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并不存在所谓的“资金黑洞”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实体经济,金融,信贷
  • 发布时间:2015-08-24 11:55

  社融低估真实的信用投放,社融与地方债之和则存在一些高估。合并两种统计方法,可以认为,在7月,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应该是好于预期的,但难言强劲。

  7月新老口径人民币贷款差异巨大,主要受证金公司从商行筹集救市资金影响。此外这还导致了人民币存款和M2余额同比跳升,M2同比达13.3%。

  通常大家使用M2或社融余额与GDP之比,来衡量实体经济的负债水平,并就此判断实体经济是加了杠杆,还是去了杠杆。但将这一指标应用于中短期经济分析,是存在问题的,更合适的指标是新增负债或新增社融与GDP之比。

  新增社融与GDP之比显示,2013年下半年以来至今年2季度,实体经济总体上经历了持续的去杠杆。实体经济存在资金黑洞、信贷资金流入不合理部门等等担忧,是不必要的。

  一、信贷投放好于预期,但难言强劲

  7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7188亿、老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5936亿。即便考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投放量也是偏弱的。测算余额同比分别为12.1%、13.9%,小幅回升,但这应该主要是来源于基数的贡献。

  当然,由于债务置换的影响,以上数据对真实的信用投放有所低估。一种简单的修正方法是,将社会融资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加总,得出的更广义社融数据。这样来看,7月新增量较大,达到1.26万亿,信用投放连续第二个月改善。

  不过,在数据点评中,我们指出,这样的测算方法又倾向于高估真实的信用投放。合并两种统计方法来看,可以认为,在7月份,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应该是好于预期的,但难言强劲。

  细项数据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7月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下滑较多。也许部分是因为7月的冲量操作,部分来源于债务置换。

  第二,居民中长期贷款较6月小幅回落,但仍然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这主要与商品房销售有关。不过需要留意的是,7月中下旬以来,大中城市网签数据有所走弱。我们目前倾向于认为这是节奏的调整而非此前改善势头的逆转。需要再跟踪观察。

  第三,委托信托贷款表现平平,股市筹资额减半,债券筹资额继续上升。

  二、救市资金影响存贷款统计

  7月新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1.48万亿,较老口径高出8864亿。余额同比高达15.5%。

  高出部分主要是商行向证金公司提供的救市资金。(自贷款渠道获得的)救市资金的精确数字难以获得,也许在8000-10000亿之间。

  社融数据统计非金融部门的信用扩张,因此不受证金筹资行为(贷款和发债)影响。

  7月存款和M2数据也受到救市资金的影响。7月存款增速13.4%,前月为10.7%,跳升3.1个百分点。当然,除了受救市资金影响,也与基数有较大关系。

  7月M2同比13.3%,较前月的11.8%回升1.5个百分点。直接突破央行年初目标值。如果不考虑存款偏离度考核修正,本月同比亦为13.3%,上月同比10.2%,跳升3.1个百分点,与存款跳升幅度一致。

  通常大家使用M2或社融余额与GDP之比,来衡量实体经济的负债水平,并就此判断实体经济是加了杠杆,还是去了杠杆。

  以近六年时间来看,社融余额与GDP之比持续趋势攀升,意味着实体经济一直在加杠杆。

  在2014年之前,大家并不认为数据所体现的加杠杆行为很难理解。在当时,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的基建和房地产等高杠杆部门在大幅地扩张。

  然而,2014年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受束缚、政府部门开始控制自身债务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基建活动并没有进一步攀升实际上还有走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则持续下行。

  道理上,去杠杆应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才对,但为什么数据层面,实体经济仍然在加杠杆呢?这应该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惑,包括投资者,甚至包括监管机构。

  问题主要来源于指标的使用。社融余额与GDP之比,是惯用的指标,很少人怀疑它。在进行长期分析的时候,它的问题并不大。但在分析中短期问题时,它的灵敏度是不够的。更好的方法是新增社融与GDP之比。毕竟,打开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存量的负债直接与存量的资产对应,而GDP是流量,与新增的资产更接近,道理上对应的是新增的负债。

  以新增社融与与GDP之比来看,2013年下半年开始直到今年2季度,实体经济部门实际上经历了持续的去杠杆。

  因此,应当看到,事实上实体经济部门并不存在所谓的资金黑洞,毫无限制地借入资金并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加杠杆;货币宽松也并没有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资金最终全部流入了监管部门不希望流入的部门。

  安信证券 高善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