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SDR的四大影响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人民币,SDR
  • 发布时间:2016-01-31 09:56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12月18日,美国国会批准了IMF的份额改革方案。在SDR的货币篮子里,中国占比10.92%,是排在美元和欧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在IMF份额改革之后,中国占比为6.39%,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依然位居第三。

  人民币纳入SDR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市场和政策走势,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点。

  首先,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博弈的模式更加多元化,6.39%的份额,对于我们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是个非常好的起点。过去谈IMF改革,人们总是批评美国太不像话,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17%的份额使得美国实际上控制了IMF。但是,现在中国在其中占有6.39%,如果能把紧跟其后的两三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加起来的话,也能达到15%,我们也就同样可以形成在IMF的一个事实上的否决权。这与原来单一的由美国主导的博弈模式相比来说,可选择性要多得多。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提出有价值的参与治理的方案、模式、主题。

  其次,加入SDR货币篮子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IMF的SDR货币篮子调整的计算方法,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10.92%比重的具体构成,贸易部分贡献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真正来自于金融,比如国际借贷、市场开放的不到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说从主要靠贸易结算驱动,正式转到以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驱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转折阶段。

  关于SDR,人们有很多误解,有人说,SDR总份额不过2000多亿美元,中国占10.92%,也不过200多亿美元。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它的标志和象征意义非常的大。以10.92%数据的贡献来看,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这个指标的话,可能来自贸易的贡献很有限,更多的改进空间将来自于金融方面的发展。

  之前,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依靠贸易结算,在金融方面过分依赖单向的升值预期,以及由此衍生的套利需求。这在初期人民币启动国际化阶段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要想做成一个有深度的国际货币,你必须依赖于一个双向波动下的多元化的人民币计价产品。

  有人说,汇率波动不利于国际化。对此,我并不赞同。人民币的升值时期,有利于它作为资产货币;人民币的贬值时期,有利于它作为负债,正好发展人民币计价的负债;人民币波动比较频繁的时期,正好发展人民币的风险管理产品。恰恰是单向的升值预期,不利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使得海外持有人民币的主体过于单一。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人民币加入SDR之后,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动力的转换。

  再次,人民币加入SDR之后,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更加市场化、透明化。人民币加入SDR跟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却跟汇率体制有关系,所以,我认为,这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的好时机。

  中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内部平衡更重要,更优先,而汇率的灵活幅度是内部货币政策独立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最后,从市场角度看,我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后,我们也更加需要建立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仅靠人民币在岸市场或者仅靠离岸市场,都很难满足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需求。可以说,预计在新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联系必然会更为紧密,以共同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这些新的需求。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巴曙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