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影会:“金翅鸟”是怎么起飞的?

  • 来源:中国摄影家
  • 关键字:展览,金翅鸟
  • 发布时间:2015-10-10 11:48

  ——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DIPE)金翅鸟大奖评选手记

  为期5天的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于2015年8月10日晚圆满闭幕。

  与上一届“摄影节+画廊博览会”的模式相比,本届影会推出了“摄影节+博览会+器材精英荟”的升级版,展览数量超过300个,展出照片10000余张,视野宏阔,风格多样,相当数量的展览观念、影像与呈现俱佳。20个国家的摄影节主席到会,通过了《大理宣言》,成立了“DIPE国际摄影联盟”,未来的大理影会将成为一个大空间、多层次的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平台。影会期间举办的各类讲座、比赛、评选、发布活动多达几十项,包括第二届亚洲先锋摄影师计划评选、中国摄协策展委员会的“飞马奖”策展人评选、努比亚手机摄影大赛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被认为代表大理影会最高水平的金翅鸟摄影大奖。

  金翅鸟摄影大奖分为最佳图书、最佳新锐、最佳策展人、最佳摄影、最佳摄影师5个奖项,每个奖项中含大奖1人、提名奖4人;根据组委会规定,本届大理影会画廊展、收藏展、大理摄影博物馆开幕展不参加金翅鸟大奖奖项的评选。本届评委会由4人组成,评委会主席由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担任,3名评委分别是克劳迪娅·英特希尔(Claudia Hinterseer,荷兰)、坦福尔·穆拉德·托普(Tanvir Murad Topu,孟加拉)和王保国(本刊高级编辑)。普雷基不用多说,克劳迪娅约40岁,曾获阿姆斯特丹大学视觉人类学硕士学位,2007年与人合作创立欧洲著名的努尔图片社(www.noorimages.com),在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工作6年,负责全球展览与多媒体项目,是国际知名的摄影评论人,在展览呈现和评选方面经验丰富。托普不到30岁,被戏称“评委新锐”,是孟加拉帕斯莎拉南亚传媒学院(Pathshala South Asian Media Institute,近年该院毕业生频频获得荷赛奖项)摄影系主任,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至于评委会由4人而不是5人组成,普雷基有自己的说法:3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很强的评委会;凡是在本届影会有策展或展览的人,不能做评委;评选中遇到与自己有特殊关系(比如亲戚、同事)的评选对象,评委要提前说明,在评选该项时只能发表意见,不能投票;我们之所以做评委,是组委会对我们专业水平和良心公正的信任,在任何情况下,评委都必须对评选的公正性负责;投票时如果出现2:2的情况,作为评委会主席,普雷基有最后决定权——“但我是一个好独裁者”,最后他不忘幽上一默。

  评选的基本程序是:评委集体看展览,随时交换意见,每人将自己认为可以进入第一轮的评选对象记下来,评选时由普雷基提出名单,各位评委补充,由此产生第一轮的名单;除图书之外,最佳策展、最佳摄影师、最佳摄影、最佳新锐这四项都在20人左右。第二轮,评委对名单上的每一位进行评议然后投票,两票的进入下一轮,仍然只有一票的被淘汰。第三轮继续进行讨论、投票,决出前5名;最后,每位评委对这前5名逐一发表意见,然后投票决出大奖1名,剩下的4名获提名奖。

  评委不多,争论很多,在第一项评选——图书奖评选时就直接开争。

  这次参评的摄影图书有20多本,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内容和设计,兼及印刷制作。第一轮提名结束后,关于一本摄影书能否进入第二轮,评委分歧很大。这本摄影集前一部分是女性裸体头戴京剧头饰拍摄的照片;后一部分是两图并置,比如左图是摄影师收集的文革期间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女主角柯湘的造型照片,右图是相同的造型但裸体拍摄。普雷基和克劳迪娅都提名这本摄影集进入第二轮,普雷基表示自己在纽约、北京都看过京剧,这些照片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京剧和中国文化;克劳迪娅认为并置呈现和裸体拍摄是京剧影像的新视野。也有评委不敢苟同,直陈理由:“普雷基先生,你在哪儿看到中国京剧表演的时候,演员一丝不挂的在台上唱念做打?这些作品传递的不是京剧的正确艺术信息,而是对真正的京剧和中国文化的歪曲,它不会促进交流,其中所含的观念只会导致误解。那些样板戏剧照和裸体剧照的并置,只是将京剧和样板戏作为中国符号,玩点儿过时的政治波普的小游戏……”讨论结果,三位评委改变了观点,这本集子没能入选。

