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商业与未来之秘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彼得·蒂尔,真知晶球,商业
  • 发布时间:2015-07-02 15:08

  ——专访《从零到一》作者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

  2014年被一批创业家和企业家评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商业书”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以下简称《从0到1》)出版。该书从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脉络,分享作者对商业与未来发展逻辑的思考,影响巨大。此书由彼得·蒂尔2012年在斯坦福的“初创企业”课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2015年6月,《中国经济报告》特邀研究员孔剑平在深圳对两位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话题涉及中国和世界的创新、创业以及科技和商业的未来。

  中国经济报告:《从0到1》这本书在预售期就占据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被一批创业家和企业家评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商业书”。这个书的写作过程有什么可以谈谈的吗?

  布莱克·马斯特斯:这本书是根据我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听彼得讲课时所做的笔记整理而成。听课时,我差不多记下了彼得所讲的每一句话,后来又把这些笔记发布在我的网站上。这些内容不久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引起一阵轰动,于是我们决定将笔记内容重新整理成一本书,以便让世界各地的人与我们分享这些知识。谈到写作过程,有点像创业。你要做大量的陈述,大量的编排,并认真检查和修改稿件。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书稿出版后可能的反应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中国经济报告:与中国比较,你如何评价美国政府在创新和科技方面的表现?

  彼得·蒂尔:关于美国政府在创新投资方面的表现,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种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我本人就持这种观点——认为情况非常糟糕,不过这指的是现在。我以为还应该有一种值得加以认真思考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也出现了惊人的衰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我想,你对技术问题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判断能力,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然而在今天,爱因斯坦寄来一封信很有可能会在白宫的收发室里被丢失,曼哈顿计划将根本不予考虑,也不会有什么阿波罗计划。谈到对科学和技术进行投资,在我看来,我们在投资前至少需要对有关项目有所了解,必须要具备对有关项目做出正确评价的那种能力。

  布莱克·马斯特斯:美国硅谷在促进新技术商业化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优步(Uber)就是近期的一个成功案例。谁能想得到仅靠开发一款打车应用软件,把要去某地的坐车人与愿意载客的汽车司机连接起来,就能做成一桩一年经营额高达500亿美元的生意?问题在于,大家都知道除了出租车还有大量的豪华轿车和私家汽车,而优步却独具慧眼,从这种闲置的运载能力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另一个例子是真知晶球(Palantir),这是一家向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售数据分析软件的公司。这家公司的软件非常复杂,但它能使数据分析工作变得十分容易。这是技术和商业相结合的典范:创业研发复杂的技术需要资金,而这项技术正好能够为客户解决一个大难题。

  中国经济报告:下一项热门技术将会是什么,是人工智能(AI)还是生物技术?

  彼得·蒂尔:人工智能被吹嘘得有点过分,生物技术很有可能成为热门。不过,如果你搞出一种能够自动驾驶的汽车的话,那肯定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会产生很大的边际效应。我猜想,最直接的影响很可能会是推动信息技术迅猛扩展,并开始冲击原子世界。到那时,我们也许会要面对技术的进步能否超过政治,或者反过来,政治能否超过技术的问题。

  中国经济报告:怎么看待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电子货币?

  彼得·蒂尔: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就是,新技术总在给我们制造新的惊喜,比特币是一个突破性的技术发明,发展前景也是跳跃性的,总能达成新的功能。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比特币在真正改变世界,重塑新的金融格局。

  布莱克·马斯特斯:比特币是很酷的技术,在技术意义上绝对是一个0到1的创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比特币可以获得广泛接受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流通货币。其实这不难,在美国,现金和支票之外还有PayPal和Venmo,中国也是一样。因此,对于它所独有的技术特点,比特币很可能不会成为一个简单的P2P支付平台。我认为最有前途的比特币应用是它成为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网络货币,应用于机器之间的支付。例如,一个服务器可以向另一台计算机请求下载网页并用小额比特币支付。如果比特币支付可以成为计算设备的默认功能,那么应用前景非常可观,因为当下互联网是非常缺乏货币化的。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今年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社群经济,对此概念您有什么看法?是否也符合了从0到1的理论?

  彼得·蒂尔:很高兴听到中国一些新经济领域内的新尝试,我想社群经济的兴起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新的趋势,去中心化、依据个性、爱好、专业、目的不同进行区隔是一种很高效的方式。

  布莱克·马斯特斯:首先,权力去中心化是趋势,社群经济非常有前瞻性,因为每种人都自组织成更小的社区,满足自己独特的需求,获得不同的东西。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初创公司可以先服务于一个小众社区,形成垄断,然后从那里扩展。其实这比试图占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大企业是更好的策略。

  中国经济报告:我运营的中国社群联盟中有很多野心勃勃的90后年轻人,你能够给这些有抱负的中国年轻人提供一些建议吗?

