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何止佩兰——写在中港之战后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佩兰,中国足球,郑龙
  • 发布时间:2015-12-02 13:56

  继9月3日主场0比0战平中国香港队之后,中国国家队11月17日在旺角大球场再一次与中国香港队互交白卷。这是一个“双败”的结果,香港队并不能因为这场平局而以4个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名身份跻身12强赛,同样,中国国家队也因为在港足身上丢掉了4分,在与其他小组第二名比较时不占任何优势。当然,对香港队而言,8轮战罢之后依然能够在小组中排名第二,已经是一大“胜利”,相比2004年11月17日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0比7“惨败”给中国队,更是进步明显。

  对中国足球而言,11年前的大胜并未晋级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第二阶段比赛;11年后的今天,0比0的平局宣判了进入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难以接受与想象的结果,但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实!人们可以指责中国足球的技战术水平低下,指责那些球员在金钱刺激下只考虑钱而不顾国家利益,也可以指责主帅佩兰是“蠢材”,选拔球员与临场指挥皆有问题,甚至可以指责中国足协的不作为。可是,这一切仅仅是表象。从2004年世界杯预选赛无缘晋级,到此番进入12强赛希望渺茫,整整11年时间,中国队已经4次无缘亚洲区第二阶段比赛。

  步入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整体方案》公布后,各界对足球的热情重新被激发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队再次折戟,对中国足球发展的打击以及负面影响可以预见。因而,如今的中国足球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批评球员、指责教练、让足协领导人“下课”那么简单。

  自废武功 问责佩兰!

  记者跟随中国足球队南征北战已经20多年。2004年11月17日,记者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目睹了中国队在大胜香港队的情况下无缘出线。11年后的今天,又在旺角大球场再一次目睹中国队拿港足毫无办法。

  在这场比赛中,主帅佩兰对于未能拿下对手负有直接责任,尤其是在排兵布阵以及用人方面。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采用的是“4411”阵型,后防线上是恒大队中的4名防守球员邹正、冯潇霆、梅方和张琳芃,他们身前是两名恒大球员郑智与黄博文。吴曦尽管站位会主动向中路靠,实际上却是右前卫,左路安排了武磊。杨旭作为高中锋突前,于大宝在其身后游弋。

  这一安排很容易让人想起广州恒大队,斯科拉里目前在恒大队就是这样布阵。尤其是黄博文,就出现在“右前卫”的位置上,也就是这场中港之战中吴曦的位置。恒大队用保利尼奥和郑智出任防守型中场,黄博文在防守时更多地向中路收缩,加强中场的拼抢,在进攻中成为右边锋,与身后的张琳芃配合,由后者完成传中。

  在与香港队的比赛中,中国队的战术安排与套路也跟恒大队颇为相似。

  不管是吴曦还是武磊,都是在边路活动,然后内切,让出通道,由身后的邹正与张琳芃完成边路传中。但这么做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香港队尽管还是以防守为主,却不再是被动收缩,而是有侵略性并主动上抢。这就使得中国队在边路很难形成有效配合之后再传中,仅仅是为传中而传中。佩兰赛后一再强调,他本希望很好地利用边路,但效果不理想。

  这也正是他的矛盾之处。

  这场比赛战术部署中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此。如果要“复制”恒大,佩兰就应该将郑龙和于汉超都派出场,虽然中国队没有高拉特、埃尔克森与保利尼奥,但至少恒大球员在一起知道该如何踢。比赛上半时曾出现这样一个镜头:记者坐在场边清楚地听到带球上前的冯潇霆对着武磊高喊着:“上来接啊!”此时,武磊正站在那里毫无反应。这里并非指责武磊,而是想说,佩兰既然使用恒大的战术设计,中后场也是清一色的恒大球员,为何要在急需进球时偏偏将恒大的攻击手全部摁在板凳上呢?郑龙因为伤病未能出场,但球队既然将其带到香港并舍弃姜至鹏,就说明郑龙已经可以出场比赛。上一场比赛中替补出场取得进球的于汉超也没有登场,这又是为什么?

