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奶农卖奶难问题初步缓解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奶农,养殖业,奶源
  • 发布时间:2015-12-29 15:08

  2015年年初,奶价下跌引发极具象征意义的“倒奶事件”,社会舆论对此持续关注。这一轮奶价下跌席卷全国,在山东、河北、河南、广东、青海、内蒙古等地都出现了卖奶难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生周刊》记者于1月中旬来到河北最大的养殖县——行唐实地采访。1月19日,本刊推出题为《奶农之殇 转型之痛》的特别报道,报道了行唐县奶农遭遇卖奶难题及背后的转型之路。

  时隔近一年,但上次采访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奶价下跌难以维持成本,无奈的散户被迫卖牛,卖奶难题倒逼养殖转型……这是当时采访看到的景象。

  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整,如今,卖奶难题是否得到解决?转型之路是否顺畅?奶农们有何期待?

  初步解决

  “卖奶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行唐县畜牧局奶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说,目前的奶价基本维持在3.4元/千克至4元/千克。“价格比上半年有所好转,卖奶也更加容易一些。”

  《民生周刊》记者1月份到行唐采访时,牛奶的收购价格是3.3元/千克,而且限量收购。“这样低的奶价,加之饲料价格上涨,饲养奶牛根本不能保本,实在维持不下去。”一位奶农抱怨道。

  1月8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协调处理卖奶难的问题,稳定奶业。农业部要求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确保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行唐县是名副其实的养殖大县,奶牛养殖“河北省排名第一”。在这一轮奶价下跌过程中,很多奶农跟不上形势,卖了一部分奶牛,退出了养殖业,对该县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

  “养殖业总产值规模肯定是减少了。”盖连义分析说,从日产奶量可以看出,去年高峰时(2014年2月)全县每天产奶520吨左右,而现在约为370吨,总产量减少近30%。

  产量减少,一部分奶农选择从这个行业退出。据了解,截至9月份前,在行唐县奶农卖牛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今,卖牛的现象也基本平稳。“很多奶农弃养的奶牛被养殖小区的老板收购了,这也算是一种转型。”盖连义说。

  在盖连义看来,从奶业市场来看,今年基本是触底,至于明年能否好转目前还不好说。“行业进行规范整合,乳品企业也会受到影响;消费者依然对奶粉安全存在一定的担忧。”他谈道。

  差距依然存在

  为解决卖奶难题,河北省畜牧局曾协调行唐县政府与企业及养殖小区老板进行了协调沟通,要求乳品企业共渡难关:乳品企业在当前低迷的行业形势下要对奶农奶站让利,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政府的协调下,各乳品企业也与河北省畜牧局签订了意向书。据悉,河北省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扶持,而且对一些河北省本地的乳企进行补贴。奶农们希望未来能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同时对光明、蒙牛、伊利等外地乳企也要补贴。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奶农们的卖奶难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不过,隐忧依然存在。

  国际国内的市场形势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这仍是整个奶业需要面临的困难;此外,国内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和国外相比,即使是进行牧场化改造之后,我国的乳品成本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国内的牧草等都需要进口,而国外的大牧场,饲料等几乎不需要成本。”盖连义坦言。

  随着转型的推进,国内奶源的生产水平和国外差距在逐步缩小。在盖连义看来,只能慢慢缩小差距,短时间内实现和国际接轨显然不可能。只能通过培训提高养殖水平,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单产。

  “从政府的角度,只能是通过规范、引导提高奶源质量,为以后生存争取更多主动权。”盖连义说,一方面,通过奶业协会、畜牧局与乳品企业及时沟通,确保鲜奶销售渠道顺畅;另一方面,对养殖小区老板、奶农进行培训,提高对奶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此外,还要提醒奶农顺势而为,量力而行。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生产,要么加大投资进行转型,实在转型无望的要做好转行准备。”

  遭遇资金瓶颈

  实际上,转型的号角早已吹响。早在2013年,行唐县委、县政府就制定了《行唐县加快推进奶牛养殖小区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

  按照这份文件的规划,从2014年到2017年,行唐县将利用4年时间引导奶牛养殖小区由分户饲养向统一管理、由人工饲养向机械化饲养、由奶牛养殖小区管理模式向牧场经营模式转变,完成奶牛养殖小区的提档升级。

  借这次奶价下跌的市场危机,行唐县今年显然加快了推进奶牛养殖小区提档升级的步伐。行唐县政府方面提出,县内养殖小区全部向牧场化转型,从而谋求由乳业大县向乳业强县的转变。

  然而,这种转型之路并不顺畅。

  其中,资金短缺成为一道待解的难题。在这一轮转型过程中,奶农张增义就曾遭遇了资金困境。他参股并主导的牧场占地130多亩,按照现代化牧场的标准建设,仅牛舍、设备、奶厅等前期投入就有900多万元。为了这次转型,除了用光原有的积蓄外,他还做了贷款、找朋友熟人拼凑。

  张增义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日常调研中,盖连义发现,资金短缺是提档升级遇到的普遍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能贷出一小部分资金外,其他银行对奶农仍持谨慎态度。在盖连义看来,转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供应和扶持政策。

  “奶牛、挤奶设备、牛棚改造……算下来,建设一个牧场需要的资金至少在四五百万元。对于多数奶农而言,资金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盖连义说。

  记者:郑智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