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活十大变化(2006-2015)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人,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12 16:44
倾听百姓的心声,是“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坚持做了十年的事情。每一张问卷发出的声音虽然微小,但它们汇聚起来的,却是最真实的民意、最恳切的期待和最善意的提醒;用客观而丰富的大数据绘制出的十年“账本”里,究竟展现出了哪些中国之变?
再小的声音,你都能听得见吗?
十年之前,如果你会对这个问题有所迟疑的话,那么如今,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不用怀疑了,只要你愿意,再小的声音,你都能听得见!
2006年,“经济生活大调查”诞生,总策划姜诗明和他的团队所期待的,是一份“中国经济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回响”,他们通过调查来梳理中国经济一年所走过的路,了解老百姓在过去一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时,网络还远不及今日这样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1.23亿人。因为没有网络、又看不到电视,位于大山深处的云南藏区德钦县云岭乡的信息十分闭塞,村民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外界也很难获知他们的生活状况。直至2006年年底,一位名叫尼玛拉木的女投递员的邮包里,揣上了10张明信片。依靠这10张明信片,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获知了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的生活数据。
2006年,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要为如诗歌般的“再小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这句话加个生动的注解,唯一的路径恐怕就是投递员在步班邮路上留下的那一串串脚印了。而今,即便是在像云岭乡一样的大山深处,信息的传递都变得简单而迅捷。谈及十年间的最大变化,尼玛拉木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网络,当地老百姓学会了用qq和微信,还爱上了网络购物。十年前,尼玛拉木的邮包里揣着的不是信件就是党报党刊,十年后她给村民们送去的常常是老人们订购的保暖衣、保健品,以及年轻人淘来的化妆品、手机等生活及时尚用品。
一切变化都离不开网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多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通过已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的互联网,即便生活在大山深处,村民们也不难看到山外的世界,而通过网络搜索,外界更是可以随时随地获知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数据。
从2006年,一直到2016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消费支付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交通出行的方式……也让人们的眼界和思维发生了巨大转变。
坚持了十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虽然沿用的仍是将调查问卷印制在中国邮政免邮资明信片上的方式,但与往年不同的是,2015~2016年度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联合了十大专业互联网公司、大数据研究院进行数据的调查、分析和发布。
在更早的2013年,“经济生活大调查”进入第八个年头的时候,姜诗明和他的团队便超前地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当年底举行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活动启动仪式上,这个已用了多年的名字被正式更改为“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以下均简称为“大调查”),主持人王小丫说,“大调查”已经八年了,积累了很多大数据,跟我们每次坐车、空气的清新指数,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是政府决策的参照,跟我们每天过的日子息息相关……
的确,客观而丰富的大数据,就是对一个个日子的最真实的刻录。
中国人喜欢把生活说成是“过日子”,里面透着对一步步朝前走、一天天大踏步、一年年有飞跃的坚定期许与踏实执着。而今,坚持了十年的“大调查”与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相拥,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变化,让老百姓更方便地透过每一个自己度过的日子来观察真实改变着的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十年“账本”里的中国,到底还有着怎样的变化?
No1、收入预期之变:有起有伏、未来看涨
收入既是百姓能够拿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从“大调查”诞生的第一年起,在调查问卷中就设置了请老百姓进行收入预期判断的题目。
2006年~2007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55.7%的受访者相信2007年的收入将比2006年有所增加,37.8%的受访者认为2007年的收入会与2006年持平,其余极少数的受访者则觉得2007年的收入会比2006年减少。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收入预期较为乐观,这让人们看到了满怀信心的2006年。这一年,从3月份的全国“两会”到10月份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一个清晰的轨迹是,中国的执政党明确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改革。接下来的2007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10月份召开的十七大,让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12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时政杂志《新闻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中国面孔——姚明,更引人注意的是大大的标题《CHINA NOW》——现在该看中国的了!
这一年的岁末,10万个中国家庭接到了一份特殊的明信片,他们把自己的经济主张通过这份特殊的明信片紧紧联结在一起。2007~2008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受访者相信2008年的收入将比2007年有所增加。
考虑到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于是,2007~2008年度“大调查”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改革开放30年,您最满意的是什么?在收入增加、住房改善、个人创业、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六个选项中,最终拔得头筹的是“收入增加”。
不过,中国老百姓对于收入预期的信心却并没有在2008年年底得到延续,2008~2009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三成人(37.7%)预计2009年的收入会比2008年有所增加,预计2009年的收入会比2008年有所减少的人达到了两成(22.1%),其余38.2%的人则认为2009年的收入会与2008年持平。
不可否认,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蝴蝶效应”,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2008年的中国,也出现了难以想象的“症状”——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起关键作用的出口,结束了连续7年的“光辉时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08~2009年度“大调查”关于百姓收入预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人们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已经没有那么积极了,信心也有所减弱。
这样的心态并未持续太久,2009~2010年度“大调查”的同题调查结果显示,60.4%的受访者相信2010年的收入将比2009年有所增加,而预计2010年的收入会比2009年减少的受访者仅占比9.7%,说明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之后,百姓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为充足,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更为积极,信心有所增强。
2015年,“大调查”迎来了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全球经济形势整体难言乐观,人们经历了疯狂的牛市,同时也遭遇了恐怖的快速熊市;希腊债务危机差点引发欧洲股市崩盘;因大宗商品价格集体暴跌,不少企业甚至国家陷入了严重衰退的局面。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GDP增长为6.9%。接下来的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不少人的预测中,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相对困难的一年。那么,此时此刻,老百姓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又将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呢?
