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选爹,也选儿子——古代择干亲的讲究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干亲,古代,乾隆
  • 发布时间:2015-09-10 15:08

  自古以来认干儿子的,不外乎是看着对方的能力,为我所用,增强自己势力。另外就是出于机缘巧合,遇到掌权者刚好没有儿子。还有一种长期给别人当干儿子的,发迹后也认了不少干儿子,这纯粹为了找当爹的感觉。

  乾隆朝有个姓汪的翰林,郁郁不得志,用拜干亲的方法作为自己进身之阶,虽然被不少人笑话,却有更多人效仿。汪翰林先是唆使妻子拜大学士于敏中的夫人为干娘,但后来于敏中失势,他又让妻子去拜尚书梁诗正为干爹,并令其好好侍奉。

  梁诗正每日早朝,翰林的老婆都会把朝珠放在胸口上焐热,然后再亲自为梁诗正戴上。纪晓岚则作诗讽刺道:“昔日于府拜干娘,今日干爹又姓梁。赫奕门庭新吏部,凄凉池馆旧中堂。郎如有貌何须妾,妾岂无颜只为郎。八百牟尼亲手挂,朝回犹带乳花香。”

  拜干亲,是古代朝堂和军中用来攀附权贵和拉拢下属的一种手段,它似乎比结成的师徒门生关系更为密切,有心拜干亲的双方都会下一番钻营的工夫。通常一是由攀附者拜权贵为干爹;二是权贵点名要认干儿子。不过问题来了,干爹少,想当干儿子的又太多,所以能够攀上这层关系,也不是件容易事。历史上那些为了认干爹而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家伙多了去了。反过来,某些掌权者如何选择干儿子,也动了不少脑筋。

  他爸当你爸,到底图个啥

  在《金瓶梅》中,西门庆通过拜蔡京为干爹,送上巨额贿赂,买来“锦衣卫山东提刑副使”的官帽,在地方上更是为所欲为,无人敢管。不过在纵欲而亡后,蔡京则继续招收干儿子,全然记不得这个干儿子曾经为自己鞍前马后效力过。

  可以说,基于利益博弈建立的干父子的关系,在利益面前往往最不堪一击。尤其是利益纠葛太深,彼此又极熟悉,一旦发生冲突,往往致命。吕布先后就认过丁原、董卓、王允三个干爹,赢得了“三姓家奴”的绰号。他第一次“换董干爹”时还比较疑虑,但干掉这个干爹的态度,却相当坚决。

  看到吕布为了财帛和女人就能够杀死两任干爹,那王允为何还要继续把他当干儿子呢?到底图个啥?《三国志》说得很清楚,“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和董卓一样,王允看重的吕布的照样是其一身勇武,这在乱世中退可自保,进可称霸。

  到后来吕布被曹操擒获时,故技重施,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何许人也,自然知道吕布这样的干儿子,是认不得的,正所谓“缚虎不得不急也”。但又怕寒了今后来投奔者之心,故意借刘备之口斩了吕布。

  另一类认干儿子,是出于机缘巧合,遇到掌权者刚好没有儿子。中国人对子嗣看得很重,那些缺乏子嗣的人,考虑到终老赡养、家族延续、祖先血食以及财产继承等问题,不得不收养异姓男儿为子。比如当年后周太祖郭威无后,以柴荣为子。结果柴荣雄才大略,整军经武,大树声威,国力日渐强盛。而郭氏后人,多延年月,后世也传为美谈。

  然后,刘封当刘备的干儿子,结局却很惨。他本是长沙罗侯寇氏之子、长沙豪族刘氏之甥,刘备收这个干儿子,一来是自己40多岁,颠沛流离且膝下无子;二来是出于拉拢荆州豪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这是各大军事集团都欢迎的人才。

  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自裁。通过认干儿子让人肝脑涂地,当干儿子比亲儿子厉害,成为潜在的威胁而除去,这样的“帝王之术“令人心寒。

  千军易得,一“儿”难求。魏忠贤广认干儿子,以此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豢养起“十狗”“十孩”“四十孙”等大小爪牙,就是为了拉拢朝野势力,排除异己。但这样不分良莠的选才方式并不明智,尤其让派系内部搞得乌烟瘴气。加上宦官收养子在古代是一种旧习,这一群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求继承和血食的心理。

  此外,还有一种长期给别人当干儿子的,发迹后也认了不少干儿子,这纯粹为了找当爹的感觉。

  以著名干儿子身份起家的安禄山就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据说他认了8000个干儿子。他把干爹李隆基逼走,并间接在马嵬坡害死干娘,最后也死在自己最信任的干儿子李猪儿之手。同样,前蜀皇帝王建早年是宦官田令孜的干儿子,后来在称帝过程中,也养了不少干儿子。著名的后唐“十三太保”中的李嗣源老当别人的“干儿子”,称帝后也依着葫芦画瓢,认了诸多“义子”,里面有个叫李从珂的,若干年后再次如法炮制。

  涎着脸认爹,想得别太美

  在《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为了“复兴大燕”,最后孤注一掷要拜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为干爹,甚至把杀死阻碍自己的家臣包不同作为投名状。但他并不知道段誉就是段延庆的儿子,一场筹划到头成空。

