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何建我就是个两面派

  • 来源:元素ELEMENT
  • 关键字:艺术家,何建,商业
  • 发布时间:2015-11-24 15:16

  他大多数时候沉静稳重,但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迸发出惊世骇俗的喧嚣;有人说他不善言辞,那是他们还无缘与他探讨到艺术以及生命的层面;所有的资料和作品显示,他是个艺术家,但他从一开始便已经认定,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从纯艺术到艺术的商业运作,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跨界,而是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与蓄势。他让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在两个身份之间,不停地冲撞与融合,让自己的生命状态从冰点到沸点,从山川到海洋,从都市到乡村,经历了各色各样的体验与成长,终于抵达了大多数所谓纯粹的艺术家无法理解的艺术高度: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懂得如何通过商业运作与推广自己,并让自己的作品在漫无边际的艺术海洋里散发出持久光芒。

  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以看似虚妄实则微妙的画面语言,挑逗并诱惑着人们打开蛰伏在身体的每一个艺术细胞。

  2015年6月,一场“浮夸”风席卷重庆。19画廊以《浮夸》的艺术展,通过开幕式邀请的几乎所有来宾狂热的微信,像病毒一样火速传播至重庆的各个领域,吸引了更多热衷于艺术与时尚,以及生活美学的人。

  被刷成漆黑的画廊,在极具设计感的灯光下,散发出神秘而凝重的气息。

  金色的《凤巢》,翠绿色的《格物》,巨大的《体无完肤》,也其说是艺术装置,不如说是一种让所有人与艺术共生的暗喻。

  我们通常意义里看到的艺术展是近乎于静态的,人们往往步履轻盈,生怕惊扰了自己对艺术崇敬的内心。而这一场《浮夸》风,是何建和搭档廖丹霞以唯美而生动的视觉表达和心理投射,将每一个来宾都自然地融入其中。

  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以看似虚妄实则微妙的画面语言,挑逗并诱惑着人们打开蛰伏在身体的每一个艺术细胞。

  所以,人们澎湃着,激昂着,让自己的笑容与身姿置于其中,并毫无吝惜地把这些影像分享给更多的人。

  艺术本该传达的,就是美与快乐,而不是痛苦与绝望。

  所以,在做了多年“静静”的艺术家之后,何建觉得,只有通过商业的运作与推广,而非保持传统意义上艺术家的低调与清高,才真正有可能让更多的人与艺术肌肤相亲,才不会让人觉得艺术与自己毫无瓜葛。

  和很多艺术家聊天,他们会介意自己的作品被人冠以商业产品。因为在传统意识里,商业产品是可以被大量生产和复制的,而艺术品,只有唯一。

  但何建主动跟我提到“产品”一词。他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产品”。就像选择做画廊主,就是选择了一个行业。艺术家本身,并不是一个令人高不可攀的职业。他的使命,就是创作出被人喜爱的艺术品,使之传化成价值,而不是年复一年地束之高阁。

  这些年,何建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探寻。当过几年老师,但从最初,他坚信自己会往商业化的方向去寻求艺术的出路,而不是一个仅仅呆在学校里的艺术工作者。

  但是在学校的日子,却是往商业道路上不同的一段人生体验。在这段体验里,他严谨而又浪漫,认真教学却提倡心灵自由。同时,他心怀远方却仍步履笃定。他总是保持着这样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态度呈现在学校里。对于一个正在往商业艺术家的目标靠近的人,有人质疑,有人羡慕,更有人嫉妒而不满。但更多的结果,是呈现在他亲自教导的学生们。对于这样贴近生活,并传授给他们实用性人生哲学的老师,他们无比的敬重与热爱。

  关于学校这段陈述,并不来自何建的表达,而是作为记者的我在与何建的学生沟通之后得出的结果。

  我相信很多年后,他们一定会感激自己在人生经历中遇到的是何建这样的老师。特别是在艺术这个领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远远胜于技巧本身。

  在19画廊创办之前,何建曾经进入另一家艺术机构。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两面派,比如,他对商业有着高度的敏锐感,但在行为和节奏上,却并非敏捷,而是属于慢热型。但他总是相信,无论做哪一件事,他都会做得比别人更好。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任何一件事,何建一旦开始,便会坚持到底,但他并没有大多数艺术工作者仿佛天生基因缺陷造成的偏执。他总是在不断在尝试与体验中肯定自己,否定自己,再进行适当地修正,然后终于寻找到艺术往商业方向最好的那个出口。

  去年从学校正式离辞后,何建终于可以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单纯的艺术创作里。从某种程度上,艺术和商业的根本是背离的,艺术感性而纯粹,商业理性而复杂。要在这两个角色里自由转换并非易事,除了不断地学习,他不可以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所以,每周,他仍然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到画廊“坐班”。和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和买家沟通,了解他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需求,然后才可以洞悉人性,创作出更生动,更贴近人生的作品。

  我脑海里存留多年的艺术家一般是这样子的:几个月才理一次的头发随风乱舞,一件看不出颜色的T恤加一件工装背心,胡子一定要有的,而指甲里仿佛长期保留着颜料。或者,一身棉麻衣裤故作仙风道骨的文艺装束,否则觉得对不起艺术家这个称号。

  当然,很多艺术家,对于买房置业这件事,是不屑的。他们觉得,艺术家是不可以被生活束缚的,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被物质束缚的艺术家,创造不出属于灵魂的作品。

  所以,他们宁愿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然后却又被本能的生存意识刺激得患得患失,却不肯正视自己的人生观,最终成为一个动辄抱怨与指责的愤怒艺术家。

