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惠:古意换新颜 成就菌菇产业新天地

  • 来源:直销
  • 关键字:安惠,菌菇,蘑菇
  • 发布时间:2015-12-11 14:39

  在西伯利亚的雪原森林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话:“菌类是森林的孩子。”话语中的喜爱就如同对自己的小孩子爱意爆表时那声甜腻的“宝贝儿”。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丛林每年经历着嫩芽枯叶和生老枯腐的自然循环,数以万载的年份沉积孕育了如今种类繁多的菌类,在阴暗的落叶下,腐烂的树木里,或者土壤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说它们是隐匿于森林中的精灵或许更为合适,因为无论是在日耳曼的神话中,还是托尔金笔下的中土世界,居住于森林深处的精灵给人的感觉都很美妙,他们聪慧美丽,举止优雅,可能擅长各种各样的奇异功能,引人无限热爱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留下神秘的印象:它们从哪里来?造物主又何以如此偏爱,造就这般世间美物?不要期望能从作者的口中得到答案,因为托尔金自己也说过他最喜欢精灵族,原因就是这个种族充满着未知。

  未未知造就的美感也常被人施用于菌类,它拥有远远早出人类文明时长的4亿年的历史,其间包含着许多可能或者不可能;它不属于植物家族,显然也不是动物,以一种独特的生命体而存在;它共生于这个星球的每一处森林和草原,人们至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容括所有的种类;它还给人一丝“美杜莎”的玩味,因为人们从来都被教导越是色彩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是有毒的……

  菌类何时走进人类生活,我们也说不出个具体的年代,逆着时间河流向前游追溯的目光,最远停留在尼罗河边的沙漠里,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大约建于公元前1450年的神庙中,发现记述法老一生征战的壁画,并点缀以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其中,在橄榄果实之下赫然挺立着一朵茁壮的蘑菇。

  时代绵延的过程中,一部分品种的菌类走出森林,走向人类的餐桌,而这三千弱水中的一脉洪流,却在人类的历史中造就了许多疯狂但却美味的故事,人们喜爱菌类,也开始琢磨着将它的生长从深林中解放出来,并将情感世界里的各种美好寓意寄于其上,千百年前,它便沾染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王桢农书》等农事书谱中的生息缠绵,如今便以现代独有的方式牵系着人心。

  每次埋卷于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视听材料,脑海中都会生出如天女散花般的联想,它以菌菇为业,却不迷失于菌类生物繁若星辰的品类,而是选取食用菌为事业的落脚点;它以现代的眼光来打造融培植、生产、科研和销售于一体的事业链,但也不忘古意,成事之行的每一步都心怀对传统美意的崇敬。

  以现代心意书绘菌菇事业蓝图

  对于陈惠而言,2002年的金秋十月是他的食用菌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他在自己家乡江苏南通市创办了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之前的江苏通惠公司相比,这相当于是又一次创业,因为它在以前单一原料生产购销的基础方式上转变为依托高科技进行生产、加工,并寻求和开创自己的销售渠道。

  从幕后走向台前,陈惠所要经历的变化颇多:产品方向、科研技术、营销战略、企业管理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好多的世景风情都需从头摸索。对于陈惠而言,在这从旧到新的气象转换中,菌菇的气息却是永恒的,他在父辈们的时代便已开始接触,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愈发融入自己的血脉。

  从十多岁开始,陈惠便跟随父亲学习培植银耳,而在愈发的接触中,随着对菌菇类占地面积小、产出大、收入高的优越性意识的加深,他也越发执感于菌菇的可爱,面对采访时,他总不吝以格外的言辞表达对食用菌的喜爱:“食药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等诸多优势,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贝。”

  或许我们可以从目前中国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角度,来更加明确地感悟陈惠言语中的“宝贝”所影射出的广阔天地:菌类生于枯木腐土的特质决定了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于农牧业和加工业中的废弃物质,而这也正契合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那份“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希求。或许并非社会中的每一个菌菇从业者都有如此的意识,但这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归宿,陈惠了然于如今的社会舆论在人们的心中种下“减少环境污染,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为此,他也为安惠的食用菌产业添加一道格外的心愿:做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

  以食用菌为营,安惠便走在了健康产业时代潮流的前端。时代强大的塑造力改变着不同年代人们的健康观念,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多以蛋白类的产品为保健品,到了21世纪初,人们对保健产品的选择标准更倾向于真菌多糖的标签。相信许多人仅从名字就猜得到食用菌与真菌多糖这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如此也就更能够理解陈惠每次在谈起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时候,会心怀感恩地回答:“这是时代的馈赠,我们定然不能辜负了这番美意。”

  为了这番“不辜负”,安惠打造了一整套高端完备的食用菌深加工体系,它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借力,建立专门的技术创新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江苏省天然植物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并以之为主导,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高技术研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计划项目”和“国家农转资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计划项目。

  从深度的科研中寻求食用菌深加工的创新之道,安惠逐渐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中的执牛耳者,它为生产与开发所设定的一系列标准,度量范围也在无形之中超出企业自身,成为整个行业视以为榜的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说:“安惠代表了当前中国菌物学、中国菌物产业的发展方向,举起了中国菌物学科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大旗,真正把科学家引进来、把产品推向世界、把原料变成成果。安惠是一面旗帜。”

