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撒切尔,广场协议,产能过剩
  • 发布时间:2016-02-19 15:36

  20世纪80年代,在日德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和马克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历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面对本币升值的压力,日本采用低利率和宽贷款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一贯倡导的政策,结果等来的却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从此跌入“失去的10年”。

  不同的是,德国马克在同时期虽然也升值高达36%,但德国并没有开展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在马克升值之前抢先收紧货币政策,因而躲过一劫。对此,时任德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施耐德解释道:“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奏效,却无法在长期中根本性解决问题。”

  如今,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国家通胀的隐忧,再次此起彼伏。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7年,但世界经济依旧复苏乏力。2015年最后一个月,美联储加息的靴子也终于落地。

  中国经济也没有幸免于难,原来的“三驾马车”动力衰减,不足以担当继续提振疲软不堪世界经济的重任。凯恩斯主义“神药”的失效,暗示了投资刺激的不再可取。

  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创新不足……在一系列问题面前,为了寻求新的“马车”和解决长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高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处方,并且提出了今年经济发展的五大任务,即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一时间,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讨论此起彼伏。

  “减”字当头的供给学派

  提到供给侧改革,就得说说供给学派和凯恩斯的“恩怨情仇”。供给学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最著名的代表理论,便是诞生于19世纪初的萨伊定律。其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只要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家是理性的,就不会创造“无效供给”--产能过剩。

  然而,1929年的那场大萧条,给自由主义市场理论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在大萧条之前,美联储向经济体内注入了大量货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于是企业增加生产,随后却发现并非是真的繁荣。因此各种问题扑面而来,当然包括产能过剩。

  生产缩减之后,经济又需要借助货币复苏。此时美联储却进一步紧缩货币,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萧条。一时间,传统经济理论对所发生的现象“哑口无言”。

  此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闪亮登场。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不花钱和花钱少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政府应该刺激消费来防止个人过多的节约行为,应该用公共投资弥补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

  人们犹记得,信奉自由市场的哈耶克,还曾与凯恩斯在《时报》上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但最终投降,转而集中精力研究政府及法律。随后,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主流经济思想。

  但进入到70年代,石油危机叠加本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涨现象,使得这次经济危机与以往相比显得更加棘手。

  到1980年底的时候,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经济增长率仅为-0.2%,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同时期的英国也没好到哪里去,其零售价格指数相比70年代一度上升至25%以上,GDP增速却大幅下滑,还出现了负增长,1980年通胀率超过17%,工资与物价螺旋式走高,在企业生产率未提高时,反而带来通胀压力。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理论,用通胀打击失业、以失业对抗通胀的方式,将世界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然而,在通胀和失业同时出现时,却显得束手无策,还被认为是滞涨的罪魁祸首。当时,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引领西方国家走出困境,与凯恩斯主义观点相悖的供给学派,这时又占据了主流。

  从理论来看,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一个“减”字--减少税收、减少干预、减少福利、减少通胀,即减少税收,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从实践来看,真正让供给学派“威名远扬”的,非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莫属。虽然不能一味地推崇拿来主义,但回顾历史,特别是相对成功的改革实践,有助于我们看清和反思一些问题。

  里根减税催化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滞涨带来的是企业关门、更多的失业和更高的通胀。1980年,美国选民抛弃了无计可施的“老实人”吉米·卡特,把橄榄枝抛给了好莱坞演员罗纳德·里根。

  作为美国史上最帅的总统,里根在其任期内也是美国史上干得最漂亮的总统之一,因为他盘活了几近崩盘的美国经济。

  身为共和党的一员,里根深受柯立芝执政理念的影响。在20年代柯立芝执政时期,美国经济一片兴旺,被称之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执政的核心思想,在于减税和政府的无为而治。其不断减弱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这种监管“小到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当然,时代不同了,里根需要更为严谨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而供给学派的理论此时恰好最得心应手不过,也因此成为80年代美国核心的经济政策。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被认为是帮助美国脱离滞涨的关键手笔。而这一政策的理论支持者,则来自里根政府经济顾问团成员阿瑟·拉弗,他曾经在一块餐巾纸上画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如果税率是零,那么政府的收入是零;但如果政府的税率是百分之百,人们就不想从事任何工作,政府的收入也将是零。简而言之,只有适当降低税率,才能重振经济。

  在企业主和中产阶级被高额税赋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里根减税的招牌,自然赢得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的拍手叫好。

  在供给学派影响下,里根摒弃了凯恩斯主义策略,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方案: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14%到70%,降为11%到50%。1986年,里根又签署了修正法案,即《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企业最高边际税率从46%降为34%,个人则由50%降为33%,同时允许企业加速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美国,成为当时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有一批研究税收对资本存量的学者当时估计,取消资本所得税将使美国资本存量增加35%,总的福利改进相当于一生消费的1%。这意味着什么?1990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给出了更易感受的答案:这等同于降低10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福利改进的两倍,消除整个美国战后经济波动的20倍,或是消除美国所有产品市场垄断行为的10倍。

