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海“择校”之惑

  我有两个儿子,都在上海上小学。每次和有孩子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话题总是不可避免地转向孩子的教育问题,譬如:你是怎么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他们在哪里上中学?你怎么帮他准备升大学考试?

  上海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选择:从本地小学的义务制教育,到昂贵的英国美国国际学校,应有尽有。有些学校甚至贵到了我的外国朋友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地步。

  当然,我们算是幸运的。所有这些关于教育的喋喋不休的讨论都意味着,我们仍然有选择,甚至可能是选择太多了。

  我们都忘记了,“选择学校”其实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成百上千年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选择”教育。教育只专属于少数精英或特权阶层,好的教育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才有广泛改变,大部分国家都开始提供面向所有人的义务教育。但即使义务教育的年限各国也是不尽相同的:美国是12年制,而中国是9年制。

  我曾遇见过上海的农民工,只受过两年、三年或五年的小学教育。比如我家的阿姨,在差不多20年前,上了3年小学后,年仅10岁的她就被送去做阿姨,一个月挣80块钱。尽管她很聪明很勤奋,却没办法增加工作的技术含量:她不会正确地写拼音,不会讲一句英语,也不会用电脑。

  与此同时,富人圈里关于子女教育的地位追逐和价格攀比却永远在进行着。

  我有个朋友,公司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不再为高管子女支付每年2.5万美元的英国国际学校学费,他们觉得很丢面子。我也有中国朋友,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上有名的双语学校或者本地学校的国际班,每年不惜为此支付6万到12万元人民币。

  当然,我也有朋友选择了另外一条便捷却也优质的子女教育之路:就是上海本地公立学校的义务制教育。

  我注意到,很多情况下,教育机构的价格标签似乎成了一种身份象征。比如,达利奇学院(上海一所著名英国学校—— 编者注)的制服就比虹桥一所中等价位的双语学校的“含金量”高出很多。我还发现,孩子们自己似乎也在暗自攀比。我的儿子们已经开始问我,上哪个学校要花多少钱。他们一定也注意到了,有些学校的孩子们都乘保时捷、奥迪和雷克萨斯上学。

  我有一位朋友曾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筹款。她告诉我,这些工人们甚至付不起每年1500元的学校杂费(比如午餐、春秋游等等)。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实在不值一提,但却能决定有些孩子会不会因此失学。

  再回到富人。对很多富人来说,奢侈教育就像设计师包包和名车等其他奢侈品一样,花了大价钱的最终目的就是买到一个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耶鲁、哈佛或牛津的学位。但我感到疑惑的是,难道好的教育一定要有昂贵的价格标签吗?

  其实,上海最好的一些学校反而是免费的本地学校,它们录取和教学的标准都相当严格。而常常与我餐聚的那些女士们,其实都很清楚,有些学校只是“贵”,教育的性价比并不高。

  但即便如此,每一天,我都还会反思,有没有为孩子尽到力:我有没有给他们提供我承受能力内最好的教育?我教育他们的方法正确吗?

  似乎关于子女的教育,并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贵的,甚至顶级的教育也不能保证孩子在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新世界时应付裕如。作为家长,我只希望,我给孩子们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在将来需要知识时该如何获取,而这才是全世界很多人无法拥有的真正奢侈的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