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望吳哥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敦煌,藝術,吳哥
  • 发布时间:2015-08-06 11:58

  敦煌和吳哥是如此相似,令我不由得總是把它們聯想在一起。敦煌和吳哥,同樣走過沉重的歲月。曾經輝煌,也曾經淪落。曾經被世人遺忘,也曾經被世人所珍惜。

  黃昏時分,我站在敦煌的鳴沙山看日落。

  夕陽斜照着連綿起伏的沙丘,沙礫如無數金鑽閃閃發光。遠處的三危山和莫高窟在霧靄之中被勾畫出金色的輪廓。夕陽一寸一寸地移動,色彩一分一分地變幻,暮色漸漸籠罩上來,山下的月牙泉在沉寂的天幕之下顯得份外清冷,敦煌又告別了一天。這片穿越遠古的流沙,亙古不滅的鳴沙山,送迎多少日出日落,看盡人間的生死幻滅輪回,見證過多少朝代的滄桑衰盛哀榮?看落日,不止是風景,不止是美色,是一種強烈的心靈觸動。此刻,我的目光仍然不願收回,我彷彿看到更遠更遠的那方,有一個同樣的落日--此刻我記起在吳哥窟看落日的景象。

  同樣是夕陽依依,天邊慢慢堆起彩霞。柬埔寨傍晚的陽光仍然燦斕,夕陽映照在吳哥寺高矗的塔尖上,把赤紅色的砂岩磚塊染上金色。所有遊人都被眼前的這幅美景震懾住,平時喧鬧的人聲都凝結了。人們的目光注視着吳哥寺,如此靜穆,如此莊嚴,如此感動,這就是動人心魄的吳哥落日。

  敦煌和吳哥是如此相似,令我不由得總是把他們聯想在一起。

  敦煌和吳哥,同樣走過沉重的歲月。曾經輝煌,也曾經淪落。曾經被世人遺忘,也曾經被世人所珍惜。當你步入莫高窟的每個洞窟,舉目皆是用心描繪的精緻壁畫,訴說着人世間的美好和煩囂,憧憬清淨無染的諸佛世界。在這裡,每幅壁畫,都為你許下一個美麗的祝願。每筆每劃,都彷彿可以觸摸到古人的心靈空間。同樣的,漫步在吳哥寺,目力所能及的每個地方,每寸磚塊,無不精雕細琢,一一為你訴說天上人間的美麗故事。

  偉大的藝術,出自偉大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經受無數的苦難而成長起來。中華民族和高棉民族,有着驚人的相似。我們善良,樸實,刻苦,耐勞。在歷史上,卻經受了無數的外族侵略和戰亂。漫長的歲月,造就了百折不回的民族性格,培育出溫婉和細膩的藝術氣質。莫高窟與吳哥寺,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民族,然而站在莫高窟,與站在吳哥寺,同樣令人生起無限的感慨。

  偉大的藝術,必然有滄桑的歷史。

  苦難折磨人,但苦難也成就人。最有價值的藝術,也是在苦難中才能孕育出來。最愛莫高窟中的諸佛菩薩,最愛吳哥窟的神像。他們的面上總帶着永恆的微笑,安撫着受苦受難的眾生。敦煌的飛天和吳哥的班蒂絲蕾女神,輕盈灑脫,無限柔美。以極致的浪漫與極致的美,撫慰眾生的困頓疲憊,度一切苦厄。

  一切都是緣。

  元代的周達觀,以一本《真臘風土記》記錄了他親眼所見的吳哥風貌,因為這個緣,在五百多年之後,一位法國的探險家,按照書上所說,把被叢林掩蓋了的吳哥寺,找了出來。而敦煌的莫高窟,因為有個王道士在無意之中發現了藏經洞,起出大批的寶物,引發了世人對敦煌的關注,因而開啟了對敦煌的全面研究。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很多人罵王道士出賣了國寶,但王道士又何嘗不是一個好因緣?如果不是他,可能藏經洞的大批文物,今天仍然藏在不見天日的深洞裡。王道士的舍利塔,而今立在莫高窟的前面,彷彿向世人無言說法,每個人都是空手來到這個世界,然後空手離開,帶不走任何東西。歷史的遺物,不屬於任何個人,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

  人遺棄的物件,大自然會無私地接收。當我站在吳哥窟,面對着被樹木擁抱着的神廟,感到的震撼難以言述。那種生死相纏,地老天荒的景象,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人,曾經放棄吳哥窟,大自然永不放棄,收容了這片棄城。然後,歲月繼續去雕琢這個精緻的藝術品。同樣,當敦煌沉寂下來的時候,沙漠接收了這一切。風和沙繼續繪畫,把歲月滄桑鋪設在所有的畫面上。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感謝天地萬物的寬容和慷慨。面對着吳哥窟和莫高窟,我們好應當慚愧。

  而今,敦煌與吳哥,又重新興盛。敦煌與吳哥,有如一顆種子,蘊藏着人的美善,蘊藏着無數歷史故事。歲月洗刷了容顏而成廢墟,廢墟更具意義--讓我們銘記人間的紛爭,學會寬容、珍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