2015~2016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次并没有出现与2008~2009年度“大调查”类似的结果,中国老百姓对于收入预期仍信心十足,绝大部分受访者坚信2016年的收入将比2015年有所增加。
若把从2006年至今“大调查”关于老百姓收入预期的调查结果绘成“居民收入信心指数”曲线,不难发现,它呈现出的是“V”形走势,2008年,“居民收入信心指数”陷入谷底,但从2009年开始,收入信心指数曲线开始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的“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也属于十年当中的偏低点,这一年,是我国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数据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以及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但这样的低点并未延续到2015年,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解释老百姓如今的这份自信: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跑赢”了同期GDP增长6.9%的速度。而在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二室主任刘军胜的预测中,2016年居民收入整体应该会继续提升,其中低收入群体的提升幅度会相对高一些。
No2、从物质到精神,百姓消费需求变化大
消费趋势透视经济内生动力,综合十年来的“大调查”数据,在关于“本年度及未来一年老百姓准备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受访者的消费热点已经从物质产品转向了精神产品。
在“大调查”推出的最初几年,中国老百姓的年度消费还主要集中在医疗、房产、家电等领域,而2014~2015年度以及2015~2016年度“大调查”结果均显示,受访者的年度消费主要集中于家电、电脑等数码产品、旅游、保健养生这四大领域。
旅游不仅仅在近几年中国老百姓的年度消费支出中“异军突起”,在未来一年的计划支出榜单上,旅游的排名更是格外“抢眼”。2014~2015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在2015年受访者计划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榜单中,排在首位的是旅游。
而在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的“大调查”中,家电始终排名第一,是老百姓最想在新的一年里购买的商品。那么,在2014~2015年度的调查中,家电的排名究竟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家电排名第六,被旅游、房子(自住)、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电脑等数码产品甩在了后面。值得关注的是,与旅游一样同属于精神消费的文化娱乐,在过去两年(2013年和2014年)人们的消费意愿中一直排在第九位,这一次进入前三名,实现了逆袭。
以前,中国民众追求的可能是买车和房,而如今,民众在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是旅游与时尚消费,消费习惯从物质层面更多地转向了精神层面。
今年春节前夕,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全年出境游人次已达1.2亿,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次预计将达近600万,中国继续坐稳最大出境游客来源国的宝座。报告同时指出,自2004年以来,中国出境游花销总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消费力不可小觑。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文化娱乐方面最为瞩目的非电影产业莫属,截至12月初,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47.4%,票房不仅反映了一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更能由此看到未来中国文化娱乐行业的发展状况。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因此,在未来,中国百姓在旅游以及文化娱乐方面的购买意愿及购买力仍不可小觑。2015~2016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在2016年受访者计划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榜单中,排在第一位的仍是旅游,而在上年度成功逆袭的文化娱乐则再度回到了第九的位次上,前景虽然美好,但真正要让老百姓的消费意愿能够在文化娱乐领域保持“高温”,还需要一个过程。
如今,老百姓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已日渐饱和。在2012年受访者计划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榜单中,汽车排名第二;在2013年和2014年受访者计划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榜单中,汽车均排在第七位;在2015年受访者计划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榜单中,汽车的排位到了第八位这个“最低点”,仅有15.6%的受访者想要买车。
No3、理想定居地:小地方能否超越大城市?
