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艾特萊斯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新疆,艾特萊斯,維吾爾
  • 发布时间:2015-08-06 12:51

  在新疆,維吾爾婦女喜歡穿「艾特萊斯」裙子。

  艾特萊斯是維語,意思是紮染的絲織品,圖案抽象,顏色紅、綠、青、黃、藍……似彩虹,或黑白相映,簡潔明快;綢面柔軟光滑,穿在身上涼爽舒服,讓肥胖婦女變得風姿綽約,是維吾爾婦女典型的民族服飾。

  和田,古稱于闐,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在和田策勒達瑪溝以北90公里的丹丹烏里克遺址,有一幅唐代「桑蠶公主」壁面,描繪于闐王為得到蠶桑向大唐求親,皇帝答允。于闐王囑咐迎親大臣見到公主時說:于闐無桑蠶,帶上蠶種將來可以織製衣服。聰明的公主心領神會,悄悄將蠶桑籽藏於髮夾,躲過了關吏的檢查,于闐便有了蠶桑……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說,它至少透露出一個信息,那時的蠶桑就像當今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受到諸多限制。公主嫁到于闐為發展桑蠶業刻石為制,不許殺傷蠶種,並規定蠶蛾咬破繭子飛出才能治繭。這樣一來,繅絲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斷頭,或許這正是早期于闐織製絲綢時經緯線都經過加撚的緣故吧!起初於闐人按地毯的方式織製絲綢,結果經緯線排列鬆散,織出的絲綢質地疏鬆不結實。後來引入漢地織錦技術,便有了「胡錦」。胡錦花紋豐富,色澤絢麗,如同熱情奔放的西域歌舞那樣,一度風靡長安。

  那年夏天,我在和田賓館門口僱了一輛毛驢車去吉亞,車前斜斜豎了兩根交叉的木棍,趕車人深目黑髯戴白帽腰板筆挺扶着木叉架坐在車板前,垂下的鞭梢在驢屁股上輕拂,毛驢踢踏有致踩着碎石路小跑。兩側高聳的青楊樹筆直密密挨着,青黛的綠蔭遙遙延伸。我斜躺在車板上看風景,毛驢車拐進了一條鄉村小道,渠水翻着白浪向前面的村莊流去。西瓜攤搭了棚子,背後連着瓜田。農家小院遮掩在樹幹粗糲的青楊樹深處,陽光透過枝叉樹葉在淡白色泥牆上投下斑駁的陰影。饢坑上香噴噴地疊放着焦黃的饢。幾名維吾爾姑娘在村口愉快地聊天,花裙子飄着,眉毛染成黛色連到眉心。白髯碧目的老者,頭戴花帽,蹲坐在樹蔭下,就着饢餅吃西瓜,我暗自猜測和田人的長壽之道,稍走神,毛驢車停在了庭院門前。趕車人回頭誇張地朝我眨着眼皮。我猛地意識到這裡就是吉亞,村裡的孩子看見陌生人,一下子圍了過來,活潑調皮可愛熱鬧。

  庭院架了葡萄栽了鮮花,裡面幾間粗陋的泥屋,靠牆有磚砌臥式柴灶,長七八米,寬三米,上嵌三口大鐵鍋,鏈式排列。主婦盤腿坐在熱氣騰騰的鐵鍋旁,雪白的蠶繭如煮熟氽起的湯圓浮在水面,她細長的手指在滾燙的鍋水中飛舞,魔術般抽出一根根比頭髮還細的銀絲,捲繞絲筐。戴白帽的清瘦老人,一手捋着絲,一手搖着紡車。一卷卷白絲脫水乾燥絞成麻花狀疊放。柴灶上另兩口鐵鍋用來印染,胭脂紅的植物染液很濃,濃得發紫像血漿。古老的紮經染色,使花綢獨具魅力。先按照圖案在經紗上紮結,然後分層染色。圖案輪廓受染液不規則的浸滲,產生自然色暈,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增添了層次與色彩過渡,恰似彩筆擦出的效果。

  艾特來斯比江南絲綢,質地略粗,柔軟稍差,原因是新疆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蠶吐出的絲又粗又短,加快了結繭速度。但是艾特來斯的紮經印染獨具特色,品種豐富,有黑、紅、黃及莎車式四種,黑色最古老,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圖案簡潔、沉穩、神秘,從前只有王公貴族享用;紅色圖案襯白底,熱情奔放,充滿青春活力;黃色花紋,亮麗明快,線條流暢自然;莎車式綜合了黑、紅、黃三種紋樣,賦予了音樂旋律之美。

  總的說來,艾特來斯圖案非常抽象,讓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大多素材來自花卉,最常見的是巴旦木花、木板紋花、梳子花,也有從樂器、農具的形象變化而來,圖案中沒有人物,這是伊斯蘭教的禁忌-反對個人崇拜。

  最後,我順便說一句,吉亞的「織女」,大多是戴花帽的維吾爾老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