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琉璃之城」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香港,春霧,攝影
  • 发布时间:2016-03-07 11:48

  三月,香港的春霧時節又來了。許多攝影人都期待着,希望今年的春霧仍能像去年三月那樣,把香港變成一座奇幻的「琉璃之城」。

  去年春季,接連有很多天,總有好幾個時辰,霧海瀰漫在維多利亞港灣,香港九龍沿岸的高樓大廈被淹去了大半截,而露出的樓頂,在變化不定的霧海中時隱時現,彷彿載浮載沉的桅杆,又像是雲海中的峰林奇觀。最奇的是在夜晚,城市的燈光穿透雲霧反射上來,霧海下的樓宇隱隱約約閃爍着五彩繽紛的幻彩,宛若海底下的水晶宮,這般情境,比作「琉璃之城」一點也不誇張。

  拍攝「琉璃之城」,是極弱光的攝影,其技術難度是很高的,如果掌握不好,很可能錯失良機,或是拍攝效果不理想。本課就拍攝「琉璃之城」的話題,講解必須掌握的一些攝影技巧。

  「琉璃之城」的形成條件

  春霧,為香港的攝影發燒友們製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拍攝機會。例如在香港的最高峰大帽山,大嶼山島的大東山和鳳凰山,還有飛鵝山等制高點,都有可能拍攝到壯觀的雲海和雲霧繚繞的群山,以及遠處的城市霧景。

  而最難得的是在維多利亞港出現的雲霧之海。因為霧海的生成條件不常有,所以並非每年都必定有機會見到堪稱「絕景」的「琉璃之城」。著名攝影家簡慶福先生曾經在太平山山頂居住多年,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中陽台閱盡維多利亞港的壯麗景色,但是他也等了6年,才拍得「琉璃之城」的絕世佳作。

  據分析,「琉璃之城」的出現必須有以下氣候條件:一、空氣濕度達到90%以上,有利於生成雲霧;二、在低溫天氣突然回暖,造成很大的溫差,低溫的海面使暖濕氣流凝聚成霧;三、形成的雲霧層必須聚於適當高度,如果雲霧層太高的話,就掩蓋了山頂,就會「一片茫茫皆不見」,無景觀可言了。具備了霧海生成的條件後,就要上山等待機會。去年三月,我就上山頂四、五次,守了3個通宵達旦,其中一夜雲霧太高,完全看不到景觀,「吃白果」了。

  據一些資深影友的經驗,「琉璃之城」在兩個時段有較大機率形成:一、入夜之初的7時至8時;二、下半夜凌晨3時至4時。這些時候,本來一覽無遺的維多利亞港海面,卻有可能突然雲霧升騰,接着如洪水般湧入街道,漫上高樓,迅速把城市掩蓋,在這急速變化的過程中,奇境頻生,已充滿了精采的拍攝機會。

  拍攝霧海都市的實戰攻略

  夜攝必要的器材用品 單反相機和無反相機均可,以具有超高感光度及抑制噪訊功能良好的照相機為佳。鏡頭以廣角鏡和超廣角為主;以移軸鏡頭較佳,因為可以修正在山頂俯視城市建築產生的透視變形。

  必須用穩固的三腳架,其高度應高於道路的欄杆。還有快門線、手電筒、驅蚊劑、小櫈或椅子;飲水和乾糧;雨具、毛巾和為攝影器材擋雨露的塑膠薄膜,因為高濕環境容易令攝影器材凝結露水。

  最佳拍攝地點 太平山頂的盧吉道,路口在山頂纜車總站附近。從路口向西步行約10分鐘,就可到達拍攝點。這裡有兩處最佳位置,相隔不遠,共可放置三、四十支三腳架,每當霧海形成時,一定擠得滿滿的,為免向隅,務必早早到位。盧吉道實際上是一條高懸在峭拔山崖上的凌空棧道,以第14任香港總督盧吉(Lugard,1907年-1912年在任)的名字命名,路面沿山體400米等高線修建,因為經常有雲霧繚繞,所以有「仙橋霧鎖」的美稱,是昔日「香港八景」之一。在這裡放眼眺望維多利亞港,景色特別壯麗,因此連年被評為香港最佳風景地之首。

  拍攝「琉璃都市」的技巧 在霧海出現之前,就應進行一系列設定和拍攝試驗,才能在一旦霧海形成後的拍攝十拿九穩。首先要設定手動對焦,將對焦環轉至無限遠;也可以先用自動對焦至無限遠,然後關掉自動對焦;如果怕後來會誤撥了對焦環,不如用膠紙將其固定住。

  夜霧下的城市場景,色相經常會顯得偏暖,雖不嚴重,但用自定白平衡會較為穩定可靠,可試試設為3800K是否合適。

  一般可以設定感光度在ISO800~ISO1600,視乎當時雲霧的飄移速度,如果風很大使雲霧飄移很快,又或者雲霧景觀正在快速變化中,就不宜用太慢的快門,免得雲霧過虛,以及錯過了搶拍豐富變化的機會。寧可調高感光度,以提高速度,用較短時間曝光。

  強烈建議拍攝RAW格式,這樣能夠有較大的後期調整餘地,包括調整色彩和亮度。拍攝的過程是很緊張的,有時簡直是在搶拍,此時務必關閉照相機的「長時曝光減噪訊」功能,免得要花很多時間去除噪訊,耽誤了拍攝效率。此外,當人的眼睛適應了山頂的極弱光線,再看照相機的屏幕就會覺得很亮,其實是一種錯覺,拍出的影像上往往偏暗了。應該主動進行調整,才能得到理想的實際效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