,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不过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增加幅度比往年要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反而有所扩大,说明西部地区的竞争力提升速度有待提高。

  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东北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不大,其中吉林省下降了1位,黑龙江省的排位与辽宁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经济竞争力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启示

  1.整体稳定,个别省份波动明显。整体上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比较稳定,在某一区段内变化较小,只是在局部有所调整。特别是西部地区几个省份排位一直都处于下游区末尾,表现出长期而明显的竞争劣势,其劣势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尽管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各省份之间的竞争优劣势没有发生变化。从竞争力得分就可以看出,各省份竞争力得分之间的差距还是有所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还不够明显,还没有对排位产生较大影响。当竞争过程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后,这种差距就会逐步扩大,使竞争力排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中游区和下游区的省份,竞争力综合排位发生变化的省份比较多,其中中游区10个省份中有5个省份的排位发生变化,下游区11个省份中有4个省份的排位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各省份得分比较接近,各省份之间竞争优劣势不明显,排位容易发生变化。尽管上游区各省份得分差距比较大,相互之间排位比较稳定,但当分差的变动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可能发生排位上的变化,比如四川省从第10位变为第12位。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稳定性说明一个省份的竞争优势或者竞争劣势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通过众多客观指标综合反映的结果,形成省域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或劣势。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能寄希望于一时的变化,也不能寄希望于少数指标的变化,而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各个方面综合发展、协同提升。

  2.多种要素的综合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多种要素综合反映的结果,既是经济总量的竞争,也是增长速度、平均水平、经济结构和效益的综合竞争,是显性优势和潜在优势的综合反映。

  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二级指标是宏观经济竞争力,其次为发展水平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竞争力,相关系数都超过0.9,远高于其他几个二级指标。同时产业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和政府作用竞争力等几个二级指标的相关系数也比较大。

  这种高度拟合的效果说明宏观经济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也就是说,各省份在着力发展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经济综合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从两年内相关系数的变化来看,系数增加最大的有产业经济竞争力,其他增加的还有宏观经济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和发展环境竞争力,剩余二级指标和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产业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逐渐成为经济综合竞争提升的主要动力。

  3.产业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产业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企业竞争力更是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经济竞争力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的,大部分省份都聚集在趋势线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竞争力得分越高,其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也越高。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省份,比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等地的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是特别靠前,但经济综合竞争力反而名列前茅,是由于其他二级指标得分比较高的缘故。

  可以说,产业没有竞争力,国民经济也不会有竞争力,由此决定了产业经济竞争力是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产业经济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是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的主导力量,要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经济竞争力这一关键环节。

  4.培养强势和优势指标。一个省份拥有众多的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地位。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省份之所以长期处于上游区,排位始终名列前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省份都有一大批始终处于上游区的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而且强势指标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强势指标的数量以天津市为界线,形成了明显的断层,天津市和排位在天津市以前的省份强势指标数量最多,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地位非常稳固,而辽宁省、福建省和湖北省虽然位居上游区,但强势指标个数相对较少,与全国其他很多省份没有太大差别。当然,强势指标的个数来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省份在全国的排位,特别是处于中游区的省份强势指标个数比较少,而处于下游区省份的强势指标个数反而比较多,很多排位比较靠前的省份强势指标个数反而比排位靠后的省份少。比如排在末位的西藏自治区,拥有34个强势指标,不但比中游区和下游区省份的强势指标多,甚至比处于上游区的辽宁省、福建省和四川省拥有的强势指标数量还要多。另外,海南省也拥有较多数量的强势指标,但排位都处在下游区。

  决定一个省份排位的不仅仅是强势指标数量,更重要的是优势指标数量,处于上游区的辽宁省和福建虽然强势指标不多,但它们拥有的优势指标数量比较多,这是排在下游区的省份无法比拟的,其他处于上游区的省份也有这个特点。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份中,排在前7位的省份强势和优势指标个数之和都超过100个,辽宁省也接近100个,而福建省的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个数之和也远远超过中游区和下游区省份。所以,强势指标与优势指标的组合,才是决定一个省域在全国排位处于上游区的关键因素。中游区和下游区省份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数量之和都比较少,且区别不大,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劣势指标的数量上。排在第24位以后的省份劣势指标个数大多都超过100个,其他下游区省份的劣势指标个数也接近100个,远多于排位在前面的省份。所以,一个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需要依靠更多的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来支撑,劣势指标太多,就会导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靠后。处于下游区的省份强势、优势指标都比较少,中势指标和劣势指标数量相对较多,劣势指标越多,排位越靠后。

  总之,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势地位的保持和提升,关键在于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数量的增加,劣势指标数量的减少。因此,一个省份在指标体系中强势指标、优势指标、中势指标、劣势指标的不同结构分布,决定了其在全国的竞争力排位,也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明了基本路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持强势指标,强化优势指标,减少劣势指标,不断优化指标组成结构,才能保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李闽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