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收到的一件“礼物”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鲁迅
  • 发布时间:2015-07-23 09:13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里提到,“鲁迅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礼物”自然只是鲁迅的一个比喻,但是当一个“人”成为“物”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意义,也失去人生的价值,这份被鲁迅先生把“人”转为“物”的“礼物”,她的名字就叫朱安。

  中国当年那个对女性不公平的环境,要求女性必须态度端庄,衣着俭朴,不打扮,不苟言笑。就算笑,也不许露出牙齿。本分的女人要静守家中,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在具有封建思想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学规矩守礼节,出去就叫抛头露面,是不体面的事。现代女性捧书细读,感觉不可思议,世上竟有如此听话顺从的女性么?

  1906年,朱安已经是二十八岁的老小姐了,外面又有谣言说鲁迅在日本已娶妻生子,结果鲁迅在日本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是母亲病危,要他赶紧回绍兴家乡,孝顺的鲁迅回来了,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安排妥当,就等着他来当新郎。不知道朱安是否晓得,鲁迅回来完婚是受到母亲的欺骗。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像是鲁迅的所作所为,但在清末的中国,包办婚姻天经地义,悔婚是非常严重的事。母亲是出于无奈,孝顺的儿子也只好无奈,牺牲个人的意志。

  婚姻原是个人私事,因鲁迅的名气,结婚以后的故事,变成了公开的秘密。受英文教育的南洋游客,听到朱安的牺牲,觉得鲁迅不可原谅。可是,走在安昌古镇的水边,终于明白,鲁迅那个时候倘若坚持退婚或者离婚,朱安唯一的出路,也许是投河自杀。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五十八岁的朱安死了五十六岁的丈夫,为了照顾年高体弱的婆婆,朱安不可能去上海,只能在北京西三条家里设立灵堂。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占领北平,两个没有收入的老人--朱安与婆婆,相依为命,幸好有古道热肠的鲁迅的朋友们帮忙解决生活费。1943年婆婆鲁瑞也逝世了,孤单的朱安不仅失去了心理上的依归,毫无谋生能力的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即时浮现。周作人此时建议她出售鲁迅的藏书。

  上海文化界人士听说此事,大家都甚焦急,纷纷去信劝阻,并派人去找朱安,请她保存鲁迅的遗物。之前少有自己意见的朱安,这回激动地回答:“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女人--朱安,这可能是她一生中,说过的唯一一句重话了。

  1929年以后,鲁迅从上海寄照片来,并告知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朱安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这话说明她对鲁迅仍然充满憧憬,可是,接到照片和消息后,她幻想中的美好期待落空了:“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寺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不得不承认,鲁迅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他的元配夫人朱安并没有因为他的知名而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和名声。朱安是鲁迅的遗物,遗物不能发声,同情她的人,也只能代替她说几句话,然后叹息,因为,历史已经无法改变。

  【原载2015年6月3日《羊城晚报·花地》】

  朵拉[马来西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