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流光与心迹
- 来源:元素ELEMENT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家,绘画,传统风景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04 09:45
庹梦倩作品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普通但却隐藏着某种神秘,她尝试着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景色中去敏锐的捕捉现实中的魔幻。她将夜色中人造光的因素扩大,背景黑得更纯粹,冷峻妖艳的光点主宰着画面的情绪,这些绚烂的光就像整个夜空的缝隙,她似乎想要撑开或者撕裂夜晚,但这并不是大多数后现代风景绘画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裂变,而是一种和谐新奇的组合方式,是对现代社会的设问和希冀。
打破传统风景画定义
庹梦倩的作品给我们提供的不是晦涩而难以理解的东西,主要是以风景为主,一直以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路径。她作品中的风景与其说是自然的风景,不如说是自我的风景。在她的创作历程中对于风景的理解不断深化。早期作品在风景的基础上对技法及绘画语言的锤炼多于个人的感受。比如在作品《苍景苍茫》中,树冠和树丛在方法上是写意的,物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是在画面中的趣味和笔触、肌理,色彩见交叠形成的视觉交响。风景的背后是自然与周遭现场的外在呈现,也有一部分作品,庹梦倩将废墟般荒芜的现实场景中的一隅,描绘得既抒情又残酷,比如作品《幻禁》系列即可看到诸如此的尝试。在之后的两年明显能够使人感受到,她的作品进入徘徊和不断尝试的阶段,《此时此地》、《迟暮》、《蔓生》、《阴》、《隅》、《凝》等作品,在现实的宏大与内心丰富,在技法的尝试与视角的选取,在绘画言语的组织和净化之间不断地进进出出。所以这个系列的作品既是她个人艺术经历中相对庞杂的阶段,也让她从中为下一步的工作找到和相对多元的参照点。在近期《流光》系列作品中,风景的因素还在,方法上也留有过去的痕迹并日渐成熟。此时她所呈现的画面更加冷峻,并且将夜色阑珊,霓虹高挂的当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景,置于迷幻、唯美、浮动的感受中,这种感受不仅是审美的更是作者对当下生活中,构成此时此地现实景观的一次记录,揭示和设问。另外《交织的瞬息》三联画,作为她之前作品的深入,呈现出的绘画语言更加内在。这件作品中,光与空间不再是透视或再现层面上的,一个维度是作为画面中心所透出的耀眼的白光,另一维度是另外两幅画上面与之有所呼应的点光和浮光,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呈现三幅作品中空间上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发散和投射,而是相互交织穿插。即便仍旧有具象的因素存在,但对光与空间的重新组合,打破了之前作品中简单的视觉效果和描绘的限定。
我们将庹梦倩的作品脉络做大致的梳理,可以就相关话题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展开,风景是首当其冲的关键词。肯尼斯·克拉克曾经在《风景进入艺术》一文中谈到,作为一种天真状态的风景——我们置身于事物之中,它们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生命结构:树木、花朵、青草、河流、山丘和云朵。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激发着我们的好奇与敬畏。它们是愉悦的对象,在我们的想象中再造并反映我们的情绪。这渐渐促成了“自然”观念的形成,风景画记录了我们认识自然的阶段。在克拉克的论述中风景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在“自然”的观念形成中,风景承接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现代意识。作为一种绘画类型的风景画的解放的过程也是自然化的过程,即自然从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显然,克拉克天真状态的风景已经很难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对应,“风景”的概念丰富而多元,本身所代表的含义不断地改变。在西方艺术史的脉络中,风景画在近代成为独立的画种,landscape(风景、风景画)一词来源于荷兰语,对应到所被人熟知的荷兰风景画。正如风景的词根“land”(土地)所体现的风景与土地无比紧密的联系,土地是人类和所有文化最原始的元素,是我们生活在其上的源头和归处。通过以上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得知风景的文化属性,同时作为艺术家,他的感知状态、智识、甚至焦虑,都体现出作者和世界、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当下风景不仅见证了和谐,更见证着荒芜和混乱。
风格中渐成的思想掠影
谈起风景画可能最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的便是印象派,在印象主义出现之前,风景画是阅读和哲思的风景,画家所描绘的真实或想象是来自于宗教故事、神话或民间传说等,这些风景画是对一个地方或一个故事的呈现甚于对自然的描绘。而印象主义被人诟病之处在于,曾经哲思的风景变成了纯粹的视网膜绘画。亦如法国诗人瓦雷里所言:“风景摧残了人这个概念,在短短的几年内,将艺术智识部分缩减为关于材料、阴影、颜色的几个争论。绘画中,只为了眼睛的消遣放弃思想。”
