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粉碎老人常见的七类心理“巨石”?

  近日,人民网公布了七类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它们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如何缓解心理压力?为此,心理专家为您剖析压在老人心头的七块“巨石”,并传授“碎石大法”。

  1.退休生活难适应

  “忙了半辈子,突然闲下来,却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这是不少退休老人的心声。一些老人感觉“人走茶凉”,自己不再受重视;还有些人觉得年轻时的抱负还未实现,留下很多遗憾。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陷入“人退心不休”的状态此时老人的身心状况往往不太好,可能有失眠、做噩梦、起床后发呆等表现,而这些常被忽视。

  【建议】:老人不要将退休生活“封闭化”,其实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反而可以更加丰富。愿意让自己忙一点的老人不妨提前做好退休计划,正视自我价值,积极寻求返聘机会。老人还可以到老年大学进修,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完成年轻时的梦想。

  2.照顾孙辈爱操心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帮子女照顾孙辈的老年人约66.47%。照顾孙辈能满足老人“被需要”的心理需求,但育儿理念的不同和共同生活的摩擦,可能会让两代人的矛盾越来越多,老人的操心可能变成心理问题。

  【建议】:老人应在年龄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照顾孙辈。宝宝的父母才是第一监护人,有教育的最终决定权,老人要分清角色的主次,不能过多包办,学会心灵“减负”。

  3.老伴患病常犯愁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老年夫妻中常有一方是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另一方要承担起照顾的重任,照顾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喜怒无常,健康状况堪忧。

  【建议】:要照顾老伴的老人可与亲友倾诉,或与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交流,交换经验,彼此安慰。疲惫时不妨出去转转,参加一些有趣的老年活动。新加坡的“老老互助”模式值得借鉴,健康老人帮忙照顾社区里的体弱老人,前者收获一份价值感,后者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双方还都获得了情感慰藉。

  4.亲人故去易抑郁

  老人最怕的事情是“生命的终结”。尤其是过了75岁,身边的同龄人相继离开,心中难免悲凉。丧偶或失独老人更难走出悲伤,继而茶饭不思、体重无故减轻、失眠、食欲差、记忆力下降,甚至患上老年抑郁症。

  【建议】:生命像花儿一样,从萌芽、成长、开枝散叶,再到凋谢,是自然过程。老人应客观看待生命。如有亲友去世,身体不好的老人最好不要参加追悼会,更不能用吸烟、酗酒等方式处理心中的郁结。要认识到,生活变故会有3到6个月的情绪低落期,应该主动找轻松的话题,换个环境,出去旅游一下转移注意力。

  5.疾病缠身精神差

  听说老同事刚查出癌症,自己整日忧心忡忡;看到保健品广告神乎其神,就赶紧去买,结果身体越来越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许多老人怕得病,活得小心翼翼;已患病的老人一怕没钱,二怕拖累儿女,更是满面愁云。

  【建议】:从中年开始做好早期疾病预防,合理饮食,定期体检,坚持锻炼,可以有效防止晚年患病,无疾而终并不是梦。人的一生中难免经历磕磕绊绊,疾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老人要看开点,学会与疾病“和平相处”,积极配合治疗,乐观的心态能增强免疫力。

  6.担心生活不能自理

  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如厕要人扶……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每个老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关于会不会生病、何时会生病、病了有没有人照顾等问题的担心,让晚年生活缺乏安全感。

  【建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所以大多数老人还是可以生活自理的,所以没必要杞人忧天。许多75岁以下的健康老人还能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研究显示,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更长寿。世界卫生组织也号召各国让有技术的老人继续参与科研、社区等方面的工作,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排解孤独寂寞。

  7.忧心老来孤零零

  从以前的“招上门女婿”到现在的“抢生二胎”,对老无所养的忧虑困扰着国人。我国如今“未富先老”,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空巢、失能老人增加,他们对晚年生活无人照顾的担忧特别强烈。许多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入住养老院,居家养老又并不完善,无奈与迷茫压在心头。

  【建议】:子女尽孝是义务,但老人也要有精神准备,在退休前就开始合理储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必要时请有经验的理财师做好理财规划。邻里之间要搞好关系,串门聊天、相约做运动等互动可以减轻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和精神负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