  彼得·蒂尔:我如果给出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回答,每个人便都可以遵循照办,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照办的话,那又一定是一个错误的建议。令人诧异的是,从总体上看,IT行业如今仍然是人才短缺。如果你真的是一个人才,你会有机会接受短期的软件和编码培训,在IT行业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然而奇怪的是,尽管IT行业已经火爆了十多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仍然在把计算机编程看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将其视为一种不受欢迎的职业,至今仍然只有极少的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进入IT行业,这是我的一个稳妥的、适合于大多数人的建议。

  中国经济报告:你们的书中写到了创业者悖论,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创业者。那么,怎样才能够知道一个人是否具备了有希望成为成功创业者的那些特质呢?成功的创业者可以通过培训产生吗?能够被大量孵化出来吗?

  布莱克·马斯特斯:不知道成功的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具备敢于冒险,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气质,而其他人则不具备。不过,任何人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假以时日,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获得成功。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会显示出两种几乎相反的性格,他们或许非常有魅力,同时却略显笨拙、害羞,甚至性格内向;而另一类例子是,有一些特别成功的创业者说话办事总是特立独行,甚至固执己见,但是他们同时也非常通达开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这些特质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不过我怀疑这或许是人们对他们十分好奇,感觉如此而已,他们未必就是这样。关于成功的创业者有什么与众不同,只能说这么多。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政府已经宣布要在国内建立一个类似于硅谷的开发区,你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个计划如何才能够取得成功?

  布莱克·马斯特斯:我认为,重要的是必须看到中国政府在支持企业家精神。要知道,在美国,政府至今也没有给予硅谷有力的支持,政府充其量只是没有妨碍它的发展而已。美国的一些科技公司如领英(LinkedIn),在中国开发区与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关系,而且经营得相当不错。由于创新文化及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或许正是要避免拷贝硅谷。创建“中国的硅谷”不应该是目标,对于中国来说,多一些创新型企业才是大事。我猜想,最后建立起来的开发区与硅谷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经济报告:请说说听过彼得的这个课程的其他同班同学的情况吧,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中间有人或者你自己应用过彼得的理论吗?

  布莱克·马斯特斯:我不可能在哪里查到我所有的同班同学今天在做什么的信息。不过,有好几百人与我联系,告诉我,他们搞开发项目和创业公司是得到了我的课堂笔记即现在的图书《从0到1》的帮助才取得成功的。在今天的硅谷,有关初创企业的大量介绍似乎都参照了这本书中的说法。例如,不再吹嘘一家企业占据了多么大的市场,而是说一个企业家要集中精力去独占一个小市场;不再说如何在竞争中取胜,而是说创业者要设法建立垄断。

  中国经济报告:请谈谈艺术和科学,你认为这两者是什么关系?“从0到1”这个理论是否可以永远用到伟大的艺术家身上?

  布莱克·马斯特斯:艺术和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总是从数字2开始:科学是在探索真理,所得到的一切都要能够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通过重复实验再次做出来。然而任何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唯一的:绝不会还有一件与它一模一样,而且以后也绝不会再有完全相同的作品。真正要问的问题其实是商业更像艺术还是更像科学。我的回答十分明确:商业,至少是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初创企业,更像是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是从1到n,亦即复制某些有益的事情,那是在搞科学,是商学院的教学内容:努力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初创企业则更像是搞艺术,是在完成从0到1,它的根本任务是要做成某种全新的和有价值的事情。

  中国经济报告:请谈谈人和机器。如果所有的公司都实现了网上经营或者说移动经营,传统企业将何以生存?这是来自未来的挑战,请谈一谈那时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能从美国学到什么?

  布莱克·马斯特斯:我认为,有一个美好未来的关键是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竞争。对个人而言,这也许意味着你必须非常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取向。你大概不会希望进入一个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计算机主宰或者包揽了一切的领域,因为到那时人类总有一天不得不与强大无比的计算机进行竞争,你必输无疑。在地缘政治的选择上,你最好选择那些注重发挥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并重视贸易和与他国合作的国家,而不要选择那些企图与别国竞争的国家。所以我认为中国可以从硅谷学到很多东西,硅谷也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最好的愿景是这两个国家在将来各自都有一个强健的独一无二的创新企业生态系统。

  彼得·蒂尔(Peter Thiel)

  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1998年创办PayPal并担任CEO,2002年将PayPal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把电子商务带向新纪元。2004年做了首笔在Facebook的外部投资,并担任董事。蒂尔联合创办了Founders Fund基金,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他还成立了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

  布莱克·马斯特斯(Blake Masters)

  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选修彼得·蒂尔的“初创企业”课,将细心整理的课堂笔记发布到网络,引起240万次点击。随后,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将这份神奇的笔记精编成为本书。

  《 中国经济报告》特邀研究员 孔剑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