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云计算是新动能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一带一路,云计算
  • 发布时间:2016-03-25 14:48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

  数据开放重在持续、有效推进,并借助大数据专业技术和投入大量人力投入。孙丕恕建议引入社会服务力量,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数据加工商购买服务进行日常数据的梳理、加工工作, 据运营商代政府进行运营,从而持续、常态地开放政府数据。

  在大数据方面,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提出“关于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构建数据开放运营机制”的建议。他表示:“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吹响了政府开放数据的号角,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开放的步伐。”

  在云计算方面,孙丕恕还提出“关于将云计算中心建设纳入‘一带一路’规划、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议。孙丕恕表示,当前云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IT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各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均离不开云计算中心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建议将云计算中心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并支持中国企业承接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建议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构建数据开放运营机制

  孙丕恕表示,政府应明确数据开放组织机构,发布《数据开放行动计划》;明确政府开放数据的使用原则,引入社会服务力量,持续推动政府数据的整合、开放,鼓励数据资源的交易、交换,为利用大数据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数据开放已成为必然趋势,英美等国家已经普遍实施数据开放战略。我国去年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地,先后出台数据开放相关政策,梳理数据开放目录,搭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数据开放工作还相对落后。

  对此,孙丕恕建议,一方面要把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职责,确立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考核机制,协调统一行业、区域数据开放工作规划和行动,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制定政府《数据开放行动计划》,细化开放目录和时间表,系统性、常态化地推进数据开放工作。

  《纲要》已经确定了政府开放数据的优先领域和阶段目标,但仍需进一步制定每一领域下的二级开放目录,要按照“易公开—可公开—脱敏公开”三个阶段的原则,配合《纲要》中数据开放的时间要求,提前布局,明确具体时间点,对每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段开放。对于办事指南、法院文书、环境气象等“易公开”数据,应在2016年年底实现全部开放;对于水费、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住房公积金、社保、交通等需要进行梳理的“可公开”数据,应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梳理开放;对于失信违法、社保、金融、不动产等涉及敏感信息的数据,政府需要进行二次加工脱敏,然后向认证或授权后的组织开放,此类数据的梳理开放应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

  孙丕恕指出,数据开放重在持续、有效的推进,并借助大数据专业技术和投入大量人力。因此他建议引入社会服务力量,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数据加工商购买服务进行日常数据的梳理、加工工作,从而持续、常态地开放政府数据。

  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要通过流通、交易才能创造价值,并将推动多种形式的创业创新。对此,他建议按照数据使用者身份、使用目的来明确开放数据的使用原则,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如数据服务商等建立国家级或区域性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繁荣的大数据生态圈,促进政府数据跨行业、跨区域的流动和再利用。各级政府应允许被授权数据运营商在政府平台发布开放的基础上,将数据放到大数据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流通。同时,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丰富数据来源,促进数据资源流通。

  此外,孙丕恕还建议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推动创客利用政府开放数据开发增值应用。通过与传统孵化器结合,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创业服务、数据资源、平台和技术工具等各类优惠;举办数据应用论坛和会议,组织应用创新大赛,促进共享交流,激发更多的创新应用开放。

  云计算中心建设应纳入“一带一路”规划

  孙丕恕表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需要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网络通信、数据中心、云计算等IT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一个高效互联的数字环境。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落后,云计算中心的技术复杂度尚不被发展中国家完全掌握。与此同时,中国IT企业经过多年的国内云计算中心建设和运营实践,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具备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并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因此,他建议围绕云计算中心建设制定“一带一路”沿线IT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计算+”、“数据+”、“安全+”,以国内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沿线国家的信息化系统,打造更为有效的大数据经济生态链,以更加完善、高效且跨界的安全体系去实现计算和数据的安全。在进一步打通并拓宽各国间的数据流和信息流的同时,帮助更多中国IT企业“走出去”,展现中国高科技整体实力。

  孙丕恕表示,以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能力构成的“计算+”体系,将成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最主要动力。基于中国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模式和领先的技术,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加快信息化相对滞后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使沿线国家能够在统一的先进信息平台上,更好地实现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数字丝绸之路”不仅会推动沿线各国的业务融合,还会产生更多的数据资源,中国的经验和能力能够助力沿线地区和国家消除相互间的“数字鸿沟”,释放沿途区域的数据资源价值。因此他建议打造“数据+”,冲破数据围栏,搭建沿线国家开放互动的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开放数据、交易数据,加深数据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更为有效的大数据经济生态链,不断地用创新方式和模式推动经济与企业发展的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呈现的是一条经济带,是一种开放的、向外辐射的完整体系,而不是单独国家或企业的封闭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有更加完善、高效且跨界的安全体系去实现计算和数据的安全。对此,孙丕恕指出,“‘计算+’和‘数据+’在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两个方面支撑了‘数字丝绸之路’,‘安全+’则是‘数字丝绸之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方面,中国在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方面都有很好的创新实践,对沿线国家的信息安全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考虑到云计算中心建设与铁路、公路等基建项目一样具有投入大、收益慢等特点,孙丕恕建议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把云计算中心列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能源、交通和民生等基建项目处于同等位置上予以重视和支持,将其作为丝绸之路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鼓励中国企业承担沿线国家及重点项目的云计算中心。

  本报记者 陈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