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如何让奥斯卡更好看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斯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2-26 14:08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办的奥斯卡金像奖,从创办到今天,都是全球电影圈当仁不让的头等大事,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声音认为奥斯卡已经垂垂老矣,但各方面不断的变化改进也显示出了学院希望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的态度。当下,学院还能做出哪些改变,让奥斯卡更好看?《好莱坞报道》的奖项分析师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调整最佳影片提名
电影上映日期很重要,这个“重要”除了票房以外,就是获奖,正是这两点改变了整个电影业对“档期”二字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为了不让电影在学院会员12月底开始投票前“被遗忘”,每年第四季度,都会有大量好片扎堆上映。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就曾报怨过,无论是学院成员还是普通观众,现在的情况就是第四季度电影多得看不过来,而前三季度的选择却少之又少。
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是学院也只有学院可以解决的。
学院可以针对最佳电影奖项安排两个投票时间段,一个投票给1月1日到6月30日上映的电影,选出5部最佳入围;另一半从7月1日到12月31日的上映影片中,选出5部入围。这样就会刺激制片厂整年都有佳作问世,而不用再考虑3月上映的影片在得奖机率上会低于9月份的影片。
当然,这样又意味着入围影片必须达到10部,回到2009年和2010年的标准(后改为5到10部)。但这其实并不难,从1933年到1943年的十年间,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都至少有10部,所以这一做法也算回归传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情感上,一年找出至少10部电影佳作应该不是难事,而且相对较多的提名数量,也会让制作发行方更加努力,推出更多作品。奥斯卡奖是个推广机器,聚光灯能照到更大范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严格投票权限
奥斯卡奖本应代表电影行业对本年度好电影和出色电影人的认可,所以无论是获得提名还是最终拿奖,都应该由业内人士投票选出,但目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学院的会员是终身制,无论你最近在电影圈里是否有所建树,甚至是一些已经离开这个行业几十年的会员,一样拥有投票权。会员终身制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奥斯卡投票权事实上应该算一种特殊权利,比如在过去10年里都没有参与电影制作的会员,是否学院可以考虑取消他们的投票权?
其实这也算不上新想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当小金人屡次被脱离时代的一些影片拿走时,外界对于投票机制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时任学院主席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就曾推行过限定投票权的制度,但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如今,出于同样的原因,学院应该考虑重新启用这一机制,对于增加成员构成的多样性,也会大有裨益。
学院现任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Cheryl Boone Isaacs)应该仔细为成员进行分类,将其中一些会员列为“附属会员”,按照现行规则,“附属会员”一般是经纪人和特技演员,他们在电影行业中的作用并不比公关人员少。如果没有投票权的会员重回行业内,还可以适时进行资格变更,重新获得投票权。事实上,除了投票权以外,会员的其他一切福利均不受影响,包括免费的线下点映活动也可以继续参加。
评奖投票专业化
除了限制取消一些会员的投票权外,在决定奖项归属的第二轮投票中,还应该将投票权更加细化,一些专业类较强的奖项,就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选择。
目前,学院共分为17个分支,所有会员都是其中一个分支的成员,在决定提名名单的第一轮投票中,最佳电影奖是所有分支的成员都可以进行投票选择的,但其他各奖项的投票权,只有对应分支的成员享有,这是为了保证提名结果的专业性。其他奖项比如最佳外语片奖,由特别委员会投票,分支成员可以申请加入。但是,提名公布后,在决定奖项归属的第二轮投票中,这种界限又被打破,也就是说所有的学员会员都要给每一奖项投出一票。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轮和第二轮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第二轮,决定奖项归属这一看上去更需慎重的投票权反而变成“全员”性质?一位化妆师怎么就突然具有了评判表演水平的能力?一位编剧又凭什么来决定最佳服装花落谁家?他们并没有一夜之间就具有了全才的能力,而这一点也得到了许多学院成员的认可:“我们连音效剪辑和音响效果都分不太出来,但还是要进行投票,所以也只好投给自己喜欢的电影。”
