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区块链,货币
  • 发布时间:2016-02-26 10:15

  区块链正在开始一场对货币的革命。区块链应是具有比特特性的流动性,而不再是货币。这种货币观最初来自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该报告执意把货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地当作流动性,从而超越了以一般等价物视角以及中央银行的视角看货币的局限,流动性既适用于货币的前生(贝壳),也可以适合货币的后世(区块链或其它)。

  流动性的观点

  我18年前在分析互联网金融时指出:“流动性”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完全可以解释为“超越纸币形式表现价值的信息流”。电子货币因此可以说包含以下要点:它内容实质是(1)直接的(2)价值交换,形式载体是(3)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交换的(4)信息。“流动性”与这四个要点正相吻合。

  我当时认为:“中央银行体制离开了对价值背后的信息流的控制就无法存在。因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质,就是控制价值信息流,或干脆说否定‘流动性’。”在上个世纪无从得知区块链的情况下,基于流动性分析,还是准确把握到了货币后世的价值特征。而现在对区块链,人们光谈它的技术方面,很少触及到价值方面。很显然,如果各央行“量化宽松”被区块链追踪到利益的流向,技术马上就会“现形”为利益,有些事情就不那么好玩了。

  滴米:为一般等价物加情境权重

  前不久,价值中国网的林永青问我对区块链怎么看。我私下谈了点自己也还没想成熟的看法。我认为,一方面,区块链在分布化、透明化地处理流动性方面的创新,超出了我们多年来的推理和想象,它的长项在于对流动性进行“事实”判断(是或不是);另一方面,区块链似乎只走完了货币革命的半程,它在价值评估方面的作用现在看还很弱,它在进行“价值”判断(好或不好)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我具体举了滴米的例子,认为区块链相关制度在价值情境化估值方面的水平还不如滴米。认为新的“货币”系统,不光要解决真的问题(存量机制设计),还要解决善的问题(水平机制设计),才能美(成为流量机制)。

  现有区块链的盲区与局限

  区块链的优点,谈论的文章已有许多,不再溢美,省出篇幅专说不足与改进。在区块链问题上,现在银行家在被工程师牵着鼻子走,陷入工程师思维中。而这些工程师又被一些想钱想疯了的人吹得飘飘然,未必了解自身局限。这时需要有人冷静、超脱思考这件事。

  工程师当然不是在做坏事,但他们经常坏了别人的事。共性的原因在于,工程师看这个世界,在事实判断上是很专业的,但在价值判断上往往是业余的。货币这件事,既涉及事实判断,也涉及价值判断,这是谈哲学。具体到货币哲学,如果把货币量比作事实,货币价格水平(货币流动速度)更多涉及价值,这是流动性的两个面。区块链的创新集中在前一个面上,但在后一面上的创新还没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我之所以极力推崇滴米这个方向的创新,不是因为看中滴米这个局部,是因为它补在区块链的盲区方向上。打个比方,传统出租车拉活,只有远近概念,而钱的价值不变,即收费标准上的100元等于100元。这只需要事实判断就可把握。但实际存在价值判断,司机认为某种活是“好”的,某种活是“不好”的。挣同一个收费标准的100元,有的愿意拉,有的不愿拉。相当于100元不等于100元。滴米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相当于把出租行业运行的货币,利用信息估值,进行了通货膨胀与通货收缩处理。这正是信息作为流动性中介要起到的不同于货币的作用之一,它是个性化、一对一的“货币”。

  分布式的一般等价物,

  还是分布式的具体使用价值

  滴米与区块链一样,是分布式的、拓扑结构的。但不同在于,它设计出让100元≠100元的信息机制。不等之处,就是在一般等价物上,加上了一重价值权重。例如,为了鼓励司机拉“不好”的活(例如经过学校、医院的活),给同一个100元,附加若干滴米作为权重。这种权重具有货币和区块链没有,而信息流动性特有的一个关键属性:情境。

  相形之下,区块链可以对交易的货币流动事实进行分布式的记录和计量,却没有价值维度,来像滴米那样显现某一个时空(当下与此在)的一般价值相对于当事人是好是坏。

  区块链虽然形式上与货币相比,去中心化了,但它处理的流动性,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而滴米已不是一般等价物,却仍然是流动性。它可以利用情境化,显现价值、质与使用价值(所谓定“性”)在量上的不同。这就是选取拉德克利夫视角看问题的不同处。

  回到货币经济学历史,

  反思对货币的思考方法

  细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视角就要从货币哲学再扩展到货币经济学上来。

  工程师可能自认为在货币问题上不偏不倚,但一不小心就落入历史上某位经济学家——比如弗里德曼——的套路中。现有的区块链不自觉地假设了一个弗里德曼式的理想世界。透明化本身会使信息世界自动成为一个弗里德曼的世界吗?我表示怀疑。因为资源配置是一回事,利益分配是另一回事。

  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学属于收入说,他认为各种形式的货币数量说,共同的缺点是只看到存量(货币量),而忽略了货币价格水平(即货币流通速度,如利率与准备金比率),因此对流动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对利益上下其手,正是通过调整利率与准备金比率实现的。更进一步说,前提是完善了关于流动性的流速维度。而区块链的“利率”机制在哪里呢?区块链在这里,就像缺了一根筋一样,缺了价值水平维度,或者缺了关于信息流速的制度设计。姑且把这种创新对应的理论,称为信息数量说,归入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

  区块链对应到比特币上,相当于只设计了信息量机制,而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进一步创新,需要将时间戳发展成一个流速(价格水平)系统。

  如果不再是一般等价物,

  再看流动性是什么

  区块链的设计思路,还是在做一般等价物的流动性帐薄。区块链仅仅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不再是一般等价物唱主角,未来的流动性将需要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因此要变的不光是体,而且是用。不光是技术分布不分布,更主要在于价值具体不具体。

  限于篇幅,我直接说结论。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分布式必然要改变一般等价物性质,最终实现QP=BH,而将MV空过。B是指信息价值量,H是指信息价值流速。这将是一个从具体价值到具体价值的过程。上帝不会甘于作记帐手段,他要活在当下与此在的目的中。

  从流动性的观点看,贝壳、货币、区块链(姑且以它代表未来价值中介)是流动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价值逻辑下的不同载体。货币作为流动性,过滤掉(忽略掉)价值的使用特征(质的特征、定性特征),这种使用特征从来是(认知上)具体的、(空间上)本地的、(时间上)当下的,因而只能是分布式的。区块链在抓住货币这种流动性的分布式特征时,虽然早期会把它当一般等价物的记帐薄应用,但最终必然要对贝壳进行否定之否定,发展出一种情境化使用(对应服务)的估值功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说明这件事还没完,这一代人必然要为下一代人留出巨大想像空间,并让自己后悔。

  货币哲学要求流动性,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分布式的奥秘在此。

  文/姜奇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