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青海 风景这边独好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青海,草原,雪山
  • 发布时间:2015-10-08 17:37

  带着对青海高原由来已久的向往,经过21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开始了12天的高原之旅。青海就在眼前,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广阔碧蓝的湖水、淳朴友善的民风……有太多梦中的景象,让我心潮澎湃。

  美丽壮观的门源油菜花

  青海风光壮美,植被茂密,但是最美丽的要数门源的油菜花了。为了能让远方的游客先睹为快,导游在我们到达青海的第一天,就安排了门源赏花之行,领略青藏高原独特的美,的确是快事一桩!

  门源油菜花生长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它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上百公里,其壮观之美无处能比。有人说,中国最豪放、最大气的油菜花在青海,这话一点不假。这里的油菜花与江西罗平多丘陵以及江苏婺源的油菜花都有所不同,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原霸气之美。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油菜花绽放的季节,高原湛蓝的天空,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草原,绿油油的青稞苗,以及置于其中的白墙红瓦的村落民宅相辉映。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连绵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蜜蜂忙碌着传粉酿造甜蜜的生活。这里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让我们如醉如痴,陶醉其中。

  地处青海北部的门源县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小油菜性阴凉,耐寒冷,生长期短,抗灾性强,门源的气候、土壤、地理环境适合小油菜的生长。门源是北方小油菜发源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种植面积达300多平方千米,年产油菜籽近5万吨。

  油菜浑身是宝,油菜籽平均含油量42.5%,出油率32.1%,是加工成色拉油、人造黄油、氧化油、起酥油的理想原料,是无公害、纯天然食品,食用植物油的首选。门源菜花油不但可满足高档食用需求,还可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等行业,从而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青海湖的风光

  青海湖富有天然的壮阔、恬静之美。凡是去青海的人都会慕名前往青海湖,当然我们也不例外。

  青海湖古称鲜水,又称西海,藏语为“措温波”,即“青色的海”之意。北魏起更名“青海湖”,沿用至今。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在巨大的海退过程中,有一个大盐湖形成了,这就是青海湖。人们向往它的神奇浩瀚、秀丽雄伟,称其为青藏高原的璀璨明珠,说它是青海省的象征。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最新数据统计,青海湖长104千米,宽62千米,周长360千米,湖水最深处31.4米,比太湖还要大一倍多!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青海湖的壮观、神奇、独特。

  青海湖周围被群山环抱,湖光潋滟,蔚蓝空灵。这里的七八月份气温只有15℃左右,此时正是青海湖最美之时。环湖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碧波万顷的湖水与金灿灿的油菜花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青海湖冬季多雪,夏季多雨,水资源充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内的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场所,是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在青海湖,有鸟类222种,最多的斑头雁有21000多只。青海湖也是我国五大名鱼之一——湟鱼的盛产区,平均年产量达5165吨,青海湖的湟鱼已被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青海湖的日出景致格外迷人。为了看青海湖的日出,导游早早就带着我们来到湖旁,选好位置,找准角度,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天边的暗色在慢慢散去,湖的东边露出淡淡的浅红色,随即越来越红,太阳试探着露出了笑脸。这里的太阳出来得特别快,眨眼间,硕大的太阳已经跃出水面,冉冉升起,朝霞映红了天际。如果说海上日出是缓缓地到来,那青海湖的日出就像西北高原人们那直爽奔放的性格一样,喷薄而出,令人难忘!

