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1938》,拿什麼來面對歷史?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歷史,三灶島,日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2 13:23
萬人坑裡多少辛酸淚,千人墳中又幾多亡國恨,翻開七十年前的那頁歷史,在遲疑中打開,又久久不能離去,眼淚沾濕衣襟,太多的悲傷與責任湧上心頭,但拿什麼來面對我們的歷史?
一個興趣,翻滾出歷史雪球
地處珠海市金灣區的三灶島是近代著名的僑鄉,遠赴港澳、南洋、歐美的華僑都不在少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島民們世代安居樂業生活在此,卻不曾想到因為數千年來先人留下的秀麗山水成為了那個特殊年代裡最可怕的夢魘。在二戰期間三灶島被日軍佔領,淪陷8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侵華日軍罪行遺跡,但當歷史慢慢劃過歲月的長空,似乎人們都快忘記這塊昔日被日軍銷毀殆盡、試圖掩飾的戰場。
2013年5月4日,從媒體中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三灶島侵華日軍罪行遺跡(包含萬人墳、千人墳、日軍慰安所、日軍“慰靈”石刻、碉堡、機場遺址)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成為珠海市第三個,也是金灣第一個國家級文保單位。作為一位思想品德老師,帶著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應當讓世人特別是青少年銘記和傳承下去的願望,我希望帶領學生們一一走訪這些遺址,感受這片土地曾經的創傷。而後更是在這樣一個興趣與責任中,我們慢慢發掘出了現存史料沒有記載的部分事實,原來史實背後仍有史實。面對著很多說法不一致、數量、方位不正確的疑惑,作為同樣也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的我試圖圍繞著現存史實開始完善,因為即使曾經戰敗,日本人都很重視真相,如果中國未能調查清楚真相,而進行模棱兩可的史實表述,反而會被日本輕視,帶著這樣的責任,我們開始翻開歷史過去的回憶,而後隨著時間的演進,發現歷史的雪球越滾越大,原來三灶這片土地曾經背負了太多的苦難,經過幾個月的思考與探討,2013年10月,我倡議和發起組建了六人公益拍攝團隊,擬拍攝一部紀錄片《三灶1938》,記錄三灶島那些遺留的罪證遺跡,記錄那些即將逝去的老人們親歷的故事,因為影像資料更具傳播力和震撼力,能夠更好地將這段血淚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
團隊不計任何報酬懷著對這個國家和這片土地的責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遺址的保護和開發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調研,實地走訪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及相關場所,並尋找了相關當事人實地口述當年自己的親身經歷,分別走訪了:萬人墳、千人墳、日軍蓮塘登陸點,日軍間諜棲身廟宇,三灶機場遺址、日本摩崖文字、慰安所、維持會址,碉堡、興亞第一國民學校(當時用來推行皇民化教育)遺址和興亞第二國民學校遺址等十幾處地點。
淡忘歷史可以在短期內就迅速達成,而重新還原歷史的真相卻需要一段漫長的路,為了完善調研成果,團隊更多次前往中山、廣州、湖南芷江、香港、澳門的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和圖書館調閱收集資料,拜訪當地資深學者,還籌資前往日本東京收集資料。
歷史無需記住這個志願調查團隊,但歷史終將難以忘記走訪之後換回的點滴成果,這其中便有:1、發掘三灶島二戰親歷者口述歷史檔案多份,其中親歷者鐘泉作為三灶島慰安婦保健醫生的經歷得到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2、整理和翻譯了二戰侵華日軍極密檔案《三灶島特報》,翻譯者為彭佳莉老師,引起社會極大反響;3、翻譯三灶島侵華日軍翻譯《羅時雍回憶錄》和日本沖繩島縣誌中關於三灶島日本移民團的相關史料,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4、遠赴東京收集了大量歷史圖片和實物原物,並向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珠海市博物館和珠海市檔案館捐贈了大量侵華日軍侵華罪證資料和文物。而團隊更計劃將所有收集的資料整理打包為歷史檔案資料,爭取在2015年為抗戰勝利70周年獻上一份大禮。
團隊艱苦的拍攝活動與扎實的調研成果才換來這部歷史悲歌,2015年7月7日晚上八點,珠海電視臺演播大廳裡舉行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暨紀錄片《三灶1938》公映儀式”。這部被譽為是珠海首部全面反映日軍侵略三灶歷史的大型紀錄片,它不僅真實了還原了歷史,更是我們用實際行動擔負起作為中國人的歷史責任。