  不断反思=宣泄情绪?

  11年来,“问责”与“反思”伴随着每一次世界杯预选赛的失利。在这个过程中,足球界缺乏冷静,过多地受到外界舆论和球迷情绪的左右。总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舆论、球迷这么说,教练、球员也这么说,似乎没有一个能行的,因而一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习惯理智反省,只是情绪化地反思。

  真正致命的在于中国足球不习惯“认错”,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老话讲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就像这次中国队进军12强赛基本无望的情况下,舆论将矛头对准主教练佩兰,甚至是足协主席蔡振华,这与过去将矛头对准卡马乔与韦迪、杜伊与谢亚龙、阿里·汉与阎世铎一样。但是,随着主帅下课、领导卸任,外界在情绪平复之后又能如何?

  虽然不认错,可错误是客观存在。为了掩饰一个错误,用很大力气人为地制造更多错误,以此来证明第一个错误并非错误。所以,每当中国足球站在失败的“十字路口”时,都希望尽快找到包治百病的“良方”,掩饰此前的错误。这只能让中国足球蒙受更多损失,遭受更沉重的打击。

  中国人常常喜欢“先破后立”,有时甚至为“破”而“破”,因而难有扬弃。每任新的领导或者新的教练上任伊始,不是虚心与前任沟通,认真记取以往的成败得失,而是“一刀切”,从“零”开始,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纵观这些年来中国足球的失败,在很多方面是那么相似。聪明人不会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中国人并不笨,为什么总是在球场内外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不只两次?这11年来,中国足球4次冲击世界杯预选赛折戟于小组赛,其中难道没有共通之处?

  中国足球需要理性,需要反省,理智而不是情绪化的反省!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雄辩,而是事实!此番香港之战让中国队出线希望渺茫,外界热衷于抛出所谓的“内幕”、“内情”,但这仅仅是满足情感宣泄的需要而已,于中国足球无补,更不利于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国足协或许很快就会展开寻找下一任主教练的工作,忙于新的国家队组建,对本次失利原因和教训的总结或许流于形式。为什么就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只有把问题想清楚,才可能切实找出症结,少走弯路。

  甘当井底之蛙

  中国足球虽然在2001年10月7日实现了40年来的夙愿,圆了一次世界杯之梦,但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足球的失败一直在延续着,原因就在于总结和反思总是停留在不承认历史与事实基础之上,即“中国足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成功的”。这些年,中国足球不光没有认清这个事实,甚至连仅有的一次成功原因也没有明确。而且,总结、反思与看法摆脱不了旧有的经验以及角度的局限性,无论总结与研究手段,还是在具体的渠道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值得商榷之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足协组织观摩团赴现场观看了多少次世界杯、欧洲杯,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世界杯、欧洲杯以及欧洲五大联赛,研究最新的技战术变化并论证其先进性与合理性?尽管去欧洲考察过无数次,但对于欧洲足坛的技战术变化以及发展仍停留于走马观花。

  中国足球的重要任务是冲出亚洲,但对于身边的对手究竟了解多少?尽管现在可以在国内看到韩国、日本联赛,亚冠联赛更是提供了了解身边对手的机会,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研究、分析?坦率地说,中国足球对现在的近邻韩日有一种“陌生感”,了解西亚的机会则更少。这些年来,中国各级国字号队伍与亚洲特别是西亚球队交锋,究竟能够有多少机会去战而胜之?

  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不可能看到真正的风景,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奇妙。唯有爬上山顶,才能发现世界之美好,也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中国足球,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纠结于中国足球这一亩三分地,永远不可能看清本质,只有站在世界足坛的高度,哪怕站在亚洲足球的高度,回过头来看中国足球,问题与原因就会一目了然。遗憾的是中国足球从未尝试着站得更高更远,以便能够看得更清楚一些。恰恰因为高度的缺失,为每一次失败所做的反思那么相似。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死结”!

  很遗憾,这样的“死结”恐怕将延续下去。高度决定视野,中国足球需要换一种活法。

  文 马德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