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进退之间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6-12 09:53
最近5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接近10%的年增长率上升,到去年已经达到1.25亿公顷
4月14日,德国农业部部长伊尔莎·艾格纳宣布,德国将禁止本国农民种植由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研制开发的转基因玉米M810,因为“它对环境有潜在危害”,也有调查表明,过半的德国农民反对转基因作物。
此前,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和卢森堡都相继对这种转基因作物发布了禁令。可是,欧洲食品安全局曾在过去数年间多次对M810的安全性作检查,均未发现负面影响。
如此看来,这项禁令仿佛政治意味浓于科学依据。一直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绿色和平组织为这一决定叫好,可是转基因作物的支持者,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长沃尔夫冈 A. 赫尔曼却指责这项决定有可能导致研究人员和机构弃德国而去。孟山都更是已经就此提出上诉。
这些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1996年,人类开始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自那以后,各种风波一直伴随着这些饱受争议的植物。可与此同时,它们正以迅猛的势头扩散开来---最近5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接近10%的年增长率上升,到去年已经达到1.25亿公顷。而栽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最初的6个,扩大到现在的25个。
转基因作物的美妙诺言
现代转基因技术和相对“自然”的人工选择与杂交技术不同。
当袁隆平冒着大太阳奔走于田间地头,辛苦找来雄性不育株,建立筛选系统,寻求优秀后代时,实行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却可以坐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室里,通过 “DNA重组”的方法,把来自其他物种的外来基因直接插入农作物的基因组里,制造出抗虫、抗除草剂、或者富有营养的新作物。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前景无限。可是,当科技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世界上第一例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出现于1994年。由美国加州一家农业公司Calgene研发出一种“保鲜”西红柿,不易腐烂,保存时间长。可惜,由于Calgene缺乏西红柿种植经验,选取了次等的西红柿品种,再加上转基因西红柿成本太高、收摘时损失又多,根本无法盈利,不久这种西红柿就退出了市场,Calgene也被孟山都收购。
被种子公司们吹嘘为全人类的救星、解决粮食危机的魔棍的转基因技术,真的实现了那些美妙的诺言吗?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年度调查报告显得信心十足:根据中国、南非、菲律宾的研究,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Bt玉米和棉花(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其产生的毒素可以杀死害虫),产量均比非转基因型高出10%左右,再考虑到节省的农药成本,可以增加农户收入60%。
可是,且慢鼓掌。另一个国际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最近调查了20年来科学界研究转基因作物成果的文献,在今年4月发表了“史上第一份对转基因作物的详细报道”。这份报道则表明,除了Bt玉米在产量有微弱的增加(在过去13年间增长了3%~4%),其他所有转基因作物在产量上都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低于传统作物。这份报道还称,过去十来年间农业增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传统技术,包括杂交和人工选择。
这两项互相矛盾的报告,让人疑惑。不过,《科学》杂志报道“忧思科学家联盟”的成果时指出,很多农民对这项调查结果并不会吃惊,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冲着增产去购买转基因作物种子的。抗虫的棉花和玉米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抗除草剂的作物使得高强度去除杂草变成了可能,而被广为传颂的黄金水稻,富含β-胡萝卜素,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里千千万万的孩子不再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
虽然产量很重要,但因为过去十来年里转基因作物没有明显增产作用就一棍子打死,仿佛太过武断。
疑虑重重
不过,转基因作物的质疑者,还有很多别的顾虑。
首先是对人体的安全问题。虽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目前市面上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没有本质区别,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孟山都也发表了一项长达3个月的小鼠实验结果,证明以转基因食物喂养的小鼠与正常小鼠身体状况没有显著区别。可这项实验的结果虽然得到了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认可,还是饱受争论。
此外,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敲响警钟的文章也不时出现。譬如2004年《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转基因蛋白有可能从食物转移到人类细胞里,并进行表达。虽然并没有证据说明这些蛋白质对人体有害,但这毕竟对推销转基因技术的公司形成了挑战。
而对转基因植物过敏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在印度,自从转基因抗虫棉花广泛种植以后,棉农里有很多人产生了咳嗽、红眼、瘙痒的过敏症状。
去年英国的BBC电台赶赴印度采访这件事。“我以前种植普通棉花的时候就没有这种问题。”一名妇女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但是她又说,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很好,所以她愿意为此受些罪。
