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茶馬驛站 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一)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驛站
  • 发布时间:2016-03-07 10:37

  大理、麗江和香格里拉這些茶馬古道重鎮,昔日為那些趕馬人在窮山惡水中提供遮風避雨的驛站。沉寂百年後,如今成為繁華都市人尋找心靈慰藉的地方。無論是大理的蒼山洱海邊,麗江的玉龍雪山下,還是消失地平線中的香格里拉,都成為時尚明星、藝術家和社會名流們遠離喧囂名利場的隱居之所。

  現在去這些古鎮旅遊,跟團購物看景點已經不合時宜了。這趟品味茶馬驛站之旅,就帶你吃吃飯、喝喝茶、住住店,感受面朝大海、背倚雪山的生活,尋找春暖花開的心靈驛站。

  茶馬古道·馬幫

  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戰亂、匪患、天災,加上艱難的路途,無時無刻都威脅着趕馬人。在危機重重的幾千公里長途跋涉中,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結伴同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類型的馬幫,固定商號組成的商業性馬幫例如大理喜洲幫。這種商業馬幫規模較大,一般都有上百匹馬,甚至有四五百匹馬。除了商業馬幫外,馬幫還有另外一種臨時性的拚伙幫。由擁有少量騾馬的人家聯合而成的,一般是進行短途的季節性運輸,馬匹數量不會很多,一般不超過百匹。由於大部分從雲南進藏的馬幫都來自雲南西部,他們統稱為「滇西馬幫」。

  大理喜洲幫

  清末民初在茶馬古道上最大的馬幫當屬滇西三大商幫:喜洲、騰沖和鶴慶,其中以喜洲幫最厲害:千餘戶人口的喜洲鎮,擁有坐商180多家、行商240多家。其中不乏豪商巨賈,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之說。代表商家是以茶起家、因茶發跡的「永昌祥」商號,如今還在生產的下關沱茶就是該商號的產品。

  西藏官幫邦達倉

  借助十三世達賴賦予的商業特權,從上世紀初到西藏和平解放,「邦達倉」一直是西藏最大的商號,擁有2,000多頭騾馬,壟斷經營全西藏的羊毛、藥材和川滇藏三地茶葉貿易。業務發展至上海、北京、南京、成都、西寧、印度加爾各答、噶倫堡等地。

  騰沖騰越幫

  1885年起緬甸被英國殖民統治,騰沖商人就跟英國商人進行貿易。至1940年,騰沖的商號發展已達1,200多家,民國時期修纂的《騰沖縣誌》載:「上萬頭的騾馬穿行在八莫(緬甸)至騰沖的商道上。」當年永昌古道上每天有多達300支馬幫隊伍馱運往來貨物,這些馬幫以騰沖和大理白族的馬幫最多。以「洪盛祥」號、「茂恒」號為代表。

  巍山回回幫

  活躍於大理附近的巍山、賓川回族人則用「回回幫」來命名馬幫。19世紀末20世紀初,巍山東蓮花村人便把自家的騾馬拉出來,組成馬幫跑緬甸貿易。特別是在馬氏三兄弟(馬如驥、馬如騏和馬如驤)苦心經營下,東蓮花村成了馬幫鍋頭的聚居地,馬氏兄弟也成為滇、黔、川三省有名的大馬鍋頭。

  中甸古宗幫

  活躍在迪慶地區的馬幫以松贊林、德欽林、東竹林等喇嘛寺下屬馬幫和農村馬幫所組成的「古宗馱隊」最有名氣。古宗是舊時白族人對雲南藏族馬幫的稱呼,這些馬幫大多數以迪慶州首府建塘鎮獨克宗古城為根據地。其中較出名有中甸馬家經營的「鑄記」商號。

  麗江鶴慶幫

  滇西三大商幫之一的鶴慶幫是以「興盛和」、「福春恒」號為代表的漢族、白族商人組成的商幫。從清道光三十年,鶴慶商人李恒春率先在下關創辦「同心德」大商號起到1950年的一個世紀中,在滇西北活躍的鶴慶馬幫就有30多個,騾馬達5,000多匹。鶴慶商幫在國內各主要城市、香港以及印度、東南亞均有其商號。

  「順着茶馬驛站喫茶去!

  漢人喝茶推崇清飲,認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純粹。茶馬古道沿途少數民族喝茶方式與內地漢族有很大的差別,麗江納西族和中甸藏族喜歡在茶裡面加入酥油和鹽巴打酥油茶;回族則喜歡加入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甜味佐料沖泡成八寶茶;白族還會同時放入乳扇、紅糖、花椒、薑片、桂皮等佐料做成三道茶;彝族相對簡單一些,只是把茶葉烤香做成烤茶。這次我們就沿茶馬古道各個驛站,一路品茗沿途各個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泡茶方式,一次過品味酸甜苦辣鹹的茶味人生。

  中甸酥油茶

  酥油茶是中甸藏族最具特色飲料,用高原犛牛奶提煉出來的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融為一體。喝這種茶可以驅寒解膩、充饑解乏和緩解高原反應。中甸藏區打的酥油茶跟西藏其他藏區最大區別之處是,他們只挑大理產的沱茶來打茶,而不是產自四川雅安地區的磚茶。這種酥油茶喝起來茶味更濃,苦澀味不重。

  納西酥油茶

  麗江納西族的酥油茶來源於藏區,但跟藏區有區別。因麗江海拔不太高,並不需要放太多的酥油在茶裡面來抵禦嚴寒。除了傳統的酥油、茶、鹽之外,還會加入樁碎了的核桃和芝麻,有些講究的納西家庭還會加入麻子(罌粟果的種子)。核桃和芝麻的香味常常會沖淡了酥油和茶的濃烈,顏色也會呈現出一種與藏區酥油茶所不同的乳白色。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婚喪喜慶時招待來賓的禮茶,如今成為來大理旅行團指定活動之一。三道茶獨特之處就在於,各道茶各有特點,可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苦茶」用小陶罐慢烤茶葉,沖入開水後,清香中帶苦甘味,寓意做人先要學吃苦;苦盡甜來,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仁、乳扇、紅糖,香甜易入口;第三道是「回味茶」,以蜂蜜、花椒、薑片、桂皮為佐料,甜甘麻辣具備,有如人生走到盡頭時,回憶總是五味紛陳,回味無窮。

  彝族烤茶

  烤茶為彝族最喜歡飲茶方式,先將茶葉放入陶製茶罐內在火上焙烤,直至茶葉烤得酥脆、略黃時,乘熱灌入事先準備的熱開水,然後放在火堆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這種烤茶法也是以前雲南馬幫最常用的喝茶方式,入夜後大家圍着火堆烤火吃飯,喝茶,而負責晚上守夜放哨的趕馬人還可以喝這種烤好的濃茶提神。

  回族八寶茶

  也是以蓋碗茶方式沖泡,但跟漢族喝蓋碗茶有很大的區別在於:碗內除了放茶葉外,回族人還同時放入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八寶佐料一起沖泡。除了八寶茶,雲南的回族人還喜歡喝綠茶,滇青綠茶是他們的最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