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们的自律神经特别容易失衡,就会出现各种不适,诸如头昏、胸闷、疲倦、胃口不佳、失眠,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的“痧”气所致,在临床上有很多疾病与不适,皆可称为痧症。通过科学刮痧可以防治很多疾病,但对中老年人来说,刮痧时要比年青人注意一些保健事项,才能保证安全和疗效。
什么是“痧”?
在中医学上,“痧”是一种瘀结,也就是指体内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瘀”有阻塞之意,由于体内受阻塞而使得气血不通顺,而气血不通顺,则进一步产生疼痛不适。人体是由数以万计的微小细胞所组成,细胞与细胞之间彼此透过血管神经、经络相互连结,因此,当体内有障碍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运作时,就会产生凝滞、瘀塞,于是形成痧症。也就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的说法。换季之时,人体内的气容易失调,导致引发痧症。痧症是一种气的失调,就是瘀积于体表或是经络内的有毒物质。远在清朝时期,邵新甫就曾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也就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在皮肤表面上,出现红点如粟的疹点。这种现象也称作“痧胀”和“痧气”,这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症,而是属于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刮痧是一种经络疗法
中国医学有许多流传千年的民俗自疗法,刮痧就是其中一种广为民间应用的非药物疗法的生活医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复健医学”的一种方式。中医强调的是一种“气”的医学,肉眼虽看不见,但却具有功能在体内运作。依中医理论而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且具备自控调节的系统。而我们的皮肤更在身体自控调节系统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是因为人体透过皮表对外接受信息,同时对内传达命令,由此内外互通的连系,于是才能产生自我调节的效应。基本上,刮痧是由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传统中医疗法所演变而来,所以刮痧在某个程度上,跟经络有相当关系,刮痧的作用机转就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并透过皮肤表面加以刺激来达到效果。
刮痧的方法和步骤
刮痧就是用光滑硬的东西,如牛角、木棒、瓷质汤匙、碗、碟、铜钱、梳子等,或是用手也可以,调理身体表面,进行的方法可以用刮、挤、揪、捏,或者是用刺、拍打等方式的刺激。主要是造成皮肤表面出现一些瘀血点、瘀血斑或者是点状的出血,透过这样对身体体表经络的刺激(皮肤以下1厘米以内的表浅之处),来调整身体的气血。若有精神恍惚不舒服时,透过刮痧的方式,可以帮助清醒。
顺序: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力量: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刮拭的面积尽量拉到最长。
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频率: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时间,以20至30钟为宜。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1至2周。
刮痧后注意身体调养
1.刮痧结束,病人需休息片刻,约15分钟,且注意不要受凉,出汗要立即拭干,并需补充温开水或姜汤,切忌饮用冰水,以利体内之新陈代谢。
2.刮痧期间若有短暂体温增高的发烧现象乃属正常,这是因为体内潜伏的病菌正与白血球在进行对抗,但须注意观察,以防病情变化。
3.病人刮痧后的饮食调理上,禁食生冷、酸辣、油腻之食物,可以饮用清凉茶水,如淡盐开水、荷叶茶、桑叶茶、菊花茶……饮品有助清热解毒,帮助情绪稳定、调养生息。
4.通常刮痧后的2至3天内,患处会出现疼痛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这些人禁用刮痧疗法
1.重病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肝炎、急性传染病等病患者,应该立即送医观察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或是白血病患者,严禁使用此法治疗。
3.传染性皮肤病患者:皮肤若有传染性的伤口,如青春痘、劣疮、皮肤溃烂处,就不宜在伤口处刮拭,以免伤口扩大或感染。
4.高龄老人、正在生病的老人不宜,因刮痧需要以足够的力道反覆在表皮刮拭,所以怕有所损伤。
5.皮肤过敏者亦不宜使用刮痧法。另外,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也禁止刮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