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震惊苏联 文坛宗主法捷耶夫饮弹自杀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法捷耶夫
  • 发布时间:2015-12-21 15:41

  1956年2月24日夜,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披露了相当多关于斯大林的历史真相,带给与会者乃至全苏联的民众以强烈震撼。小说《青年近卫军》的作者法捷耶夫难以承受斯大林神话的破灭,最终选择饮弹自杀。

  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

  有人当场晕倒有人会后自杀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犹如一声惊雷,令整个苏联为之震动。报告长达四个多小时,披露了相当多关于斯大林的历史真相。这些真相,带给1600余名与会者巨大的冲击。亲历现场的雅科夫列夫,后来回忆道:

  “大厅里死一般的寂静。既听不到坐椅发出的嘎吱声,也听不到咳嗽声和窃窃私语声。谁也不看谁——也许是由于发生的事太突然了,也许是由于惊慌和恐惧,这种感觉似乎将永远留在苏维埃人心中……赫鲁晓夫列举一个又一个事实,一个比一个可怕。人们离开会场时都低着脑袋。震动极其巨大。我个人也感到压抑,不知道相信谁才好……内心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觉得赫鲁晓夫讲的是实情,但是我感到害怕,竭力不去这样想。”

  虽然官方宣称会场出现了“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一片愤怒声”,但“死一般的寂静”才是真实情形。此外,还有若干代表在会场上直接晕厥。苏联作家伊利亚·格雷格里维奇·爱伦堡后来回忆:

  “在2月25日的秘密会议上,在赫鲁晓夫宣读报告的时候,几位代表当场晕了过去……我不隐瞒,我在读报告的时候,我也大为震惊,要知道,这不是一个受到平反的人在朋友圈子里说的,而是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说的。”

  有资料认为,与会代表因听了“秘密报告”而晕倒或引发疾病者,多达30余名。会后还出现了自杀事件。最著名者,莫过于法捷耶夫的饮弹身亡。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时代极富盛名的作家,同时也是苏联文学界的领导人物,其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在国际上流传甚广。法捷耶夫没有亲耳听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而是在会后听了“传达”。作协的工作人员注意到,听“传达”时,法捷耶夫的脸“似乎蒙上了一层铅灰色,而主要的是两眼饱含着泪水”。1956年5月13日,法捷耶夫在别墅开枪自杀,死时身边摆着斯大林的画像和给中央的信。

  在信中,法捷耶夫自述死因:“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我为之奉献终生的艺术已被自负而无知的党领导人所扼杀,现已无法挽救。优秀的文学干部在当权者罪恶的纵容下,或被从肉体上消灭,或被折磨致死,其人数之多,甚至历代沙皇暴君做梦也难想到。”一方面,法捷耶夫难以承受斯大林神话破产带来的幻灭。他在信中怀念列宁时代,“列宁死后我们被贬到孩童地位,被消灭,被恫吓”。另一方面,他对未来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信中,他将赫鲁晓夫等人称作“暴发户们”,断言这些人“已背离伟大的列宁学说,这令我对他们完全不信任,因为他们将比暴君斯大林更恶劣。后者还算有知识,而这些人不学无术。”

  法捷耶夫特别哀叹

  自己作为天才却成拉车的马

  以往有观点认为,法捷耶夫口里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暴发户们”,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彻底否定。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苏联高层内部对于如何评价斯大林,也存在很多冲突。这种冲突,扼要来说,即:到底是“只有一个斯大林”,还是“存在两个斯大林”。譬如,1956年2月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即分裂为上述两大意见派别。

  在这次会议上,莫洛托夫仍主张从整体上肯定斯大林,因为“在斯大林之后我们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政党”。卡冈诺维奇表态“赞成莫洛托夫同志的意见,要冷静行事”。布尔加宁主张:“应该把斯大林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斯大林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伏罗希洛夫也赞同“谨慎行事”,“斯大林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变凶狠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富有人情味的。但仍然保留着残暴的习气。”

  但马林科夫不同意将斯大林“划分两个阶段”,因为“同敌人进行任何斗争,也不能成为杀害干部的理由”。萨布罗夫直言:“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的立场是不正确的,是在说假话。只有一个斯大林(而不是两个),其实质在最近15年里都暴露出来了。这不是缺点,而是犯罪。”谢皮洛夫认为“应该说出真相”。基里琴科认为说出真相“危害是不会有的。不能够不说,说出来是明智的。”

  上述内部意见分歧,制约着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尺度。事实上,报告高度聚焦斯大林身上不正常的“个人崇拜”光环,所披露的“真相”仅集中在斯大林对干部和精英的“大恐怖”,而未涉及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前者乃获取权力体系支持之所必需。所以,听完报告后自杀的法捷耶夫,其遗书也仅止于哀叹自身的悲剧命运——“我本应是我国优秀人民引以为荣的人,因为我具有真正的、质朴的……天才”,结果却“(在斯大林时代)被变成一匹拉车的马”。(来源:腾讯历史)

  延伸阅读

  格瓦拉与赫鲁晓夫的正面交锋

  1960年,古巴工业部长切·格瓦拉出访莫斯科,并在米高扬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红场。此次出行,切·格瓦拉希望苏联帮助古巴建一批钢铁厂,赫鲁晓夫承诺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

  两年后,赫鲁晓夫提出拟将导弹部署到古巴,切同意了这个说法。但在莫斯科谈判时,这个后来被渲染成自由英雄的拉美狂人,却跟同样脾气火爆的赫鲁晓夫发生了分歧。切不同意苏联控制古巴所有的导弹部队与港口,赫鲁晓夫大怒,指着切说:“你的名字在我们亚美尼亚语中就是‘不’的意思。请你走吧,我们之间的合作一笔勾销,责任完全在你。”切收拾东西就走,最后米高扬拉住了他。当格瓦拉回到古巴时,导弹已在古巴的土地上部署。(来源:和讯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