歷史不愁假日,卻難以紀念
團隊在調查中除了在時間、金錢、精力上遇到不少阻礙,想必最大的阻礙便是來自於與倖存於世的老人們的溝通,作為外省人的團隊成員,難以用廣東白話直接溝通,也正是這樣一個挑戰,激發出一個想法,發動我所在中學初二六個班級的三百位學生,從中遴選出一部分學生分組來進行翻譯工作,一方面能夠解決調研中遇到的語言困境,更能讓學生們以調查者的角色重新找回原本只屬於他們祖父母那一輩的記憶,這才是真正能夠走入人心的歷史教育,勝過課堂裡千遍萬遍的叮嚀。
國家設立9月3日公眾假期,原本是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設,目的更是為了讓社會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然而假日終究無需只為假日而設,需要真正回歸到假日的初衷,方能達到效果。曾經受訪的日本學者和仁廉夫談到自己曾作為一名日本歷史老師時教授歷史的原則就是實事求是,讓未經歷過戰爭的日本後代清楚了解過去發生的歷史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讓日本年輕人肩負起歷史責任,相較於今天安倍政府的躲躲藏藏,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歷史觀引導,和仁廉夫先生用身體力行來實踐“以史為鑒”的真理。
而同樣習慣了各種抗日神劇的中國年輕人們,印象中的抗日是單手將日本兵撕成兩半,是大刀瞬間砍殺數十個鬼子兵,這樣的渲染只會徒增年輕人盲目的自信與歷史誤區,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國犧牲了太多,在落後的裝備條件下,我們有太多的勝利是用先輩的近身肉搏戰換來的,他們犧牲的那個年紀也許才20歲,十萬青年十萬軍,一樣有著太多的歷史悲壯。所以我們設立紀念假日,進行抗戰宣傳更要回歸到歷史教育的本質:記住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更要走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今天的年輕人因為網絡的高速傳播,帶著大量的存疑在網絡中嬉笑怒罵,對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雷鋒事跡、邱少雲火中執行任務有太多的質疑,走到了今天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教育到底影響了多少人,又能影響到什麼?在帶領學生們實地訪談的過程中,學生們留下的簡單的心得感受雖然話語稚嫩,卻能看出在他們心中悄然升起的歷史責任,他們也在盡力地感受這塊土地的真實。因而假日終究要回歸設立本源,歷史更要回歸真實教育,才能走進人心,深埋人心。
回歸本元的歷史教育
走訪過歷史的人,更能感受歷史的力量。曾經在三灶島上訪問過那些當年被迫受過皇民教育的老人家,很多人心中帶著滿腹委屈,在那個最佳的受教時期只能受到日本皇民教育,讓漢語文化成為一生的遺憾,這是個人的不幸,更是時代的悲歌。凡日本殖民之處,無不是大力推崇皇民教育,東北、台灣甚至近來慢慢發掘出的珠海三灶島這段皇民教育史,也因為台灣李登輝近日的言論讓人瞠目結舌之際,經歷過歷史調查的我們更感慨青少年時期歷史教育的至關重要,22歲以前號稱自己是日本人的李登輝接受大日本帝國的思想,70年來他歷經各種政治謀劃與角色轉變,到了92歲的年紀說出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更讓人驚訝皇民教育的根深蒂固。從此之中,面對今天的青少年,面對今天複雜的社會環境,我們更要認識思考當下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
我們熟知的世界法律體系中有以判例法為主的英美法系,也有以法典明文規範的大陸法系,尊崇不同法系的國家可以看出不同的國家認同與民族性格,而歷史也是在這種順其自然中勾勒出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脈絡。而效仿大陸法系的中國又走過了怎樣的近代歷史路,面對未來,我們又將走出怎樣的一條道路,這是每一個國人都要思考的方向。中國歷經各朝興衰成敗,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後的堅定守護者,但近代以來被欺辱挨打的畫面仍然是今日的中國不可抹去的痕跡,歷史需要一個“為什麼”,讓我們深深的反思,為何閉關鎖國,為何處處落於人後?只有我們勇於面對過去走過的坎坷路,找回歷史的真相,我們才能在反省中展望民族復興的未來,用歷史的眼光去教育我們的民眾,用歷史的責任去找回迷茫的人心,只有一個內心強大的民族才有繼續發展的希望。今天,我們無數的歷史紀念碑、歷史紀念館、那些無聲的戰場、那些親歷戰爭的倖存者都是這個時代裡我們最大的支持,是喚回人心最有力的時代聲音。
◆採訪整理: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