另外,澳大利亚的一个实验室发现,当把豆角里的一种抗虫基因转移到豌豆身上时,这种原本无害的蛋白却能让小鼠产生过敏症状。
这点小差异就足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不由得让不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物心存疑虑。所以,即便对于已经通过安全检验、可以上市的转基因食物,有不少国家也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将它们贴上特殊标记。
除了人体安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是否安全也是个大问题。很多人担心,转基因作物会影响生物多样性。被引入的外来基因也许会随着花粉传播流入野生植物,这些不速之客会引发怎样的后果,会不会产生超级强大、不怕虫不怕除草剂的野草?实在难以预计。
抗虫转基因作物也有其独特的问题。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对人类无害,却专杀害虫,能减少农药用量。听起来不错,可是,任何杀虫剂,无论是化学农药还是生物毒素,用长了,昆虫都能产生相应的抗药性。虽然从Bt玉米引入市场开始,政府和公司都提供了许多方法延缓抗药性害虫的出现,但十来年过去了,对Bt有抗药性的害虫已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数个国家被发现。如何应对这个问题,避免Bt失效后农民回到喷洒农药的老路上去,还需要许多农业生物专家的不断努力。
不止于科学
有些人认为,真正棘手的事情,还不是上面这些。
在过去十来年中,总部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农业公司孟山都一家独大,几乎独霸转基因作物的市场。由于其垄断地位,再加上专利保护,它销售的转基因作物的种子比普通种子要贵得多。
过去十年间,美国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种子价格增加了一到四倍,传统种子的供应量下跌,转基因种子所占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由于转基因种子受到专利保护,孟山都不允许农民在年末保留一部分粮食作来年的种子,必须继续向它购买,这与千百年来的农业习惯相悖,许多农民对此怨声载道。
除了提高种子价格,孟山都还有其他办法赚钱。上世纪90年代,它向阿根廷低价提供抗除草剂的大豆,并且不收取专利费。很快,阿根廷种植的大豆中99%都来自孟山都。农民要种孟家的大豆,就得用孟家的特殊除草剂。当特殊除草剂的专利快到期时,孟山都发现自己的利润将受到影响,于是试图向阿根廷索取专利费,在遭到强烈反对后,它转向进口阿根廷大豆的欧洲国家,要他们为专利付费,以损害阿根廷大豆的出口。
中国近年来在转基因的科研开发上投入很多,成果也不少,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却异常谨慎,目前只有Bt棉花在国内大面积栽种。除了甜椒、番茄等一些蔬菜和树木,主要作物上都未大规模引进转基因技术。
事实上,像任何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学进展一样,转基因技术的未来不仅依赖于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虽然科技的发展为未来的农业提供了无穷的可能,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却绝不仅仅是科学。
……
4月14日,德国农业部部长伊尔莎·艾格纳宣布,德国将禁止本国农民种植由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研制开发的转基因玉米M810,因为“它对环境有潜在危害”,也有调查表明,过半的德国农民反对转基因作物。
此前,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和卢森堡都相继对这种转基因作物发布了禁令。可是,欧洲食品安全局曾在过去数年间多次对M810的安全性作检查,均未发现负面影响。
如此看来,这项禁令仿佛政治意味浓于科学依据。一直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绿色和平组织为这一决定叫好,可是转基因作物的支持者,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长沃尔夫冈 A. 赫尔曼却指责这项决定有可能导致研究人员和机构弃德国而去。孟山都更是已经就此提出上诉。
这些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1996年,人类开始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自那以后,各种风波一直伴随着这些饱受争议的植物。可与此同时,它们正以迅猛的势头扩散开来---最近5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接近10%的年增长率上升,到去年已经达到1.25亿公顷。而栽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最初的6个,扩大到现在的25个。
转基因作物的美妙诺言
现代转基因技术和相对“自然”的人工选择与杂交技术不同。
当袁隆平冒着大太阳奔走于田间地头,辛苦找来雄性不育株,建立筛选系统,寻求优秀后代时,实行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却可以坐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室里,通过 “DNA重组”的方法,把来自其他物种的外来基因直接插入农作物的基因组里,制造出抗虫、抗除草剂、或者富有营养的新作物。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前景无限。可是,当科技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世界上第一例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出现于1994年。由美国加州一家农业公司Calgene研发出一种“保鲜”西红柿,不易腐烂,保存时间长。可惜,由于Calgene缺乏西红柿种植经验,选取了次等的西红柿品种,再加上转基因西红柿成本太高、收摘时损失又多,根本无法盈利,不久这种西红柿就退出了市场,Calgene也被孟山都收购。
被种子公司们吹嘘为全人类的救星、解决粮食危机的魔棍的转基因技术,真的实现了那些美妙的诺言吗?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年度调查报告显得信心十足:根据中国、南非、菲律宾的研究,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Bt玉米和棉花(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其产生的毒素可以杀死害虫),产量均比非转基因型高出10%左右,再考虑到节省的农药成本,可以增加农户收入60%。
