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高考状元”崇拜症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高考状元
  • 发布时间:2015-07-23 09:22

  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又到了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每年的这个时候,有关高考状元的新闻就会铺天盖地地传来,每个省、每个市、甚至于每个县都会产生自己的“状元”,接着就是采访、座谈、出席某个活动。尽管教育部一直要求“高考成绩不排名、不公布高考状元、不炒作高考状元”,但全国除少部分地区外,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仍占据了地方性新闻报道的重要位置。

  把状元做成产业链,也算是当代社会才有的奇景。要放在古代,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受益的除了状元本人及其家人,最多也就让修建状元牌坊的木匠沾沾光。但放在当今中国,假如没了状元,世界将会怎样?可以设想--中学:没状元,让咱怎么做招生简章。高校:没状元,清华北大该急坏了。商家:没状元,怎么卖状元房、状元笔记、状元讲座、状元承诺班……而一些地方主管则由此脸上贴金,自恃领导有方,政绩砝码加重。

  可以说今日之热炒高考状元,已经成了某种商业手段。它实际上和选拔人才无关,和教育制度无关,和激励人才无关,甚至和高考状元本人无关。人们热衷于它,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相比中国,在欧美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而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国学生很乐于参加慈善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打工赚钱是家常便饭。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学习成绩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所谓的“高考状元”不过是临场发挥较好而已,“高考状元”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偶然产物。上大学之后,乃至将来毕业、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强?不见得。若干年前有研究课题组公布“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结果表明:“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这说明,改变命运的是知识,而不是状元或一次考试。

  状元崇拜,说到底是有关何为“成功学生”的社会取向,症结在于评价标准太单一。欧美国家不会像我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这样,人们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反观我们,行业差别和歧视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入名校,而只有进入名校才能获得“高人一等”的发展机会。

  一个公平的社会能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机会,考场无处不在、博弈无时不有,高考不会固化一个人的命运,更多的风景还在“社会”主战场上呈现。过分地宣传高考状元,是在人为地“拔苗助长”或摧残人才,是在人为地扭曲人才教育机制。长此以往,便会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多地培养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

  【选自新浪博客】

  风青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