  在青海湖周围,居住着汉、藏、蒙等各族人民。他们在这里放牧、捕鱼,种植青稞、油菜等作物,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一边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一边观赏高原的风光和美丽的湖中风景,还可以到牧民的家里感受纯正的藏族、蒙古族风情。在帐篷里面品尝奶茶、糌粑、炒面和酥油,再喝一杯醇美的青稞酒或蒙古族的马奶酒,真是别有一番异域风情在心头。

  神秘的寺庙——塔尔寺

  到达青海的第5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祖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塔尔寺,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它带着宗教的面纱,我们这些教外人士,难免对它知之甚少。

  导游告诉我们,塔尔寺是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的我国第二个喇嘛教大寺院,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共有寺僧800余人。这里的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形成了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寺院内常年人流不息,除了大量的游客之外,更有千里迢迢来朝拜的信徒以及来此学习的喇嘛。

  我们走进寺院,完全进入了一个宗教的世界。光线是低暗的,节奏是缓慢的,调子是低沉的,似乎历史都在这里被凝固了。在大金瓦寺的殿堂,我们看到正面是一尊镀金大佛,生动优美,超然神圣。两旁是几尊略小的佛像,光彩奕奕,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等方面的学术专著。

  接着我们参观了另外几处佛殿。历代珍品宝器和由金玉宝石砌成的各种佛像,让我们大饱眼福。那些佛像,有镀金的,有镀银的,有的高达一丈,有的小不盈尺,有面带微笑怡然自乐者,也有神情严肃冷眼观世者;有青面撩牙、以人皮为坐鞍策马前行者,还有一对一对的欢喜佛。它们千姿百态,神情各异,表现出很高的雕塑艺术水平。

  在塔尔寺,宗教的力量影响很大,每天来这里朝拜的人群,就有成千上万。当我们参观完毕走出寺院大门时,不时地遇上“磕长头”的教徒。他们先是把双手高举过头,然后双手前伸、全身扑到地下。最后是双手、双脚和头——五体投地。这一套动作完成之后,爬起来,向前走三步,再把双手高举过头……如此周而复始,一直磕下去,虔诚地念“阿弥陀佛”。

  掠影土族文化园

  很难想象在青海这样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到青海最具特色的土族家园,相信谁都不想放弃零距离探访土族民俗文化的机会,正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导游精心安排我们来此参观土族文化园,让我们对土族的由来发展、民俗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据导游介绍,全国绝大多数的土族人居住地里,这里是土族人最多、最为集中的一个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总面积3423.9平方千米,有人口37万人。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蒙古语族。土族人民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定居以来,开始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肉食、乳品为主食,后转为农业生产。传统的游牧民仍然保留着喝奶茶、酥油茶,吃酥油炒面,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的饮食习惯。因那里的海拔高,气候干旱,故农作物只能种植小麦、青稞、蚕豆、豌豆、土豆、油菜等。

  土族人民特别注重礼节,人们相逢时互相问好致安。在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之时,亲友之间会拿着自己做的特色食品,去相互拜节。家中遇有盖房子、安大门、生孩子、出满月、姑娘出嫁、儿子娶媳妇等重大事情时,都要邀请亲友前来贺喜。

  土族人民热情好客,认为客来了即福来了,对长辈及贵客尤为尊敬。在节日里或贵客来临时,会在大门口先敬客人三杯酒,叫作“进门三杯酒”,然后请客人进门引至正房炕上,按年龄或辈份大小就坐,这时主人还要敬客三杯酒,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在客人出门时,再敬三杯酒,叫“上马三杯酒”。当然,如有不胜酒力的人,主人不会强人所难。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次,以此表示领情和谢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土族的婚礼仪式,自始至终都是用歌声来表达内容的。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娶亲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互助土族婚礼具有土、藏、汉文化兼容的特点,歌曲曲调优美,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在文化园,几位男嘉宾被邀请上了台,当了一回土族姑娘的“新郎”,分别被称作大姐夫、二姐夫……这些小伙着实过了一把土族婚礼的瘾啊!

  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虽然与汉、回、藏等民族共同相处了上千年,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礼仪、民俗、服饰,民间艺术非常独特。

  “勤劳、忠厚”是土族人留给世人的最深刻印象。土族的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其中“轮子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已被列为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土族历史源远流长,而今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世人。

  撰文、摄影/杨海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