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板们
- 来源:汽车测试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迪,奔驰,AMG,老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3 13:21
虽然多年来见过很多车厂的老板,但除了正式访问之后,就没怎样聊过天。车厂最高领导人杂事缠身,能抽空给我做访问已经不容易了,要大家拿着酒杯天南地北地聊天,就更是没可能的事。何况,我们杂志向来不怎样喜欢跟车厂高层做访问,因为这些访问太官方,做这些问题除了彰显自己或自己杂志的地位之外,能问出来的事情实在不多,也大多是官方答案。
不过,我也跟一些车厂老板在较为非正式的场合做过简短访问,聊聊天。奔驰的老板Dieter Zetsche博士很特别,他给人一种好像老爷爷的感觉,说话柔和而又清楚得似在卧前给小孩说童话故事。他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更奇妙的是他对旗下产品了如指掌,不止大方向说得文理清晰,就连某一型号的性能数据都说得准确无误。
香港媒体曾跟奥迪的老板Rupert Stadler教授同桌吃饭。当时我坐得远,也没多交谈,可是我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总是文质彬彬的,说话不多,但语调轻柔,举止像个饱读诗书的学者而不似一个商业集团的主脑。跟他同一集团的兰博基尼老板Stephan Winkelmann便不同,虽然他是德国人,但气质完全是意大利人。别看他一身衣着极其讲究,其实他不拘小节,他会主动把手搭着你的肩膀一起拍照,又会跟员工一起开玩笑。他似一个有模特儿身形,时装触觉十分敏锐的老板,但他又是一位极之豪气的兄弟般的人。
我在美国试AMG GTS的时候,见过现任AMG老板Tobias Moers。他一副剽悍的身材,很粗线条,个子又不高大。如果他拿着斧头,穿着牛仔裤,肯定可以拍香烟广告。不过,当他被同事邀请在赛车场开一开GT S做示范的时候,他居然二话不说载着同事一轰而去了。听说他曾是赛车手,所有AMG他都要当试车手的。他说话语调硬朗、肯定,但当我们跟他手下的工程师聊天时,工程师居然当着媒体开玩笑,说老板又说得太多了,说了一些机密的东西,弄得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媒体的后续问题。由此可见,他虽然看似铁面,没多少柔情,但他手下的AMG似乎没太多上下隔膜。
法拉利的前老板Luca di Montezemolo反而没正式见过面。记得有次约了在车展做集体访问,结果他迟到了很多分钟,来到之后便说他只剩下多少分钟。这种事我倒不意外,特别是发生在意大利人身上,更是一点也不出奇。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能力,我每次去F1赛事,都必定见他在场。他对赛车的热诚,对法拉利精神的精准掌握实在不容置疑。他可说是车坛强人,力抗母公司菲亚特集团多年来的滋扰,把公司精神贯彻到上上下下每位员工,那是不容易的事。
为何我突然写这些车厂高层给我的印象?最近,我越来越担心一些车厂的方向,因为他们的人士变动(或快将有的变动),都令我不忍看到车厂会有方向性的改变。第一间我担心的车厂是宝马,一些在宝马车厂做了大半辈子的人也离退休之年不远了,有些离开宝马,有些更投身海外其他车厂去了,最令我惊讶的是M Power的Albert Biermann。曾跟他聊天,他曾经参与第一代M3的工程开发,在宝马超过30年,对M Power的精神和理念了如指掌,但现转投韩国现代车厂。保时捷也是令我担心的,自大众收购后虽还是十分独立地运作,但如果Ferdinand Porsche的孙儿Dr.Ferdinand K.Piech(现年77岁),以及手下一众老臣子都退下来的话,保持捷会变成怎样?法拉利当然也是很令人担心的车厂,虽然自Montezemolo离开后,公司内似乎还没有翻天覆地的人事流转,但我总觉得那是早晚的事。
香港人常说:“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一家机构里,改朝换代是常事,确实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不过在我眼中,汽车不是一般的产品,一些车厂的出品确实带有一种与别不同的个性,那不是外表能装扮出来的,而是从汽车行走时,与人交流时出现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正是靠那些多年耕耘、多年坚守理念的老板和员工积累下来的结果。车厂作为一间商业机构,与时俱进在所难免,但车厂的基业不止在于它们有多少年的历史,而是在于它们有多深的造车理念。
刘伟华 TopGear香港版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