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内力”的文学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文学,创作,文化
  • 发布时间:2015-10-28 15:21

  ——有感于历史题材和专门题材文学创作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给文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消费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和商品交换的活跃,网络时代资讯的发达和言说空间的开放,文学产品的生产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的推进,给从事写作的人们太多的诱惑。于是一些人迷失了自我,他们过于看重作品的消费品质,却忽略了其精神质地。他们不再如过去那样精心打磨他们的产品,而是急于在商品世界中分得一杯羹。

  这种情况在历史题材和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专门题材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尽管这些题材作品的总量不少,但是迄今为止有分量的、能够经受时代淘洗的经典之作并不常见,远逊于乡土题材作品所获得的成就。这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身份,与博大的地域和多样的文化形态,与曾经有过的恢弘和精妙,也与关注现实和民族未来、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殊不相称。

  这种状况与上述题材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构成密切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典章制度、政治结构和社会风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山川形貌和风俗民情,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系统,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专门领域和社会交往,这些差异性构成人们在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他们思想和情感的方式等方面是大相径庭的。历史题材和专门题材就是对这种差异格外讲究的领域。譬如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古往今来,它上联朝廷,下接海外,中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用度。如果写与制瓷有关的专门题材或历史题材作品,对于作者而言,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要懂得有关窑口、瓷土、釉色、款识、制作工艺、制瓷匠人和艺人,官窑、民窑、税费银两等知识;如果涉及对外贸易,还应该懂得相应的内销瓷和外销瓷、结算方式、外商、买办、关税、船舶、航线、海上航行等专门知识。这些知识具体到不同的朝代,又会生出许多的变化。并不是只有历史学家或文物考古学家才需要知道这些知识,作家同样需要,因为这是古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起居、爱恨情仇、辉煌或困窘的人生是与此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是渗透在历史的肌理、密布在文化的掌纹中的。离开了相关的知识背景,要想贴切传神地写出历史的独特风貌,写出一方水土的独特神韵,写出生活的质感和细节的真实,是不可能的。

  遗憾的是,许多作家似乎不具备也没打算具备这样的知识。他们只是举着“创造”的大旗,在“想象”的借口下,自以为是地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消费性解读,浮面地、一般性地写人性,写人的欲望、情感和命运,于是创作的“失控”和“粗鄙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常态。在他们的笔下,鲁南和豫西有着同样的民俗,唐朝和汉朝身穿类似的服饰,士子和商人操着同样的腔调。这样的作派,轻则稀释了生活的本真,降低了情感的浓度,重则随心所欲、粗制滥造,造成历史脉络和文明信息的错乱,伤害文学的“真诚”品格。近年来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伪民俗”现象、低俗的趣味以及各类“穿帮”描写,就是这种随意肢解历史、消费传统的恶果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题材和专门题材的作品,是一种需要积淀、需要“比拼内力”的文学。不少作家由于缺乏这种“内力”而视历史题材、专门题材的创作为畏途。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涉及上述题材的作品总量不多、成就也不高的原因。令人欣喜的是,在有关景德镇瓷业题材方面,江西作家作出了不小努力。他们创作的《瓷上中国》《作瓷手记》《怀念瓷香》等几种散文、小说作品,相当细致地勾勒了景德镇瓷业千年的悠久历史,相当真切地表现了景德镇瓷业的独特风貌和瓷都人民的喜怒哀乐,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只是,这样的作品数量既不够多,影响也不够大,基本上还是属于“地方知识”和“地方经验”,还没有上升为“普遍知识”和“普遍经验”。较之景德镇瓷器的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人们对景德镇瓷业的历史和人民创造的辉煌还相当陌生。

  显然,修炼“内力”加强积淀,成为文坛重要的救治之道,用以一方面改变目前创作的浮躁风气和“粗鄙化”倾向,另一方面加大对历史题材和专门题材创作的力度。

  修炼“内力”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提两条。

  一是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口号曾经很响亮,由于曾经对它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而被人诟病,多年提得不多。但深入生活没有错。一个作家如果远离生活,逃避现实,不到生活的第一线去,不接触生活底层,就无法写出“接地气”的文学作品,也无法准确地表达对时代的感悟,无法讲好“中国故事”。“采风”是作家观察社会的一种常见方式,但我理解的深入生活,不包括“采风”这样短暂的、流动的、因而也难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方式。深入生活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像老舍那样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普通市民,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融入日常生活;一种像柳青那样落户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农民中间,由此形成自己丰厚的生活积累。这种“基地”般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尤其适合对像景德镇这样的专门领域。如果有一批作家能够以景德镇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长时间或者定期地生活在景德镇,将对有关景德镇瓷器题材的创作产生积极而长久的影响。

  二是作家学者化。所谓作家学者化,就是要多读书,通过读书开阔眼界、涵养精神、提升境界,克服浮躁之气,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通过读书深化对人生和人性的理解,抵拒商品社会对人的心灵的侵蚀,改变欲望横行、泡沫泛滥的创作现状;通过读书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情感上的接纳;通过读书进入某一个专门领域并成为专家,从而让自己的题材领域更宽阔,创作生命更长久,也在具体的创作中更好地驾驭题材。作家学者化,并不是要求作家放弃想象和创造,成为书斋学者,而是说任何想象、创造都建立在作者生活积累的基础上。面对古代的生活或者自己不熟悉的专门领域,这种生活积累首先就体现为知识的积累,这是现代人通向古代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向自己不熟悉的专门领域的有效途径。没有相应的知识,生活积累云云便成为空中楼阁。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著名学者,譬如周氏兄弟、郭沫若、徐志摩、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钱钟书、陈西滢等。有的作家并不以学者名世,但他们传统文化的修养、知识的积累是相当深厚的,譬如金庸、姚雪垠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他们的创作固然与其学术不是一回事,但创作得益于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积累是毫无疑义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姜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