“大调查”曾两次调查过人们愿意选择在哪里定居。
第一次是在2010~2011年度的调查中,当时选择直辖市的人最多(31.3%),其次是省会城市(18.5%),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时隔三年后,在2013~2014年度的调查中,老百姓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调查结果发现,这一次显示出了与前几年不同的变化趋势,受访者首选的居住地是地级市(28.6%),其次是县级市(24.8%),省会城市排名第三(21.8%),第四选择是镇(12.9%),排在最后的是北上广深(10.2%)。
虽然与2010年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的幸福指数在下降,但这些大城市的魅力却依然不减。调查发现,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选择在大城市定居。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群体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作为第一选择,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也更乐于生活在这些大城市里。
No4、楼市“预言”:从上涨到持平
如果要评选十年来,中国涨得最快的商品的话,住房一定是榜上有名。
2006年,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六条”、“限外令”等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价上涨的问题,这样的情况自然也会影响到老百姓对于2007年房价的判断。2006~2007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对于2007年的房价,51.4%的受访者认为将小幅上涨,19.8%的受访者认为将大幅上涨,19.6%的受访者认为将与2006年持平,其余9.2%的受访者认为会下跌。
正如大部分受访者所料,2007年是连开发商都坦言“赚钱赚得不好意思”的一年,这一年房价疯涨,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房价依旧是持续上涨。直到2013~2014年度“大调查”进行的时候,大部分受访者依然坚信,2014年的房价还会上涨。
不过,从2014~2015年度的“大调查”开始,受访者们对于中国楼市的“预言”终于有了变化,32.7%的受访者开始相信2015年的房价将会与2014年持平。相较于2014年的房价,认为2015年的房价将上涨超过10%、上涨10%以内、下跌10%以内、下跌超过10%的受访者分别占比9.4%、24.3%、18.4%、12.9%,均没有相信房价维持不变的受访者人数多。
在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房地产问题列为了单独任务,将“化解房地产库存”作为重点要抓好的五大任务之一,不仅显现出当前房地产去库存的艰巨性,更为今后一段时期房地产政策走向定下了基调。而在2015~2016年度的“大调查”中,仍和上年度一样,大部分受访者都相信,2016年的房价不会上涨,而是将与2015年持平。
No5、投资之变:从股市、楼市到理财、国债
百姓投资,什么才是“王道”?答案是“求稳”。
这是分析十年来的“大调查”结果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大调查”推出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理财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2007年,证券市场持续火爆,在“负利率”和通货膨胀的逼迫下,存款搬家至资本市场,买基金、买股票成为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理财和财富增值像一场“运动”似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2007~2008年度“大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2008年您觉得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储蓄、股票、基金、房产、黄金、保险、创业等选项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基金。此后多年的同题调查中,基金,常常成为受访者们选择最多的选项。在2015年之前,基金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了百姓投资的首选,不过在2015年,基金却“遇冷”了。2014~2015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8%的受访者表示打算投资基金,在所有投资品种中,昔日风光无限的基金这一次成为了倒数第一。
在2015年受访者们的投资选择中,与基金显得同样“落寞”的还有黄金和股票,这对以前的投资大热门如今也变成了“难兄难弟”,股票排在第四位,黄金等贵金属则排在第五位,选择投资股票、黄金等贵金属的受访者分别占比17.2%、14.5%。而在2014年受访者们的投资选择中,把票投给股票的人占比23.9%,把票投给黄金等贵金属的人占比26.7%。
以往看似貌不惊人、在2013年受访者们的投资选择中以22.6%的拥护率排名第五、在2014年受访者们的投资选择中以20.1%的得票率排名第四的理财产品,在2015年则受到了三成(31.2%)受访者的青睐,位居榜首,成为了这一年中国老百姓投资的“大热门”。紧随其后的是国债(21.2%)和位居第三的保险(19.9%)。而理财产品、国债和保险,都是在百姓心目中“旱涝保收”的低风险产品。
“求稳”是2015年中国百姓投资的关键词。2014~2015年度“大调查”对于不同年收入人群的分组分析发现,以往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富裕人群,在2015年最青睐的投资品中,也从2014年的股市(44.5%)、黄金(41.5%)、楼市(36%)转向了理财产品。
从近五年“大调查”显示出的中国老百姓投资意愿来看,老百姓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逐年回升,并且投资浪潮有从西部向东部转移的趋势。目前,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热情最高的省份是福建(31.7%)、江西(31%)、山东(30.1%),而天津、青海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近三年来一直较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不打算投资的受访者超过了四成(41.2%),比2014年(31.8%)高出了9.4个百分点。
2014年的股市普遍不被舆论看好,但2013~2014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在2013年末的时候,百姓投资股市的意愿强烈,有24%的受访者打算在2014年投资股市,使得股票在诸多投资品中位列第三。2014~2015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在2015年对于股票的投资意愿明显降低,仅为17.2%,排位第四,但不可否认的是,老百姓投资股市的意愿依然强烈,公众期待着股市的振兴。2015~2016年度“大调查”结果显示,不炒股的受访者尚不到四成。
No6、生活期许之变:对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从2006年开始,在每一年度的“大调查”问卷中,都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您最期待改善的是什么?
