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大地之——白 皚皚雪山巔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天山,遷徙民族,手抓羊肉
  • 发布时间:2015-08-06 12:38

  天山可說是白色世界。從山頂上的冰雪、纏繞山腰的白雲,山間放養的羊群,到山腳下種滿棉花的農田,還有遊牧天山南北崇拜白色的民族——哈薩克族。他們住在白氈房,崇尚白為美,服飾以白色為主,就連吃的東西都是以白色為主,如奶製品、馬奶釀酒、白洋蔥、手抓羊肉等。

  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都認為白色如天上的白雲,母親的乳汁,象徵着光明、純潔。但把白色當成自身民族象徵,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一個跨境的少數民族,由許多古代遊牧部落經過錯綜複雜融合形成。要說維吾爾族是新疆沙漠綠洲的主人,那哈薩克族就是天山的主人。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和北部阿爾泰山的崇山峻嶺間,處處都可以看到哈薩克遊牧民族的身影,他們自由自在地遊牧在這些水草豐美的牧場之上。

  如候鳥一樣的遷徙民族

  在哈薩克語中kaz是天鵝,ak是白的意思,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哈薩克祖先把自己說成是天鵝化身成的美女與一個男人生出的後裔。白天鵝成為純潔、自由、美好的象徵。哈薩克族群居和遷徙傳統,就像候鳥天鵝那樣,夏天在草原上生活,冬天就遷徙到溫暖的地方過冬。在北高加索民族的語言中哈薩克族名發音有高大奴隸的意思,最早的哈薩克是由裏海一帶的卡斯比與塞種人構成。後來哈薩克人為了自由,不服從蘇丹、可汗的統治,寧願過着遊牧生活。

  新疆的哈薩克族崇尚白色,除了本民族傳統原因外,最主要受伊斯蘭教發源地阿拉伯崇尚白色的習俗影響。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曾對教民說:「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阿拉伯人崇尚白色也與地域環境有關,阿拉伯地區天氣炎熱,為遮陽避光,當地人多纏白色頭巾、穿長裙。新疆夏天的天氣,也是日照強、早晚溫差大,故阿拉伯穿白色服飾的習俗,就由哈薩克這個遊牧民族帶到新疆來。

  很多人嚮往哈薩克人這種自由自在的遊牧生活,筆者曾經也羨慕這種生活方式。就如沒有腳的飛鳥的故事一樣:「終其一生都在飛翔,飛越森林卻無處停歇。累了也只能睡在風裡,一生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時候。」哈薩克族就如上述自由的飛鳥一樣,一生策馬奔騰,四處遊牧,不像現代人那樣為了棲身之所的那幾塊磚頭而困死一生。但事實是不是這樣?遊牧生活是不是真的天天在草原星空下吟唱情歌而過生活?

  自由自在的轉場生活?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在牧區有一句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在新疆,養羊的是哈薩克族,販羊的是維吾爾族,賣羊的是回族,吃羊的是漢族。而整個環節中風險最大的要數飼養羊的哈薩克族,就算你要的牲口再多再多,有可能一夜之間也會全部死光。對於真正的哈薩克牧民,放牧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隨時都要監測可能出現的羊瘟,到產羊羔的季節要通宵守着羊群,要是幾十頭或上百頭羊要生小羊羔的話,這個春季你就別想有好覺睡了。

  出外放牧遇到惡劣天氣是家常便飯,冬天大風雪、春天大霧天、夏天的大雨和冰雹。由於放牧的地方臨近雪線,草場天氣變化特別快。若是遇到起霧天,就連豐富經驗的牧民都找不着回家的路。氈房裡的生活不是城裡人每年一兩次出外露營,牧民們的蔬菜以及生活用品都要到三四十公里外,甚至百公里外的山下集市補給。有時候整整一個夏天都要吃地窖裡存放的番茄和土豆等為數不多的果蔬食物。

  其實遊牧生活中最累的是貫穿一年四季的「轉場」生活,不知道讀者有沒有嘗試過搬家,每搬一趟家都要掉幾斤肉,而哈薩克牧民一年之中要搬家(轉場)四趟。每年哈薩克牧民為了牛羊牲畜能夠獲得充盈的水草,從每年4月中下旬開始,牧民離開冬季草場往夏季草場遷移,而6月更是夏季轉場的高潮。9月中旬從夏牧場向秋牧場轉移,11月在寒冬大雪來臨之前,牲畜從秋季牧場遷回氣候較為暖和的河谷低地的冬季牧場,以保證牲畜安全越冬。

  每一次「轉場」,行程近則幾十公里,遠則幾百公里。每年轉場都很累、很辛苦,不僅要驅趕牛羊下山,以前沒有車的時候,氈房等日常生活輜重都要牛車拉,遇到雨雪天氣轉場苦不堪言。如今有了機動車幫忙,節省轉場時間,但每趟幾百上千的牲畜裝卸,也是很累人的。

