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留住手艺与激发创新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手艺人,爱迪生,工匠精神
  • 发布时间:2016-01-31 11:46

  关键词 创新的本质、社群众创

  如果我们将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以“留住手艺”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以寻求突破追求发展为内核的“创新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要想枝繁叶茂就得“根深蒂固”。

  十余年媒体工作经历;十余年管理工作经验与教训;长期关注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认为市场营销在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努力将相关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践。

  关于《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我想先谈谈另外一本书——《留住手艺》。《留住手艺》是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历时十余年的采访成果并成书,1999年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发行。我则是在2013年看到2012年的版本。正如此书的介绍所言:“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筱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艺濒临灭绝。”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就会发现,几乎每项手艺都有子侄在传承,都有政府在扶持,都有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需求。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全书中的采访时段,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期,是日本民众成群结队到欧洲、到美国采购奢侈品的时期,是全世界所有的度假胜地都开始出现日文标志和导示的时期。那是一个日本的喧闹期!而就在此时,仍有人在安安静静地、努力地“留住手艺”,仍有人在耐心地、细致地记录着这些痴迷于手艺的人。这也许是民族性,也许是文化传承本身就具备的力量。

  “古代社会的丰富”是当下经济繁荣的基础,对传统手艺的驾轻就熟是未来创新的缘起!看看《工匠精神》这本书就会大有同感。

  与《留住手艺》记述了一个个手艺人一样,《工匠精神》也在讲述“人”的故事。与《留住手艺》让人沉浸在往日的美好中不同,《工匠精神》思考的都是未来!《工匠精神》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发明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本杰明·富兰克林与托马斯·爱迪生,关于他们的发明故事估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和语言传播着。不过,《工匠精神》更关注高科技与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对发明创造以及技术发展的影响。按照《工匠精神》的思路,“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源头,是发展的力量,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同时它也认为“工匠精神”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时下大热的“创客”一词就是对互联网时代“高科技手艺人”的雅称。

  最近与朋友聊天,发现目前世界上的“领先者”多是因具有“工匠精神”从而形成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简单罗列几个,日本有工匠文化,德国有工匠传统,英国有工匠制度,美国有工匠机制,甚至艺术范儿十足的法国都有工匠的氛围。近现代,日本是制造业的工匠代表;德国拥有最强悍的产业工匠精神;美国拥有最多的“高科技工匠”;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犹太民族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实践者——互联网创新的种子技术多产生于以色列并在美国完成商业运营。《工匠精神》这本书十分关注工匠价值的商业运营,这确实是真正决定发明创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工匠精神》将爱迪生定义为“成功的工匠和不成功的生意人”,认为“爱迪生在生意上如此失败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相比于其他美国工匠,他更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社会优秀发明与商业运作完美结合带来的巨大能量”,而且“实际上,是爱迪生创造过程的本质而不是缺乏商业头脑阻碍了他商业上的成功”。《工匠精神》是这样分析的,爱迪生需要对投资人负责,而每个投资人都对其发明的市场定位和销售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只能努力改进以使投资人满意而“无法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就算有再好的商业预判,也很难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而爱迪生自己渴望的工作状态则是:“我不希望自己的创造灵感被任何一件设备所束缚。”

  于是,爱迪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在发明创造商业化领域做了各种尝试,并且催生了由一群“技术工匠”共同努力的“团队创新”模式,从而开启了集体创新成果通过商业转化最终改变世界的“当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第三章对这个观点的阐述非常精彩。

  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2014年6月曾有幸参加戴尔公司在其总部所在地举办的“女性创业大会”,在那次会议中,一个小女孩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她说:我是因为喜欢漂亮而且与众不同才开始设计并自己动手制作服装的,是因为想要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成果才开办公司的,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分享就是把自己创造的好东西卖出去。由此可见,自己动手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成果商业化”的理念在美国社会是多么成熟,多么深入人心。

  另一个章节,《工匠精神》的第六章,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这个名为“开放与自由的力量,工匠精神的复兴”的章节,其实是在分析并阐述,在今天高科技的迅猛迭代,既是“工匠精神”的成果,也对“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爱迪生时代就已经开始的“集体创新”的基础上,更开放更没有束缚,这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匠精神”。

  如果我们将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以“留住手艺”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以寻求突破追求发展为内核的“创新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要想枝繁叶茂就得“根深蒂固”。今后,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具备大树的品格:既要有“枝叶”在风中挥洒的激情,又要有“根系”深入沃土的扎实。

  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留住手艺》中的一个细节:手艺人割漆(与割胶类似)要在割过一次之后间隔两天再割,同一棵树不能连续割,因为出漆会慢。我想这大概是为了让漆树得到休息吧,还有比这更和谐的生态关系吗?

  这两部书有着完全不同的质感。与《留住手艺》的淡然恬静相比,《工匠精神》更严谨深刻,但读起来文字中都有一种韵律。这应该是调查细致所以写得深入的缘故吧。

  《工匠精神》

  作者:[美]亚力克·福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裁 李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