从近五年年的调查结果看,房价过高的排名越来越靠后了。房价过高的问题,在2009~2010年度的调查中曾排名第三,近年来关注度则明显下降。在2014~2015年度的调查中,房价过高排名第五,在2015~2016年度的调查中,房价过高排名第六,都已经排在了食品安全的后面。这说明房价过高的现象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和改善。
不过,有一些问题的关注度却在上升,比如社会保障。在2014~2015年度的调查中,大家最期待改善的问题除了收入状况(62.2%)和贫富差距(40.2%)以外,就是社会保障(38.1%)问题了。而在2015~2016年度的调查中,社会保障更进一步地排在了大家最期待改善的问题中的第二位。
社会保障是关乎基本民生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公众关注度最高、反映最敏感、聚焦最持久的重要民生领域。在2013~2014年度的调查中,受访者们从关注度方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十个方面的改革领域进行了排序,结果,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排在了首位,近五成(48%)受访者表示了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公共投入的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惠及民生的广度亦前所未有,各项社会保障的待遇亦持续提高。随着百姓对于社会保障关注度的逐年提升,在“十三五”期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将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目标迈进。
No7、养老成了家庭里的主要困难
再好的生活,也少不了烦恼。哪些事情让老百姓感到“困难”呢?
十年来的“大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之前,老百姓家中的困难还主要集中在收入、医疗、住房这三大领域,而从2013年开始,养老问题迅速“浮出水面”,成为了老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又一大烦恼。在最新出炉的2015~2016年度“大调查”中,养老问题被受访者排在了家庭主要困难中的第二位。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愈加严重,养老日益成为百姓关心的焦点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年逾60岁的老年人口已超2亿,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生活照顾与医疗条件、社交等精神需求,是养老问题的三个主要困难。2015~2016年度“大调查”显示,在各种养老方式中,与子女同住是中国居民养老最愿意采用的方式,其次为老人独居,再次是公立养老院,排在第四位的是民营养老院,社区服务机构的接受程度则最低。
No8、休闲时间:有人多了,有人少了
2011~2012年度和2014~2015年度的“大调查”都针对中国老百姓的休闲时间进行过调查。
在2011年到2014年的这四年间,有的人休闲时间增多了,调查结果发现,60岁以下所有老百姓的平均休闲时间都在增加,在岗职工休闲时间由2.13小时增加到2.50小时,而退休人员的休闲时间仅仅增加了不到3分钟,看来,带孩子、做家务,还真不亚于上班呢。
在这四年间,还有的人休闲时间变少了,例如青壮年,他们在2011年就已是“最忙”的人群了,这群人中有24.1%的人休闲时间不到1小时,而四年过去了,“悲催”的是,这群人中休闲不到1小时的比例猛增到了33.2%。
No9、影响幸福感的第一要素:健康反超收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曾经这样描述幸福:幸福,—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每个人幸福感的因素都是不同的,在这些不同当中有没有共性呢?“大调查”对中国百姓幸福感进行了持续关注,积累了100万家庭调查样本,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百姓幸福图谱,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声。那么,影响中国老百姓幸福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对“大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国居民的幸福观及其演变被描绘出来。在2012~2013年度的调查中,被受访者排在影响自己幸福感因素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水平(55.5%)、健康状况(48.9%)、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1%)。到了2013~2014年度的时候,同题调查结果发生了变化,排名第一是健康状况(48%),收入水平(38.5%)下降到了第二位。
不管影响老百姓幸福感的第一要素怎么变,毫无疑问的是,幸福是每个人都在追寻的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达到了新的高度,自然也会有一些新的理念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
No10、心态之变:参与社会发展意愿在增强
倾听百姓的心声,是“大调查”坚持做了十年的事情。每一张问卷发出的声音虽然微小,但它们汇聚起来的,却是最真实的民意、最恳切的期待和最善意的提醒。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还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届“大调查”开始的时候,他觉得10万份问卷能够回收10%~20%就有价值了,因为一般来说,民间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只能达到百分之几。结果,第一届的问卷回收率就高达84.5%,创下了民间调查问卷回收率的纪录。“2007年大调查,回收率超过86%,再创纪录;2008年回收率也维持在80%以上;2009年回收率依旧超过80%,保持了高水平……”对于这些充分代表了全国13亿人民想法的调查样本,姚景源格外看重,在他看来,十年“账本”反映出的中国之变,除了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消费结构在升级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意愿在增强。
在“大调查”开启的第十个年头,2015~2016年度的调查显示,这一次的问卷回收率再创新高,达到了88%。2016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这一次的调查问卷中,受访者们纷纷表达了最期待看到的小康社会景象,健康放心的食品安全、山青水绿的生态环境、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诚信仁孝的社会风气、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
透过这十年“账本”中一个个跃动的数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小康社会景象,一定会在下一个十年“账本”中完美呈现。
文/《小康》记者 鄂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