  哈薩克族服飾

  花帽:未婚女子頭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花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作帽纓,象徵勇敢、堅定。

  上衣:由於晝夜溫差大,夏季的服飾除了連衣裙外會套穿坎肩或短上衣。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羊皮縫製。

  裙:夏天穿袖上有繡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長裙,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原料來製作。

  靴:經常騎馬,男女都會穿長統皮靴。

  哈薩克族的氈房

  骨架、柵欄

  氈房的四壁有網狀的木杆搭成整個支撐物——骨架,使用戈壁灘上的紅柳木做的。然後再圍上橫豎交錯成菱形的柵欄。

  臥室

  傳統的氈房前半部分放物品,後半部分住人和待客。有些三代人同住在一個氈房,進門左上方是兒子和媳婦的牀位(牀前掛有幔簾),右上方是主人的牀位。如今也會設有特製的牀,一般不允許晚輩在上面坐臥。

  門

  哈薩克氈房的門較講究,一般為雙扇雕花木門,門外有氈簾。進門右側放置物品用具、食物,左側放置馬具、獵具等生產用具。

  廚房

  房中央正對天窗處放鐵皮爐,或用三角架搭成圓形鐵架,上置炊具燒奶茶、做飯。

  牆席、白氈

  搭好柵欄,用芨芨草製成的牆席子圍住,外包白氈。牆席是用草原上生長一種韌性極大的芨芨草編成,每一根都要長短、粗細一致,搭建一座氈房幾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最後圍上羊毛織成的白氈牆,氈房的大小是根據房牆的多少來定的。一般的氈房多用六塊氈牆。

  庫房

  一般正上方靠房壁最裡邊放置被、褥、衣等儲物箱,是家中庫房重地。衣物箱子前,鋪有華麗的氊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

  客廳

  傳統上哈薩克人沒有桌櫈,地上多鋪有氈或被,供人盤腿席地而坐。正上方是上座,一般留給尊貴的客人。平時是牧民做「乃瑪子」(穆斯林每天五次禮拜)的地方。

  新疆細毛羊

  品種

  高加索和泊列考斯美利奴細毛公羊與新疆當地哈薩克和蒙古種粗毛母羊,雜交培育而成

  原產地

  1934年誕生於新疆伊犁地區鞏乃斯種羊場

  體形

  公羊體重85~100kg,母羊體重47~55kg

  外貌

  公羊大多有螺旋形大角,母羊無角。鼻樑微隆起,頸部有1~2個皺褶

  飼養地

  北緯45度、海拔2,500米以上的新疆天山山脈

  羊毛特點

  纖維細軟,捲曲勻密。是製造高檔精、粗紡呢絨的優質原材料

  年剪毛量

  3~6公斤/頭,是中國各類細毛羊中剪毛量最高的品種

  白色美食吃不完

  哈薩克為傳統的遊牧民族,日常美食來自於其牧養的牛、羊、馬肉等肉食,以及牠們所產的奶源做成的各類奶食品:馬奶子、酥油、奶皮子、乳酪、奶疙瘩等。所吃的蔬菜大部分是能夠貯藏長時間的土豆、洋蔥和大白菜等白色系蔬菜。

  馬奶子酒

  北方的遊牧民族如蒙古、哈薩克都喜歡用馬奶來釀酒。他們將馬奶貯藏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發酵好的馬奶子酒,是一種白的粘液體,喝起來有點酸,酒精度比啤酒還要低,只有二度左右,喝多了不醉人。

  手抓羊肉

  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不吃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牠們的羊肉都是現宰現殺的,其新鮮度可想而知。把羊肉切成大塊,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塊,連同羊頭、肝、心、肺等一起放在鍋裡燒煮,煮沸後,撇去血沫。

  納仁

  納仁即羊肉,就是煮完手抓羊肉的原汁肉湯拿來煮手工麵。麵煮熟後撈出盛盤,把麵條放在盤底,羊肉放在上面,配以洋蔥手抓着吃。吃完麵後,再喝碗原汁肉湯就完美不過了。

  奶茶

  哈薩克族的奶茶跟香港的絲襪奶茶不一樣,港式奶茶用錫蘭紅茶來沖,而哈薩克奶茶用磚茶混合鮮奶加鹽熬製而成。喝起來當然沒有港式奶茶那麼香滑,但北方草原氣候寒冷,喝熱的鹹奶茶可以驅寒。

  奶皮子

  是牛或羊奶煮熟冷卻後,取下奶子上面浮的一層奶皮,有點像漢族所吃的腐皮,只不過把荳奶改成牛羊奶而已。這種奶皮子多為家庭製作,一般是抹在饢上或是放在奶茶中食用。

  奶疙瘩

  有兩種,分甜奶和酸奶疙瘩。哈薩克族牧民先將牛或羊奶發酵,把發酵後的酸奶倒入鍋裡熬,然後裝入布袋裡吊起來,使其水分滴盡,再用手捏成小塊,放到鋪有芨芨草編製的席子上晾乾即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