  大奖集中在《曾年宽幅摄影》和陈大志的《墨影画韵》两书。《曾年宽幅摄影》主要是曾年拍摄的三峡和滇越铁路的宽画幅照片,没有装订,精选十多幅单幅照片直接放在盒子里;影像精致大气,收藏级制作,非常精良。克劳迪娅曾提出,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零散的单幅照片(portfolios),不应参评;经普雷基提议,还是进入了第一轮。《墨影画韵》中相当一部分照片也是宽画幅作品,但采取了拉页对折形式,十分内敛;宣纸印刷,硬纸板书壳,封面上竖嵌一条细长的竹片,影像和设计非常典雅,浸润着浓郁的中国文人气息;就内容与设计的高度统一而言,比《曾年宽幅摄影》略胜一筹。《墨影画韵》最终胜出,还有两点:一点是陈大志拍摄的这些富有中国国画美感的影像,不是来自数字后期调整,而是直接来自拍摄本身,他对区域曝光法有独到理解并在技术上有创新,这点让评委大有兴趣。另一点,曾年长边达一米、外有厚厚的书套和竹制支架的奢侈制作,让评委担忧摄影书制作的土豪风气: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萨尔加多的《创世纪》出了豪华巨制的收藏版(以前国外一些出版社常这么做),长边超过1米,一本书重十几公斤,马上遭到批评:“一方面你拍摄那些没有遭到人类破坏的处女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出这么豪华的大书(定价4000美元;雅昌展场标价31000元人民币),消耗大量木材、能源,增加环境污染风险,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环境保护在图书评选中也有影响,摄影师出书要小心了。

  最佳新锐摄影师的评选小有争议,最顺当的是最佳策展人评选,这也是4位评委唯一一次意见高度一致,都认同傅尔得策展的《肌理之下——台湾当代摄影联展》:选取的6位摄影师均是当代台湾摄影的中坚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方面、风格和思考;静态照片与视频的混合使用使整个展览丰富、生动,建立起历史性与当代性、影像与社会的多维关系;策展阐述清晰、准确,能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展览。为本届摄影节带来重要展览的法国策展人迪迪埃(Didier de Fays,策展:《法国摄影师10人联展》《严莫凡》等)和香港策展人秦伟(策展:《大洋彼岸——拉丁美洲当代摄影展》等),都没能进入第三轮;一个重要争论出现在对“什么样的策展才是好的策展”这一问题的理解上:除了新鲜的信息,好的策展是策展人通过呈现形式将摄影家的作品予以提升甚至“照亮”,用一位评委的话来说,严莫凡(Yan Morvan,法国)的作品《江湖·战祭》这么有分量的作品,策展人却只将这些照片简单地线性排列(line up),因此,算不上一个好的策展。

  争论最激烈的是最佳摄影和最佳摄影师。

  最佳摄影的对决在台湾摄影师吴天章和大陆摄影师王庆松之间展开。二人作品都不是新作(王庆松的更早一些),都已成名,评委都不陌生。吴天章的作品《再见春秋阁》,通过一种看上去搞笑的滑稽幽默的形式,建立了作品与当前台湾社会文化之间的反讽性联系;那个视频中的小丑非常搞笑,但整部作品人物的小丑化面具化侏儒化机械化动漫化,同时体现了一种台湾在快速当代化过程中普通人失去自由、为外界力量所控制的无力感;因此,照片中的人物和视频中的小丑传递的是“含泪的笑”,令人感伤莫名。王庆松的作品《历史丰碑记》则通过邀请普通人做模特,通过借取艺术史上众多名作的造型,来重新思考普通人与历史和艺术史的关系,与1970年代之后在欧洲兴起而今已见成果、在当下中国尚处于酝酿之中的“重写艺术史”思潮暗通款曲。应该说,王庆松这个40多米的影像长卷也很出色,但相较于吴天章作品的感染力,笔者认为稍逊一筹。

  票决结果,王庆松胜出。最佳摄影师的评选分歧最大,用时最长;这种反复讨论,出现在张晓(作品:《关于故乡》)还是谢春德(作品:《RAW》,一般译为《生》)之间。两位评委力推张晓:用即显相纸做出来的小片拼贴作品,调子很怀旧很温馨很单一,展览整体感很强;与谢春德相比,很小清新。反复讨论之后,小清新还是没有抗得过谢春德作品中厚重的历史感、深刻的思想力量和特立独行的影像风格。台湾当代摄影中,谢春德是进行当代性探索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就在台湾力行存在主义摄影,请来模特绑起来拍摄,这在还没有解严的台湾立即引起当局高度注意,经常被警察请去问话。同时,他又是台湾乡土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经常走路下乡深入民间拍摄;作品厚重,且少媚俗感伤。在政治方面,他也有独特经历。最近十余年,更以独特的象征性影像,锐敏地表达对台湾人民生存状况的忧虑,这已远远超出了小资喜欢唠叨的个人困境,而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普遍困境————这是谢春德最终打动4位评委的力量。

  有人曾问:“大奖”与提名奖差距到底在哪里?

  本届评委会有一个共识:不好的作品不会展出;办展览本身就是对“好”作品的认可;提名奖授予“非常好”的作品,大奖授予“最好”的作品。评选结束后,笔者反复思量,发现获得大奖或者有实力获得大奖的摄影师,往往不是作品海量、年年出新、频繁亮相各类摄影活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遵从自己的标准,常常比较“闷”,干活比较慢(谢春德的《RAW》历时14年),思考的时间远远长于动手的时间,最终答案也许在这儿。

  (关于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更多信息登录:www.dipephoto.com)

  责任编辑/阳丽君

  文/王保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