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学生“感情教育”

  如今,几乎人人都懂得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现实意义,懂得“学而优则仕”的含义,但对于如何将一个学生培养成为一位有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即具有人性光辉的人,虽不属教学课程内容,却也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重视的课题了。因为缺乏感情的一味死读书的学生,与社会格格不入,只能成为从前人们口中指摘的“书呆子”;而一位有健康人性感情的读书人,应该从进入学校之时就开始培养。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校或走上社会就懂得情感的重要性,这就是“感情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于亲情,记得从前社会贬一些缺乏亲情的学生,流行一句顺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说的是一些学生,在读完“大书”,并取得事业成功之后,由于嫌弃贫穷的父母,在读书成才后竟将父母忘记、抛弃,不认穷父母。当然,这些现象在今天社会已不多见了,但是一些“我从山中来”的穷书生,当读书后见识过繁华社会,不管父母生死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有一位师范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许先生,娶了城市妻子,怕农村父母丢脸,不敢将父母接到城里居住,只是给点钱打发父母,使父母伤透了心。

  有一些“读书人”,在没找到好职位,生活困难时就时时求亲人帮忙,但当自己读了个函授、取得一些职称、在工作上吃得开之后,竟然“六亲不认”,逢年过节不关心家人长辈,亲友病痛也从不过问,缺乏人情味,让周围亲朋都认为此人可有可无,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一位缺乏感情的“冷血读书人”。

  说起友情,有学友之情、战友之情、邻居朋友之情,在学生时期,主要是同学之情,正所谓“同窗好友”。一位好的学生,在学校必有一些学友(如今时兴称“师兄弟”、“师姐妹”),同学间的感情,应该是在互相学习中取得的。同学之间没有利害矛盾,只有学习上的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因此,学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然而,如今有一些校友会的校友却没有珍惜从前的“同窗友谊”,将校友会办成为“攀比会”,显然有悖学友间纯真之同学情。笔者曾参加过一些校友会并回校参加校庆活动,见到校友间已不是从前在校那样呼名叫姓,亲密无间,而是以毕业后的职务高低和经济状况去衡量,校方也以校友的金钱地位来分别对待,感到很不是滋味。当然,有些身居要职、腰缠万贯的老同学,仍然存有当年同学情,还给贫穷的老同学一些资助,体现出当年的同学情。

  说起爱情,可能不是读书时期所应该重视的感情,因为在校学生的生活重点并非婚恋,但一些婚后才读大学或研究生者,也有一个是否忠于爱情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律师,就曾经碰过一些已婚大学生和研究生,由于毕业后地位变了,移情别恋,造成家庭分解。有一位农村大学生,在家已娶了妻子并生育子女,又是妻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供他读书,可是当他毕业后,却抛弃妻子,与一位同学恋爱。当然,他与这位女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他却有负自己的妻子,成为当代的“陈世美”。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性感情呢?首先是老师的言传和身教。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教导学生。如不少老师在家是一位好儿子、好女儿、好丈夫、好妻子、好媳妇、好爸爸、好妈妈,当然言传与身教都很好。老师要用自己对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心来教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正确。对于正面教育,可以宣传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孝道”、“公德心”、“爱心”、“善心”,宣传一些优秀人物(如民族英雄和社会一些富于爱心的人物)。

  学校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重视“德育”表现,对那些“高智商,少爱心,没感情”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教育。要在学生中发掘一些富于感情和爱心的典型,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做到学有榜样。

  笔者还认为,对于在校学生的“感情教育”,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有些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成绩,缺乏对他们进行感情教育,结果出现了子女一旦走入社会就很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目无长辈和亲朋,自高自大,虽然事业之上有成功之处,但却失去了亲情和原来同学朋友间的友谊。

  总之,学生时期的“感情教育”投资十分重要,因为当学生们离开学校之后,有些人能够融入社会,人缘好;有些人虽然在学校是“高材生”,但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甚至受到社会的淘汰,可见感情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王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