平均分配式的投票方式,有时就会带来名不副实的获奖结果。举个例子,两部电影,一部获得最佳视效和最佳影片两项提名,另一部只获得了最佳视效提名,那么,在最佳视效这一奖项上,几乎总是前者获奖。一些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因此被困在了只提名不得奖的死循环上,比如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可以说是当今最伟大的摄影师,却从未拿过奥斯卡奖,因为他的同行只能保证让他进入提名名单,却总会在第二轮投票中被“外行”评委忽略。
其实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二轮投票依然延续第一轮投票的作法,术业有专攻地只针对自己领域进行投票选择。
细化奖项分类
奥斯卡只靠实力说话?并不是。在如今这个运作成熟的机制里,就连申报评奖的选择都是一门学问,“类别诡计”这个词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在主演与配角这两个表演类奖项中,这一问题更加明显。
自从片厂制没落以来,发行方和电影人都发现了技巧的重要性,联合主演跑去竞争最佳男/女配角奖项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竞争相对会小得多。
当然,这一现象并不只是奥斯卡奖的特色产物,SAG-AFTRA联合工会一直都由电影人自己决定竞争哪个奖项,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在这方面的规则相当随意。而按照学院方面目前的规定,是由各分支成员自己来选择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成员们也是容易被左右的人,没有硬性规定就会是这个结果。
硬性规定可以这样建立:学院中的演员分支,也是最大的分支,议定一个表演时间,片中出现时长低于这个时间的就算配角,高于的就算主演。如果对奖项分类有异议的也可以向理事会中3位对应分支的代表进行申诉,再由代表做出最后仲裁。
提高颁奖典礼精彩程度
奥斯卡颁奖礼应该是热闹的大派对,但现场需要颁发24个奖,颁奖礼持续时间太长,有些内容还相当无聊。解决这个情况完全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奖项从颁奖礼当晚砍掉,比如最佳动画短片、纪录短片和真人短片。这三个奖项不妨在颁奖礼开始前30分钟先行公布,颁奖流程和地点都不用改变,只是把它们“请”出电视直播的时间段。被称为“百老汇奥斯卡”的戏剧托尼奖就有许多相对专业化的奖项是在电视直播前先行颁出的。
并不是说短片类不重要,只是对99%收看直播的观众来说并不太重要,他们不会观看这些片子。短片当初被加入奥斯卡评奖,也是因为当时一位评委玛格丽特·赫里克(Margaret Herrick)对短片狂热的喜爱,强烈要求理事会非要将这一奖项在颁奖礼上颁出。
现实是,短片与许多不在颁奖礼当晚颁发的奖项相比,重要程度还不如后者,比如颁奖礼前两周颁出的科学技术奖(Sci-Tech Awards)、11月就确定的理事会奖(Governors Awards)。另外,像奥斯卡荣誉奖、爱尔文·泰博格纪念奖和简·赫尔肖特慈善奖此前也是在颁奖礼现场颁出,现在也都已另选时间。
那么,为什么短片类还留在颁奖礼上?因为学院中的短片和专题动画行会(Short Films and Feature Animation Branch)在51人的理事会中有3位代表,这3位代表都表示过一旦理事会做出决定,就会让学院“好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理事会中其他相对弱势的分支代表也不会轻易支持这一决定,因为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自己呢?
学院不怕改变
增加最佳影片提名数量
2008年,《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引发巨大争议,此后,学院决定回归1943年的传统,增加提名数量。最初新规规定的是10部作品,但有两年一直是小成本片的天下后,学院又将数量弹性化,调整至5到10部作品。
纪录片投票权放开
导演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在2010年到13年间,是学院理事会纪录片分支的代表,在他不断申诉下,学院从2012年决定,在第二轮决定获奖纪录片的投票中,所有学院成员都可以投票。从2013年开始,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最佳外语片和短片类奖项。
不再安排点映场?
据消息人士透露,学院正在考虑取消光盘邮递和点映这种让会员对评审影片进行观看的传统方式,而是设置带有密码保护的线上流媒体观影平台。据说操作起来很简单,但这与曾经推行在线投票一样面临问题,学院成员很多年事已高,这种高科技对他们来说总归是种挑战。
译/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