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老人说:“我家的孩子不听话,我给他讲了好多道理,但他听完就算了,真是拿他没办法!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跟老人本身的性格有关,因为老人自身经验丰富,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学识、经历,一套一套地说自己的见解,要求孩子们听他的建议,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样又怎么能取得教育效果呢?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注意以下方法。
【例子】:
张大爷是退休教师,虽已不在教师的岗位上,但在生活中还是喜欢处处给人“上课”。尤其是面对孙儿孙女,不管孩子说什么他都先否定,然后根据自己的学识、经历,一套一套地说自己的见解,要求孩子们听他的建议。虽然老伴和儿子儿媳觉得其看法未必正确,但都碍于情面,不好直接反驳。不过一对小孙孙就对他这种做法很不耐烦,哭闹了几次,就和张大爷疏远了,什么事情都不和张大爷说。张大爷说起学习的问题,孩子们也是听完就算,和张大爷根本不亲近。张大爷很爱孩子们,看到这样非常伤心。
【分析】:
张大爷是好为人师者的典型例子,特点就是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好的,并且喜欢处处指点他人,这点弊端不仅体现在包括家人在内的人际交往中,更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张大爷自己,还有孩子们的心理分析出发。
孩子们还小,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宣泄情绪,寻求老人关注,而不是要具体建议。孩子们在犹豫不决时,会急躁和焦虑,会向长辈诉苦和抱怨,不过他们此举常常只是希望获得长辈的理解和情感支持,此时老人作为保护者的理解常比具体建议更有益。孩子们一旦感觉到遭受否定和他人欲强加某种信念时,抵触情绪就产生了,这就会引发矛盾。而张大爷偏向苦口婆心出主意和教导,结果孩子自然就感到了挫败、伤心,无论张大爷说得有没有道理,都听不进去了。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会和张大爷疏远。
【对策】
如何让孩子接受老人的意见?
首先,心理咨询过程中强调的感同身受、不轻易给出建议的原则是很好的借鉴。如果孩子只是向老人诉说感受,没有明确求助时,不必急于给出行动建议,重在关照孩子的情绪。有时,真诚的一句“乖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就能拉近老少之间的距离,填平代沟。
其次,当老人觉得某些选择和做法更合理时,可以与孩子分享自身的经历,或心平气和地坦诚交流,而非武断地要求怎么做,避免咄咄逼人的“你应该……”、“你别说了……”、“……那样才是对的”之类的话语。
第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那么,怎样引导教育呢?像张大爷这样如同威严的将军对待犯错误的属下,训斥、指责,虽然孩子低下头来,可是到底为什么犯错误?错误的危害程度及不良后果是什么?今后应该怎样改正等一系列问题在师长的指责声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斥责批评过后,事过境迁,错误照犯,甚至由于方法粗暴而事与愿违,与事无补。因此,老人批评孩子要讲究艺术,注意方法。
1.缓一缓。如果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会使孩子恐惧、紧张,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这是对幼苗的摧残,有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此时,最好缓一缓,先让自己的火气消一消,等心平气和了,情绪消沉了,再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语言去批评教育孩子。
2.问一问。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是非曲直,不要错怪孩子,不要冤枉委屈孩子。要以商榷疑问的口吻婉转地询问,放下老人的架子,以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若用简单粗暴压制的方法,强硬的口气,非但问不出真相,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3.选一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孩子的自尊,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心境愉快时,轻松愉悦,乐于接受批评。如果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唠唠叨叨,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训斥孩子,不但孩子接受不了,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有辱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4.辩一辩。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孩子为自己辩白,做长辈的要沉住气,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心里话,从而了解孩子的心态、观点。不要板着脸,瞪着眼,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说些过头的话,而要留有余地。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允许为自己辩解。因为孩子虽小,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说的有理,应予赞赏、肯定;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辩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与师长之间的交流增多,距离拉近,而且可以在辩解过程之中使孩子认识自我,校正自我,完善自我。
5.导一导。老人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顾问一样,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诱导、启发孩子,精心地反思,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犯了错误,找出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今后应该如何改正。这样,孩子在家长的“顾问”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使“失败的收获”大于成功所得,使幼苗健壮成长、拔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