绘画中的智识与视觉也是当下艺术家依旧面临的问题。庹梦倩作品中的风景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风景,也不仅仅体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的认识。当下以风景为体裁的绘画,很难概括于一个定义或单一的诠释,风景的含义因主题,人及其感受,经历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我们可以尝试大致从问题意识角度分为外视的风景和内视的风景,前者强调现实的映照和文化上针对性,后者重点在于外化基础上的内视,以风景我依托,强调自我的审视,更多是心像的投射,是退守于风景内部的思索,是自觉之上的笃定与坚持。当然,这两者没有清晰或需要被刻意划出的界限,有时也常常交织在一起。艺术家庹梦倩的作品即可看作“内视的风景”。在她的作品中早期风景依存于对图像和碎片化景观的思考,呈现出一片人踪灭的荒芜离园;之后深入风景幽谧之处,由树丛、光(浮光、点光、光晕)、以及被模糊化的现实中可对应之物,共同构成的内在的感知场境。庹梦倩近期的作品又有所推进,在参展的《流光》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霓虹的流光,树影与时空,在风景的语言中呈现出物之为物,景之为景的提炼,混沌与明晰恰到好处。
在庹梦倩的作品中有绘画语言上的句法可以单独提取出来去分析,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风格问题。风格首先是内部的,是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所习得的一套语言表述模式,同时风格又是外部的,是建立在实践主体对社会、自然与客观感受之间。在这里我们谈到的风格并非是试图将庹梦倩的作品连接到以往的经典叙事之中。而是将风格作为一个形成和孕育中的变量,确切地说,风格是一种萌发现象,是一种心境的蜕变。在庹梦倩的风景中,风格是假借自然中的意象,以某种叙述方式呈现,这些都出自作者本身的感受,并逐渐形成艺术的规律性的作品。在风格的名下,有一套自给自足的言语活动,并隐藏在作者的画面中。譬如,在她的作品中,树丛、光(点光、浮光、光晕)、霓虹、木槿、等诸多意象,以技法上的晕染、滴淌、交叠等构成的绘画语言,体现出她在风景与个人,自然与自我,现实与思考之间的敏感,正如19世纪英国批评家罗斯金所言,“世间艺术家的全部功能,在于他是一个善于领悟和感觉的动物,是个具有如此温情和敏感的器具。无论是明暗、色彩、光线,无论是他周围瞬间即逝难于捕捉的视觉形象,也无论是那些足以传达他所感受的灵性的种种情感,全部载于他的记录,无所遗漏,永不消失……
风景是心迹上静谧的时光
按照美国批评家W.J.T.米切尔所设定的关于风景的命题:不存在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风景画,风景是一种文化表述的媒介,体现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他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的关系。所以,亦可将风景看做函义最丰富的媒介,以此相对宽阔的视野为参照,庹梦倩的作品依旧还有有待深入并不断拓展的空间。
一个艺术家的创造也是基于本人的经历以及思考,并且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是画布之外的部分。庹梦倩从小就生活在四川美院一群艺术家的身边,耳濡目染,幼年就拿起画笔,对她来说从美院毕业画画、参加展览、卖作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记得在她的工作室有庹光焰先生为她绘制的一幅肖像作品,线条圆润流畅,时间是2002年。在她本人看来这样的成长环境,既能够为她提供诸多学习上的榜样,同时她也困惑于如何不断的从上代人的影响中出走。作为80后一代的青年艺术家,她与同代人一样得益于一上来就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营养,也在渐行渐远中寻找自我的绘画道路。或许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并不需要代际的刻意区分,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犹记得某天晚上,庹光焰先生边开车,边为我们播放他年轻时喜欢的一首歌,艾敬的《我的1997》——“我留在广州的日子比较长,因为我的那个他在香港,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让我去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在这首歌中,一代人的经历和生存体验,从“我”的角度唱出,可以想象出那个年代的遭遇和困境,唯一能够希望的就是时间的列车快开,1997快些到吧!是的,时间的列车还在一点点的开,在庹梦倩的画布上呈现出一片“静谧的流光”,这是她从艺历程的心迹的记录和呈现,也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审视自我,不断地走向下一站的新起点。
元素Q&A
Q:在近期的创作上,有没有什么困扰的问题?
A:近期创作总的来说比较顺利,创作状态稳定,创作思路也很清晰。这也许是基于研一研二两年时间的长期积累和前段时间举办个展所延续下来的激情。我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家人也很支持我的创作,所以很庆幸毕业阶段没有遇到太多的干扰。
Q:对于之后的创作方向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A:之后的创作方向依然是以架上绘画为主。先对正在进行的“光”系列作品做一些延续,然后尝试着对绘画材料做些改变。未来我不打算找正式工作,想全心全意投入绘画,希望能够参加更多重量级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我的作品。
撰文:王子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