  有什么比政府主动“割肉”更能打动投资者呢?减税提高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于是,美国经济的信心慢慢得到恢复和提振。

  减税,不是里根政府唯一重要的经济政策。面对交通运输、铁路、天然气、有线电视、银行等领域限制进入和价格管制等问题,里根一上任,便开始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引入竞争和重组,赢得了满堂喝彩。一如他在就职仪式上说的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才是问题本身。为了解决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则采用了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支持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收缩银根的举措,降低货币供应量。

  经历两年的经济衰退之后,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当年GDP增长6.5%,增加就业岗位350万,1984年通胀被控制在4%以内。到1988年里根卸任之时,美国经济已走出泥潭,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进入“大稳健”时代。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私有化浪潮

  如果说里根经济学侧重于减税的话,那么,撒切尔经济学则更注重于国企私有化改革。

  出生于杂货铺家庭的撒切尔,对于经济学的理解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学派大相径庭,她很快就被“有关货币主义、自由贸易和放松管制的好处”等理论说服,然后又说服更多的人。作为哈耶克思想的拥趸,她曾举着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说“这才是我们要信仰的”。

  1979年,撒切尔就任英国首相。一上台,她便将通胀视为改革的头号大敌。此时,英国通胀高达21%。于是,她遵循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原则,宣称“不再印钞”,以牺牲就业为代价,通过紧缩政策控制通胀。在80年代初,通胀水平从21%迅速下降至5%以下。

  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经济转型,英国才能重获竞争力。撒切尔在自由主义市场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比如私有化、减税、放松管制以及削弱工会力量等等。

  70年代的英国,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分散在煤炭、电力、天然气、运输等诸多行业。国企经营缺乏有效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了英国企业的经营效率。据测算,整个70年代,雇佣了全国25%劳动力的国有部门,只贡献了10%的GDP。甚至很多国有企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还需要政府财政来补贴。

  “砸碎利益集团与官僚机构加诸市场的锁链,让市场为经济寻找前进道路。”撒切尔政府对没有必要保留国有成分的公司,进行了大胆的私有化改革,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

  有意思的是,当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私有化的时候,此时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领导下的法国,却在对银行和工业集团实施大规模国有化。当她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发表“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这句名言时,密特朗在1982年被迫来了个大转弯。在执政末期,他也成了私有化的拥趸。

  撒切尔政府推行的许多举措,为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这些举措,在企业回归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还为英国政府提供了资金,创造了减税的条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将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50%,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

  于是,一度不可一世的工会势力被彻底击败了,一度庞大的国有企业被出售了,一度繁琐的政府监管被放松了,而一度气若游丝的自由资本主义精神终于回归了。

  1981年后,英国经济触底反弹,人均GDP、工业生产回升速度,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更快。撒切尔夫人与对岸的里根总统一起向世人证明,自由市场制度的确仍旧是最不坏的制度。

  中国式的供给侧出路

  如今,我们面临的经济局面,与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美、英经济停滞时面对的局面,非常相似。

  重温供给学派和他们成功的实践,不是为了否定凯恩斯和理论之争。正如曼昆所说:在短期内,经济是凯恩斯式的,在长期内,经济又是古典式的,只有通过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才能影响经济。

  从“供给侧”想办法,无疑是破题中国经济缺乏新增长点的明智之举。

  当然,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也并非都没有争议。时代不同,现实不同,即使面临相似的问题,教条式地套用某个理论或方法,都是很危险的。回顾历史,只是为了认清问题,回归基本面寻找答案。

  中国当前虽然没有面临滞涨的局面,但经济在结构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的经济资源,但运行低效无力,垄断企业开放程度低、民企融资成本依然高企等等,这都是供给端出了问题。

  对此,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减少政府干预,构建“小政府”的精髓,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而对于如何降低门槛、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干预,则需要具体分析,而不是全盘接受。同时,还要认识到,走极端、将一切交给市场的教条式做法,也是很危险的。

  又比如减税的问题,也是我们可以特别借鉴的地方。但中美税制的不同,注定两国在减税方案上的截然不同。中国需要一方面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减税,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制定对富裕阶层的征税方案。在中国并不是简单的减税问题,而是全面的税制改革问题。

  任何经济思想,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它们只是一个“工具盒”。供给侧是我们当前改革的出路,尽快调整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比重,提高经济体系的有效产出效率,尽快调整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增强私人部门的投入积极性,能重新激发国人创业、创新的热情,再塑中国经济奇迹。

  刘军喜(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