  而我们日常里看到的何建,一件熨烫工整的白衬衣加一条修长的西裤,正式场合是一定要着正装的。偶尔替换的框架眼镜或者优雅知性,或者时尚活泼,跟他的气质相得益彰。而这身可以在商务场合自由出入的穿着,丝毫不妨碍他已经成为重庆艺术界正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他们在画廊附近有一套商品房,虽然方便,但觉得居民复杂,随后在一个高端商住区买了新房等待入住。他已经到访过十多个国家,去到各个国家的艺术区考察学习,也顺便享受了不同的历史人文和风情。

  何建在不到三十岁时便结婚生子,因为他的挚友也是人生导师雁心告诉他,艺术是一条漫漫之路,而成家只需一两年便可以完成。先成家后立业,让自己的生活无后顾之忧,才可以全力以赴到自己一生所要追逐的目标之上。

  所以,在有了家,有了责任之后,何建也拥有了妻子向小淑无条件的支持。他们首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优渥,才可以继续保持艺术家该有的随性和灵性;而当他们实现了财富的自由以后,在前往商业的路上,才不必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现在的何建,温和宽容,但兼具了对艺术发展与商业发展的犀利与敏感;他用大量的时间创作,游学以及商务合作,但却仍然会保留出陪伴家人和享受生活的时间。

  他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这个人,应该懂得创造生活,更明白艺术与生活本该就有着最接近的本质:那就是美与快乐。

  倘若你在为他人创作艺术的同时,却过着苦逼的生活,那实在是不堪。所以,对于何建而言,他绝对不想成为梵高一样,离世多年才引起轰动。他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像太阳一样,散发出夺目的光辉,照耀并温暖这个世界。

  也有过纯粹的艺术创作经历,何建认为,艺术家在这个社会的存在,其实是相当卑微和可悲的。因为沉浸在单纯的创作里,没有强大的社会基础和财富基础,他们对于艺术品市场是缺乏话语权的。换句话说,其实你在这个世界仍然处于最底层,无法左右市场和知悉市场环境,你也很难看到未来。

  关于艺术品的定价,除了艺术家的自我认定,其实更多也来自于市场判断。如果单方面给自己的作品定价而没有经过市场调查,那么这幅作品注定没有市场。但是如果一味听从市场的声音而缺少自信,那么艺术家的价值也会像股票一样随经济环境跌落。

  所以,一方面是自己钟爱的作品,一方面是必须进入到波澜诡异的市场。有时候何建觉得自己若不是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对市场敏锐的判断,一定会在A面与B面的抉择里患上精神分裂症。他常常说自己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他的心理成熟度早已经超过同龄人。

  四五年前,何建的作品要卖到一万元以上都非常难。他选择了一两幅自己钟爱的作品,定价二十万左右。很多人进来就被这幅作品吸引,但是在价格面前望而却步。过段时间再来,这幅作品仍然价格不变。

  何建相信,好的作品是世间仅有,他宁肯不卖,也要市场慢慢接受它的合理性。同时,市场和买家是需要引导的,当它们看到即使时间流逝,而艺术品的价格依然坚挺,艺术家的声望也就水涨船高。

  或许,在做这些商业的尝试时,何建是作好失败的准备的。但他总是相信,如果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没有体验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压力,这样的生命本身就黯淡无光。

  有时候,在艺术的追逐里,人会茫然失措失去主张,但只有经历过商业的竞争与洗礼,你才可以去面对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艺术真正地发光。

  在艺术与商业看似不可逆转实则暗藏机遇的矛盾与冲突里,何建渐渐掌握了两者之间的规律。如果艺术本身是痛苦的临盆,那么商业可以做的,便是给它准备好温暖而安全的摇篮,让它一天天强大起来,并最终独立。而商业的运作,就像那个充满慈爱,但成熟而理性的母亲,培养它,凝视它,最终仍然会送自己的孩子远行。

  当何建明白了这一点,他的艺术创作也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观察他的近期作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荧光色的大胆运用,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内心的阳光与激情;而另一个,便是将一个画面中对立的两部分,或是一面唯美,一面时尚;或者一面古典宁静,一面现代动感;甚至一面线条夸张复杂,而一面干脆留白。

  这就是何建,他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用自己的艺术作品,自己的商业推广去表达,去引导他们对于艺术与生活的理解。

  他努力做一个两面派,不断地接纳自己,也不断地接纳世界的公与不公,或者人间的幸与不幸。但呈现我们面前的,除了是作品里永不改变的浪漫与真挚,还有那个露着整齐而洁白的牙齿,微笑的何建。

  记者手记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将来都会造成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他真的是一个沉默的人。在能言善辩的妻子向小淑面前,他常常颌首微笑,仿佛赞同她的一切看法和决定。只有私底下,真正了解了他们夫妻的相处方式,你才知道,对外的一切,都是这对艺术家夫妻的默契与彼此的尊重。就一件工作层面的事,无论大小,他们两个人都要开会,一遍遍讨论,最后作出彼此认同的决议。

  前段时间向小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多年前的台湾收藏家回重庆,因为画廊迁址,手机号码更替,他四处寻找何老师,最后终于找到了。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说过以后会再找你买画的。五年前,还在发展初期的何建把这个有十万元预算的收藏家,推荐给当时生活遇到瓶颈的另一个艺术家朋友。十万元,对于当时的19画廊不算个小数目,但何建放弃了。在他的生命里,除了艺术,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感恩”。

  五年后,这个台湾收藏家终于辗转找到何建,我相信在他内心,那种被认同的心理愉悦和幸福感,远远大于又有了一单进账的成就感。

  多年艺术生涯和商海沉浮,何建却始终执着于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些不动声色的过往,渐渐成就了一个内心笃定的“商人”。艺术仍然是贯穿于生命中,它借着何建的画笔,点点滴滴、涂涂抹抹,让他永远保持内心的纯真与浪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