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阻肺,远离“5个忽视”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阻塞,咳嗽
  • 发布时间:2015-11-05 17:05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5月更新的有关全球疾病状况的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慢阻肺已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下呼吸道感染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与此同时,我国慢阻肺总患者数高达4300万人,却有近70%的患者因漏诊而不知自己已经患病,慢阻肺成为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的“沉默杀手”。

  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本期名医谈病,我们聚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醒大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主要症状为长时间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肺脏在呼吸过程中,气体通过气道进出,如果吸烟、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损伤气道,气道就会出现慢性炎症,时间一长会造成气道管腔狭窄,使呼吸时气流受阻,导致肺功能障碍。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并呈进行性发展,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

  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

  慢性咳嗽常为慢阻肺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当气道严重阻塞,通常仅有呼吸困难而不表现出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患者早期在劳累时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会出现的喘息、胸闷、疲乏、消瘦、焦虑等。但由于个体差异常,有些患者疾状并不典型。

  慢阻肺就像一把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具有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不仅累及肺脏,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显著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慢阻肺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抑郁和肺癌。一旦患病,患者及其家庭都面临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医疗开销的多重打击。

  危险因素有“内”有“外”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有关的因素,都可能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即环境因素)与内因(即个体易患因素)两类。

  外因包括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可能与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居室拥挤、营养较差等因素有关。内因包括遗传,气道反应性增高,在怀孕期、新生儿期、婴儿期或儿童期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或生长不良。

  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大气中直径2.5~10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和PM10可能与慢阻肺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接触某些特殊物质、刺激性物质、生物燃料烟雾、有机粉尘及过敏原也可使气道反应性增加。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病毒和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低体重指数也与慢阻肺的发病有关,体重指数越低,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

  “5个忽视”要不得

  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控制疾病进展速度,能减缓呼吸困难的进展和健康状况的恶化。

  然而,早期的咳、痰、喘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八成以上的慢阻肺患者都是到了疾病中晚期才到医院就诊;同时,人们对慢阻肺认识不足,不能坚持治疗,也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慢阻肺,尤其要做到不能有“5个忽视”:

  1.忽视气短、憋气、胸闷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早期仅在慢阻肺患者进行活动后出现,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身体不适、缺乏锻炼的表现;许多老年患者,觉得呼吸困难是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症状不可以被改变,从而消极治疗;还有的患者一运动就觉得呼吸困难,难以耐受,认为是自己不适合运动,应该静养。

  慢阻肺的症状是不断递进的,从咳嗽、咳痰到气短、呼吸困难,再到憋气和胸闷,最后引起全身性疾病。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气,即使坐着或躺着不动也不行,有患者描述“透不过气来”、“憋气的感觉就像被土埋了半截”,非常痛苦。很多大型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越差,病情越重,发生急性加重的可能性越大。

  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疾病稳定期的时候,气促、咳痰等症状不明显;而进入“急性加重期”,连咳嗽、穿衣都会觉得气不够用。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疾病晚期才出现的症状时,往往便是患者即将进入相对频繁发生急性加重阶段的预警信号。因此,早期出现气短、憋气、胸闷等症状不可忽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让慢阻肺患者控制病情发展,生活质量更高。

  2.忽视“特效药”——戒烟

  吸烟是引发慢阻肺最重要的外因之一。吸烟者的肺功能异常率较高,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数多于非吸烟者。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及慢阻肺的发生。孕妇吸烟可能会影响胎儿肺脏的生长及其在子宫内的发育,并对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阻肺的发生以及发病程度与肺内累积的烟量有关。吸烟早期可能“5个忽视”要不得

  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控制疾病进展速度,能减缓呼吸困难的进展和健康状况的恶化。

  然而,早期的咳、痰、喘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八成以上的慢阻肺患者都是到了疾病中晚期才到医院就诊;同时,人们对慢阻肺认识不足,不能坚持治疗,也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慢阻肺,尤其要做到不能有“5个忽视”:

  1.忽视气短、憋气、胸闷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早期仅在慢阻肺患者进行活动后出现,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身体不适、缺乏锻炼的表现;许多老年患者,觉得呼吸困难是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症状不可以被改变,从而消极治疗;还有的患者一运动就觉得呼吸困难,难以耐受,认为是自己不适合运动,应该静养。

  慢阻肺的症状是不断递进的,从咳嗽、咳痰到气短、呼吸困难,再到憋气和胸闷,最后引起全身性疾病。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气,即使坐着或躺着不动也不行,有患者描述“透不过气来”、“憋气的感觉就像被土埋了半截”,非常痛苦。很多大型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越差,病情越重,发生急性加重的可能性越大。