可是,且慢鼓掌。另一个国际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最近调查了20年来科学界研究转基因作物成果的文献,在今年4月发表了“史上第一份对转基因作物的详细报道”。这份报道则表明,除了Bt玉米在产量有微弱的增加(在过去13年间增长了3%~4%),其他所有转基因作物在产量上都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低于传统作物。这份报道还称,过去十来年间农业增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传统技术,包括杂交和人工选择。
这两项互相矛盾的报告,让人疑惑。不过,《科学》杂志报道“忧思科学家联盟”的成果时指出,很多农民对这项调查结果并不会吃惊,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冲着增产去购买转基因作物种子的。抗虫的棉花和玉米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抗除草剂的作物使得高强度去除杂草变成了可能,而被广为传颂的黄金水稻,富含β-胡萝卜素,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里千千万万的孩子不再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
虽然产量很重要,但因为过去十来年里转基因作物没有明显增产作用就一棍子打死,仿佛太过武断。
疑虑重重
不过,转基因作物的质疑者,还有很多别的顾虑。
首先是对人体的安全问题。虽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目前市面上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没有本质区别,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孟山都也发表了一项长达3个月的小鼠实验结果,证明以转基因食物喂养的小鼠与正常小鼠身体状况没有显著区别。可这项实验的结果虽然得到了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认可,还是饱受争论。
此外,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敲响警钟的文章也不时出现。譬如2004年《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转基因蛋白有可能从食物转移到人类细胞里,并进行表达。虽然并没有证据说明这些蛋白质对人体有害,但这毕竟对推销转基因技术的公司形成了挑战。
而对转基因植物过敏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在印度,自从转基因抗虫棉花广泛种植以后,棉农里有很多人产生了咳嗽、红眼、瘙痒的过敏症状。
去年英国的BBC电台赶赴印度采访这件事。“我以前种植普通棉花的时候就没有这种问题。”一名妇女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但是她又说,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很好,所以她愿意为此受些罪。
另外,澳大利亚的一个实验室发现,当把豆角里的一种抗虫基因转移到豌豆身上时,这种原本无害的蛋白却能让小鼠产生过敏症状。
这点小差异就足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不由得让不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物心存疑虑。所以,即便对于已经通过安全检验、可以上市的转基因食物,有不少国家也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将它们贴上特殊标记。
除了人体安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是否安全也是个大问题。很多人担心,转基因作物会影响生物多样性。被引入的外来基因也许会随着花粉传播流入野生植物,这些不速之客会引发怎样的后果,会不会产生超级强大、不怕虫不怕除草剂的野草?实在难以预计。
抗虫转基因作物也有其独特的问题。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对人类无害,却专杀害虫,能减少农药用量。听起来不错,可是,任何杀虫剂,无论是化学农药还是生物毒素,用长了,昆虫都能产生相应的抗药性。虽然从Bt玉米引入市场开始,政府和公司都提供了许多方法延缓抗药性害虫的出现,但十来年过去了,对Bt有抗药性的害虫已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数个国家被发现。如何应对这个问题,避免Bt失效后农民回到喷洒农药的老路上去,还需要许多农业生物专家的不断努力。
不止于科学
有些人认为,真正棘手的事情,还不是上面这些。
在过去十来年中,总部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农业公司孟山都一家独大,几乎独霸转基因作物的市场。由于其垄断地位,再加上专利保护,它销售的转基因作物的种子比普通种子要贵得多。
过去十年间,美国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种子价格增加了一到四倍,传统种子的供应量下跌,转基因种子所占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由于转基因种子受到专利保护,孟山都不允许农民在年末保留一部分粮食作来年的种子,必须继续向它购买,这与千百年来的农业习惯相悖,许多农民对此怨声载道。
除了提高种子价格,孟山都还有其他办法赚钱。上世纪90年代,它向阿根廷低价提供抗除草剂的大豆,并且不收取专利费。很快,阿根廷种植的大豆中99%都来自孟山都。农民要种孟家的大豆,就得用孟家的特殊除草剂。当特殊除草剂的专利快到期时,孟山都发现自己的利润将受到影响,于是试图向阿根廷索取专利费,在遭到强烈反对后,它转向进口阿根廷大豆的欧洲国家,要他们为专利付费,以损害阿根廷大豆的出口。
中国近年来在转基因的科研开发上投入很多,成果也不少,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却异常谨慎,目前只有Bt棉花在国内大面积栽种。除了甜椒、番茄等一些蔬菜和树木,主要作物上都未大规模引进转基因技术。
事实上,像任何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学进展一样,转基因技术的未来不仅依赖于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虽然科技的发展为未来的农业提供了无穷的可能,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却绝不仅仅是科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