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怎樣的教育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歷史,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9-22 13:20

  1970年,時任西德總理的勃蘭特(Willy Brandt)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突然驚天一跪,為在納粹德國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史稱“華沙之跪”,這成為戰後德國與東歐各國改善關係的關鍵轉折點,與此同時,也與以色列“一跪泯恩仇”。而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的前夕,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公開表示,德國會一如既往的負責任,讓更多人了解當時納粹暴行,令那段記憶深刻的活在人們心中。

  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元兇:日本軍國主義,又是如何反思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的呢?日本首相安倍8月14日發表戰後70周年講話,以回顧過去“村山談話”、“河野談話”等歷屆內閣歷史認識立場的方式間接提及反省與道歉,更直接宣稱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不應肩負“謝罪”的史命,以“那場戰爭”取代“侵略戰爭”的用詞,似乎一時間安倍成為了一位漢文學研習者。

  德國一跪泯恩仇,日本傲慢激對立,孰是孰非,世人自有一把公道尺。奈何歷史還未真正走入歷史,化為塵埃。我們就發現台灣激進高中生發起的“反課綱運動”,對著“殖民統治”、“強迫慰安婦”大加批判,一副“凜然”姿態;香港在此起彼伏的“驅蝗”運動,社會抗爭中漸漸強化本土史觀與城邦論,切割大中華;澳門學生了解歷史變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參訪旅行,史實僅僅成為了知識;而在大陸,日本言行不時激化青年愛國情懷,網絡中、現實裡抗議聲不絕於耳,愛國主義與民粹似乎只在警戒線的一線之隔,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究竟歷史是怎樣的?

  帶著如此疑問,我們邀請兩岸四地的名家一同探討“歷史需要怎樣的教育”的議題。來自大陸的中學老師劉昌言從微小做起,籌組義工團隊,挖掘日本當年在珠海三灶島建立秘密基地與大屠殺的歷史,只為還原歷史真相,盡國民之責;遠在台灣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黃信彰副執行長則用自己20年的研究經歷分享了台灣百年來走過的歷史,以台人抗日的歷史告訴年輕人全面的史實才是多元;鄰埠香港,麥勁生教授在紛紛擾擾的香港社會背後,分析身份認同的差異與歷史的交叉,探討香港人何去何從;而在澳門,資深歷史學家魏楚雄教授從宏觀角度還原歷史教育本來功能,從微觀看待澳門本土歷史發掘與建構。

  我們的歷史我們擔,放棄了民族,拋棄了國族,試問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