  历史上为了“成大事”,当别人干儿子,干出的行为比慕容复更缺德的,大有人在。石敬瑭为了当皇帝,把比自己小了10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认为“干爹”,割让幽云十六州,中国历史被改写。“儿子”石敬瑭能忍,但“孙子”石重贵着实忍不住,妄图兵戎相见,最后被契丹灭国。

  石重贵的心理还算正常,这毕竟是一道难堪的痕迹,能够抹去一般都要尽量抹去。如做过石敬瑭大将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在起兵之初也曾被契丹世宗耶律阮认作干儿子,甚至有文字作证,但他即位后不久便“毁尸灭迹”,绝口不承认有这段老黄历。

  不过,历史上的干儿子们,绝大多数目光是比较短浅的,招术不外乎就是拍干爹的马屁。如魏忠贤有一个叫陆万龄的干儿子,为了献媚,竟说出这样一番话:“魏忠贤诛杀东林党犹如孔子之诛少正卯,魏忠贤编撰的《三朝要典》犹如孔子之笔削《春秋》,其功不在孟子之下。”其实,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陆万龄这样说,无疑是在黑这个魏干爹。

  光是口头奉承,谁都会,要成功当上干儿子,“绝活”可不能不少。像“五狗”之一的周应秋进士出身,之前就是工部侍郎,靠善于炖蹄髈,巴结上魏忠贤亲侄子魏良卿而“认爹”成功,虽然因此被讥笑为“煨蹄总宪”,最后甚至当上了左都御史和吏部尚书这样的高位。

  周应秋亲自下厨还是发挥特长侍奉干爹了,北齐宰相和士开的某个干儿子行为则更为夸张。一次和士开抱病,医生说只有喝黄龙汤才能痊愈。黄龙汤实际上就是大小便混在一起。面对这么一碗臭烘烘的“药”,和士开皱着眉头,满心不情愿。旁边有个家伙一看,赶紧说:“大人,这是治病的良药,如甘泉美露,让小人先喝一盏尝尝。”说罢端起一碗,一饮而尽。和士开一看感动得不得了,当场认此人为干儿子,此人不久后飞黄腾达。

  高官去当别人干儿子的,历史上也不少,这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受到皇帝的极端宠爱,很多官员都以当王振的干儿子为人生理想。兵部尚书马魏当时已是个小老头了,但仍找各种关系铺路搭桥认王振为干爹。工部侍郎耿宁比王振大30多岁,仍然在一个公开场合,跪在王振脚下,拼死也要当王振的干儿子。

  一个工部的官员有一天碰到王振,迫不及待地跪了下去,指天盟誓,要为王爹爹尽忠尽孝。王振知道这个人胡须很美,但今天却是光着下巴,问他,你的胡子呢?该官员急忙说:“儿子愿学父亲,终身不蓄须!”王振是被阉割的人,没有胡须,听他这么一说,大喜,很快就将这个干儿子提升为工部侍郎。

  上阵“父子”兵,背后两根筋

  《红楼梦》中,贾芸认小自己四五岁的叔叔宝玉做干爹,贾琏则说宝玉“好不害臊”!脂砚斋也不由得为此感叹。从贾芸的角度来说,动机确实有点复杂,一来父亲早亡,二来家境贫寒,因此认宝玉做爹,不排除有找靠山的意思。说白了,干爹与干儿子的关系通常不会单纯,不可避免会有一种功利心思。

  往往越是乱世,军中的干儿子越多。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残酷的战场上,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如黄巢起义后,当时的藩镇军阀无不竞养假子而自强。后唐太祖李克用、梁太祖朱温都养了不少干儿子,如李克用麾下的十三太保赫赫有名,其中12人都是干儿子;朱温则是偏爱干儿子朱友文,被亲儿子妒忌,最后下了杀手。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特为此专立《义儿传》称:“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而在封建王朝的相对和平时期,也常常会以拜干爹、干娘来拉拢关系。比如盛宣怀拜李鸿章为干爹后,在官场火箭上升;陈璧拜庆亲王奕劻为干爹,很快就成为侍郎,后又升为邮传部尚书;毓郎是民政部尚书善耆的下属,为巴结善耆就让自己的福晋拜善耆之母为干娘,后来他又让福晋拜奕劻的五福晋为干娘,在奕劻主持内阁期间,他因此当上了军机大臣。

  “一堂二代做乾爷,喜气重重出一家,照例定应呼格格,请安应不唤爸爸。”晚清江西道监察御史、四川荣县人赵熙这首诗,锋芒所向,直指庆亲王奕劻喜欢当人干爹的这种癖好。

  “认干亲”的另一种模式就是“本末倒置”,也就是去当别人的干爹。咸丰年间,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手握重兵。朝廷对他很不放心,所以特委派官文担任湖广总督。

  胡林翼多方打探,得知官文有个特别宠爱的小老婆,他就嘱咐老婆要经常邀请官文的小老婆游宴。这小老婆也是个读书人,一来二去,胡林翼有一天就让自己的老娘收了她做干女儿。从此这小老婆以兄称呼胡林翼,胡林翼成了官文的大舅哥了。官文又是个惧内患者,对小老婆那是言听计从。自此,在湖北官场,官文成了摆设,事无巨细均取决于胡林翼。

  文_本刊记者 舒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