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的多棱思维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TPP,区域自由贸易
  • 发布时间:2015-10-23 10:03

  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达成基本协议,中国被排斥在世界贸易主流之外,中国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悲观论调不绝于耳。

  TPP是个什么鬼?中国真的被“踢屁屁”了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TPP协议的几大内涵:区域自由贸易、零关税;开放服务业贸易;竞争中性规则,保护劳工和环境。

  首先,TPP的确致力于促成一个区域自由贸易的新格局,悲观的看法也普遍认为该协议一旦正式生效,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制造业产生巨大打击。其中就人力生产成本而言,包括像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或许对中国制造产生冲击。

  但事实上,这种全球范围内产业的转移早已开始而并非是TPP带来的,统计表明,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区域的成衣在2009、2010年的时候有50%在中国加工生产,但这些年的比例都在下降。以日本为例,该国目前服装加工订单在2010年有80%在中国,但2014年时,这一比例下滑到了65%。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应对,以期通过更高的自动化、更高的成本效益来满足客户更高的需求,在2014年《商周刊》承办的“蓝色青岛大讲堂”中,著名经济学家张燕生就曾说:“中国以低成本优势参与世界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并非来自TPP或任何外部市场的挤压,而是如何抓住机遇,突破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质量效益进而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退一步讲,即便TPP促使制造业向这类协议国转移,其能否拥有足够的承载力使之成为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也是一个未知数。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与青岛企业家座谈时便曾提及,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从业人数达到1.5亿。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业从业人口占到了1/10左右;而越南全国的人口是9000万,即使同样有1/10的人口从事制造业,也只有不到1000万人。所以,笔者认为,面对TPP将孤立中国外贸进而重挫中国制造业的恐惧可以休矣。

  其次,TPP与WTO更加明显的区别则在于“开放服务贸易”和“竞争中性原则”。这两大要求直指我国当前改革中的两块“硬骨头”——金融、电信等服务业开放和国企改革。

  TPP采用负面清单,追求服务业全面开放,也就是除了规定不开放的领域以外,其余领域的外资一律享受国民待遇,这个被奥巴马称为“历史上标准最高、最具进步意义的贸易协定”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对中国而言,金融和电信两大服务业领域,涉及国家安全,未来如何在扩大开放和保证安全中权衡利弊,尚需一个渐进的过程。

  “竞争中性原则”更是与国企改革的方向一致,防止国企垄断和过度占用社会资源,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目标,我国国有资产体量庞大,而利润率普遍低于同类的民营企业,这意味着国企改革如果成功,将极大提高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

  至于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是新一轮改革的题中之义,保护劳工权益因为低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已经OUT,更因为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普惠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一个创新型社会的形成;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中国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在不断诠释着这些要求。

  改革正在路上,而TPP的要求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越过的目标,重新思考TPP的价值,通过改革实现经济转型、法律完善、规则确立,如此,对奥巴马总统那句“不能由中国来制定规则”的话语则大可不必惶恐,正像为了加入WTO所做的努力,推动了一个“史诗级”的高速增长,为了达到TPP的目标而所做的改革,也必将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文/郭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