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球王李惠堂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李惠堂,足球,球王
  • 发布时间:2015-12-02 15:13

  “京剧梅兰芳,足球李惠堂”,李惠堂能与京剧大师齐名,足见其高超的球技和非凡的影响力。人们纪念李惠堂,更是因为他有着优秀的品德与顽强的拼搏精神。

  今年是球王李惠堂诞辰110周年。回顾上世纪20-40年代,李惠堂驰骋海内外绿茵场,无数次射穿对方球门,他所在的球队也连连夺冠,为祖国赢得了荣耀。“京剧梅兰芳,足球李惠堂”,李惠堂能与京剧大师齐名,足见其高超的球技和非凡的影响力。人们纪念李惠堂,更是因为他有着优秀的品德与顽强的拼搏精神。

  少年足球狂

  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父亲李浩如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时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锡坑镇)老楼村居住。广州是现代体育进入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英法侨民建球场、游泳池等。到了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设陆师学堂及水师学堂,开设体育课程,内容有击剑、哑铃、棍棒、竞走、跳远、跳高、单杠、马术、球类等。李惠堂的幼年时期,足球在梅州已经较为普及。家人见李惠堂喜爱这项运动,特地从香港给他买了一只足球,他就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李惠堂年纪虽小,但体能超人,不知疲倦,不久足球被踢坏了,他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时间不长,树上的柚子也被摘完了,他干脆用布巾扎成团当球踢。

  在如此狂热的练习之下,10岁的李惠堂就已经球技过人了。1921年,回到香港的李惠堂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系统的足球训练,这使得他脚下的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刚过中线就拔脚劲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队员和守门员,破门入网。他还曾经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带球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攻入球门。

  李惠堂时代

  1922年,李惠堂17岁,身高达到1米82。比赛时,只要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而倒地卧射更是他的一大绝招。1923年5月,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行,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比赛。首场迎战菲律宾队,中国队3比0胜出。东道主日本队本以为依仗天时地利能取胜,哪知一经交手即落下风。李惠堂脚下盘带如入无人之境,起脚射门令守门员胆寒,全场攻入3球,中国队以5比1大胜,获得冠军。李惠堂一战成名,奠定了在球队中第一主力的地位。

  远东运动会之后,李惠堂随香港南华足球队远征澳大利亚。当地一家报纸刊登出一幅漫画,画中南华队员排成一列,形容憔悴、瘦骨嶙峋,酷似鸦片烟鬼,标题为“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中国队员们看到报纸,都很气愤,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澳大利亚队。队员们没有让华人失望,在悉尼对澳洲足球冠军新南威尔士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人连中3球,前两个球是开场5分钟之内进的。对方见李惠堂实力非凡,就用两三个球员防守他。比赛快要结束时,李惠堂禁区内带球晃过两名后卫。第三名后卫拦截时,李惠堂突然倒向一边,在倒地前的瞬间起脚扫射,皮球飞入门内。赛后,李惠堂获得当地颁发的特别金质奖章一枚,澳洲报纸的态度也180度大转弯,以红色大标题打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字样。

  1925年,足球技艺已达巅峰状态的李惠堂来到上海,参入上海乐华足球队,成为队中的主力。不久,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比1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开创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纪录。此战李惠堂在绿茵场上大发神威,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此后,李惠堂所在的乐华足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也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后来,李惠堂率乐华队远征东南亚国家,屡建奇功,特别是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从20年代初期崛起到40年代中期退役,这是属于李惠堂的时代。

  铮铮铁骨拒倭寇

  1936年,民国政府准备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队竟然没有经费。李惠堂和队友们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他们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国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李惠堂在一次比赛时受伤,伤愈后重披战袍,出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雄风依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10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致电李惠堂,要派专机接他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东北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李惠堂不愿意为汪精卫效劳,可是一旦派专机来,就难办了。想来想去,他决定离开。

  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追踪,李惠堂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从澳门去广东只需7个小时的车程,但因为天气和船舶的缘故,一路周折不断,李惠堂竟漂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返回老家。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时更是受到李济深的款待,离桂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

  永远的球王

  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人物,李惠堂不仅能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也能用中文填词做诗,还能著书阐明足球的教育理论。1928年,23岁的李惠堂自费出版了《足球》一书,是中国第一位足球运动员著书立说。他在理论著述中有不少创见,对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足球技巧熟练与常习的关系、技巧全面与单项的关系、足球基本技巧在球场上的地位、智与力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士气高低与胜负的关系、最后几分钟与胜负的关系等,都作了很富哲理的阐述,分析透彻,很有现实指导意义。李惠堂的其他著作还有《球圃菜根集》、《足球技术》、《足球规则诠释》、《杂果盘》、《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登龙术》、《足球读本》、《鲁卫吟草》、《南游散记》等。

  名人轶事多,民间广泛流传“李惠堂一脚射穿球网踢死人”的说法,其真实性令人质疑。与此相关的有两件事:一是1929年,李惠堂率香港南华队远征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出战巴城联队时,他主罚任意球,对方一位荷兰籍球员在远处用头顶球,不料当场昏倒,26小时后才清醒。这是因为球速很快,对方用力过猛所致。二是1941年,李惠堂率南华队到马来西亚出战槟城军联队。在这场南华以11比0大胜的比赛中,李惠堂踢进7球,其中一球把网射穿了。这是因为李惠堂的脚头本来就很有力气,当时球网材质也较差的缘故。人们显然是把这两件事连在了一起,又做了“艺术”加工。

  李惠堂征战绿茵场20年,一共打入1800多个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球王。1976年联邦德国出版的足球杂志将李惠堂评选为20世纪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与巴西的贝利、德国的贝肯鲍尔、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及匈牙利的普斯卡什齐名。李惠堂还当选过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主席,当选国际足联副主席。1979年,一代球王李惠堂病逝于香港。李惠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球王。

  文 李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