  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疾病稳定期的时候,气促、咳痰等症状不明显;而进入“急性加重期”,连咳嗽、穿衣都会觉得气不够用。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疾病晚期才出现的症状时,往往便是患者即将进入相对频繁发生急性加重阶段的预警信号。因此,早期出现气短、憋气、胸闷等症状不可忽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让慢阻肺患者控制病情发展,生活质量更高。

  2.忽视“特效药”——戒烟

  吸烟是引发慢阻肺最重要的外因之一。吸烟者的肺功能异常率较高,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数多于非吸烟者。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及慢阻肺的发生。孕妇吸烟可能会影响胎儿肺脏的生长及其在子宫内的发育,并对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阻肺的发生以及发病程度与肺内累积的烟量有关。吸烟早期可能度、并伴有频发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如果不能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完全控制,才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临床上,现有的治疗慢阻肺的常见方式主要有口服、注射、吸入等方法,口服和注射都会先将药物送到血液再到靶器官肺部,这样往往效率较低,不能及时起效。而吸入治疗则直达肺部,从而被中国慢阻肺诊治指南推荐为首选方法。吸入治疗时,局部的药物浓度高,起效更快,疗效更佳,同时也能避免或减少全身用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慢阻肺的分级治疗

  慢阻肺的治疗耗时长久,不同于一般疾病的治疗。一旦患上此病,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精神,要对医生提供的预防措施有良好的依从性,并掌握常用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达到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的治疗目的。

  慢阻肺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A、B、C、D4级:A级基本没有症状;B级经常咳嗽或有痰;C级肺功能下降或伴有咳嗽、咳痰但很少住院;D级肺功能差并经常住院。A、B级的患者控制病情只需1种药物,但若控制不好发生急性加重,病情会向C、D级转化,这时候就要2种药,甚至3种药物才能控制。

  现有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以改善健康状态。稳定期可多采用戒烟、运动、心理调适或肺康复训练,配合理疗、高压负离子氧疗等康复治疗。如有呼吸衰竭建议长期低流量吸氧,每天超过15小时。

  急性加重时患者抢救一般都要进重症监护室。对于急性加重风险较高的患者,推荐联合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与激素,因为吸入治疗的药物可直达肺部,药物用量较少,全身副作用少。如果患者因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反而会提高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咳脓痰并有其他症状,或者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考虑加入抗感染药物。但切记勿随意在外购买或邮寄药物,此类药物常含有大剂量激素。

  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键就是长期坚持规范化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预防接种,有基础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患者,可接种一些与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免疫功能差的人,要注意增强体质,在医生的诊断下调理体质。

  >>链接

  我国全面开展居民慢阻肺监测工作

  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监测工作于2014年9月启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县(区),该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负责总体领导与组织管理,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负责技术支持。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监测点启动了现场调查工作,预计2015年10月底完成全部现场调查任务。

  >>小贴士

  预防慢阻肺,须重视生活细节

  1.远离粉尘,定期检查。从事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如棉纺织业、煤矿、金属矿、化工及某些机械加工等从业者,工作中要做好职业防护和劳动保护;减少空气污染,保持居室空气流动,尽量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里烧柴做饭、生炉火取暖、被动吸烟。另外,每年都要做心脏、肺脏普查,测一下肺活量,看一下疾病的进展。

  2.积极预防,适度锻炼。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来临时注射流感疫苗,预防上感。慢阻肺患者随着肺功能逐渐下降,运动能力也相应降低。但是,患者不可因此放弃运动,仍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可按病情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运动量应从小强度开始,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慢跑、散步、游泳、爬楼梯、爬山、打太极拳等,做呼吸操、呼吸瑜伽、吹口哨可锻炼呼吸功能,碰上雾霾天气晚一些出门或者做好防护再出去,冬天出门还要注意保暖。耐寒锻炼可从夏季洗冷水脸开始,坚持户外活动等都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呼吸操很简单,就是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深呼吸。

  3.保持居室通风和合适的湿度。因为感到呼吸困难就躲在家里,这对身体和精神都不好。在不勉强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和生病前相同的生活方式。当您外出超过1天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需要在旅途期间服用的药物。每天应至少早晚开窗通风两次,且室内温度不宜太高,保持在人体健康最理想的温度,18℃左右即可。另外,也可选用加湿器或向地面洒水来增加屋内空气湿度。

  4.饮食清淡、营养丰富。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饱、过咸;戒烟酒,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海鲜鱼虾及油煎品,以免刺激气道,引起咳嗽,使气促加重。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吃肉、鱼、鸡蛋、牛奶、豆类、荞麦。吃饭时少说话,呼吸费力吃得慢些。胖的要减肥,瘦的要加强营养,少食多餐。如果一次不能进食较多食物,1天中可以分4~5次进餐。

  指导专家: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志强/吴志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 陈玉辉/罗金财

  整理:赵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