  社会学家们常以这样的循环概念来解释创新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创新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而向着未来纵深的时代又给人以源源不断的空间去容纳新生的事物。”话语中的智慧来源于生活,也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证,比如,人类永不停止的科学考察,每年都会在菌类的花名册上添加新的品种名称,再比如,安惠永不停息的创新之行,也终将推动着它的事业脚步至于百年。

  文化之行铸就菌菇强国梦

  俗话有言:登高方能望远,当一个人站于高处,目光远及身旁两侧的万水千山时,他的视野是全面的,他可能在遥远的山河中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并因之而变得谦卑,也可能在广阔的天地中觉察到无限的希望,引得满怀激情。安惠立志传播并弘扬中国传统菌菇文化的豪情壮志,便是它矗立于中国食用菌产业最高处的视觉心生。

  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也在经历着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过程,陈惠心中也有如此的心愿,他渴望改变中国目前“食用菌生产大国”的单纯现状,而将其升级为“食用菌生产强国”,而这个由大到强的过程,自然少不得内在的不断充实。

  时代的改变将许多旧事换了新装,菌菇也一样,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已将之广泛运用于食材配备和药物养生,但这显然不是如今的时代所应具备的全部,现代科技让人得以走进它的内在机理,从它的分子结构中寻求可食可药的原因,也以之为源头,来探索新的产品和食用方式。

  安惠那片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内的生产、提取车间和科研中心,以及编布各地的工厂化栽培基地,为的便是以科学专业的方式来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并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开发,这是一家企业维以稳定的必然之需,也是一个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经之途,安惠深谙此道,也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充实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内在强盛。

  在经济学中,从粗放到集约的生产方式转变对应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转型,因而,唤醒消费对于企业的业绩状况和行业生存都是必要之举,安惠立志推动中国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也在摸索如何推动食用菌产品消费。

  陈惠提出了“小蘑菇大产业”的思想,并将它变成实际行动。从2008年起,安惠联合中国食用菌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几场“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活动。安惠立足于食用菌产业与生态的关系,组织专家报告团为人解析食用菌与农民、农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健康营养学的角度将食用菌对人体的益处示于众人,与此同时,安惠也不忘推广自己的产品,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塑强产品消费的基础和载体。安惠借助“‘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报告会”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食用菌,以及它所延伸出来的产品,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消费,以真正实现我国由食用菌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人类文明与菌类漫长的亲近历史也衍生了厚重的菌菇文化,尤其是在中国,意象型的生活中,人们总是能在一件事物和一种情感之间搭建起某种牵连,中国传统的精神图腾向来不缺少灵芝,它是和谐、安康和美丽的心愿象征,并在长久的时光中与中华民族意识心态、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及精神文明相互辉映,演变成人类发展史上极其光辉的一种文化类型。

  在安惠所希求的从食用菌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这样一道文化大餐,2005年4月,世界上第一座以灵芝为主题的文化馆——中华灵芝文化馆在安惠公司开馆,这个陈惠一手创建的文化展馆,也是他以文化来充实我国食用菌产业内在的又一个壮举。

  中华灵芝文化馆以五个部分的铺陈展示,将中国千百年来辉煌的灵芝文化悉数梳理下来:第一部分以大量图文资料向人们展现了数千年来古人从认识应用灵芝,以及灵芝与政治、文化、艺术、医学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悠远历史;第二部分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灵芝物种资源,并阐明了与灵芝生长相关联的自然条件;第三部分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研究灵芝药理药化方面的成果和发展;第四部分从进一步认识灵芝的种类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向人们展示出每一种灵芝所适宜的生态环境,旨在宣传和教育保护灵芝物种;第五部分则用四个展示柜,展现我国现代人工培植灵芝及相关的产品开发。

  2014年3月,中华灵芝文化馆启动改造升级工程。新建成的灵芝文化馆主体分为三大部分,规划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是一座以灵芝的科学与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以现代展阵艺术与技术为手段,以灵芝产业发展为依托,集科谱知识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产业产品交流,企业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灵芝专题馆。

  在文化馆中构建中国灵芝从古至今的文化线条,此举包含着安惠特别的心意,“因为灵芝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意念息息相关,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从物质或精神的层面来看,灵芝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灵芝文化馆就是要将中国传统灵芝文化锻造为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世界上任何一种独特的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因此,将中国传统的菌菇文化向其它方向和地域传播出去,也成为陈惠建设灵芝文化馆的一个用意。除此之外,安惠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成为国际药用菌大会的座上宾,在世界范围内,播撒中国传统菌菇文化。

  菌类的品种多至无形,安惠不求囊括所有,它以食用菌为对象,便造就了五彩斑斓的事业基体;菌类的历史远于天边,安惠立足当下,用现代的心意取古望今,也书绘了五彩斑斓的事业风情;菌类的人文印记源远流长,安惠秉持以往,并将同样的心意诉之于未来。“小蘑菇大产业”的心愿如此美好,而更美好的是安惠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地将它变为现实。

  文/赵闯成 周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