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的青春故事——不要为青春留白

  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以美丽、聪慧、优雅、知性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嫁给了好丈夫,生育了好儿女,开创了好事业。为什么杨澜的青春如此光彩夺目呢?她的青春又有哪些经历可以给我们分享呢?

  学生时期,刻苦努力

  杨澜父亲杨鑫楠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妈妈是上海人。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所医院里。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一直等到杨澜4岁时,他才回国。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一直到10岁时,杨澜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上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也不是善于解决各种难题的“学霸”,但是努力让她的学业从来不落下风。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

  考大学的时候,同很多人一样,杨澜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当时杨澜想去学导演,但他父亲不愿杨澜去从事艺术,杨澜对社会学、历史学感兴趣,想去学历史。父亲又怕将来不好找工作。最终,杨澜的父亲帮杨澜做了一个决定。他说:你还是去学英语吧。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正在逐步与世界融合。无论未来在哪个领域,英语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等到你再成熟一点之后,还可以有进一步取舍的自在。

  这样,当时杨澜就选择了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英语。

  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常常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她都在日记里写上:明天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但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天、第三天上听力课的时候,她还是听不懂。杨澜的妈妈一度害怕她屡受挫折而自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杨澜的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她的勤勉,不仅培养了她大胆直率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看问题时候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杨澜后来总结:“我越来越感觉到,外语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让你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甚至是让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杨澜上到大四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正在全国招聘主持人。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这次机遇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当杨澜接受面试的时候,主持面试的老师说,她希望找一个新“面孔”,最好是纯情一点的。

  轮到杨澜自我介绍时,杨澜反问:“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杨澜当时其实是用这样一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但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给面试的老师留下了印象。不过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

  经由了七轮的竞争,到进入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杨澜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了。当时面试官要求她们在门口准备五分钟,准备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讲讲为什么爱好这个节目。若干年后,当时的制片人,也就是对杨澜有知遇之恩的辛少英导演与别人谈起那段旧事,说:“当时杨澜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的就是,虽然当时每个女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得到那个主持人的地位,而且每个人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但我路过的时候,发现杨澜还在辅导另外那个女孩子的英文。所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

  最后面试的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二、介绍一下你自己。

  杨澜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应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不是有强烈地和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特别喜欢旅游。人和大自然相亲相近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这些感受讲给观众们听……”

  在介绍自己时,杨澜说:“父母给我起名‘澜’,就是希望一个女孩子能有海一样开阔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的观点。

  登录《正大综艺》,一举成名

  1990年,一个清纯自然的长发女孩出现在《正大综艺》中,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和纯真的学生气息使她备受瞩目,迅速走红。杨澜像是坐着高速电梯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杨澜最早的搭档是姜昆。姜昆曾经评价杨澜说:“杨澜有主持天分,干电视这行干对了。”那时候,姜昆主持以幽默为主,杨澜的主持则以机敏、内秀、清晰为主,这种相声演员和主持人搭档的组合迅速风靡全国。但杨澜在中央电视台上最成功的搭档主持应该说还是赵忠祥老师。

  对于赵忠祥老师,杨澜一直抱着刻苦学习的态度,她因此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赵忠祥老师对杨澜也很照顾。有一次,赵忠祥老师对杨澜说:“主持人的语言功底至关重要,而语言功底的根本在于写作。有了好的笔头,才会有好的口才,思路的清晰,逻辑的严谨,都在文字里呈现出来。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能只靠念别人的稿子来主持,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了锻炼自己,杨澜尝试着自己写主持人的串词;为了让观众在主持人的“唠叨”中得到更多知识,也为了主持语言的趣味性,杨澜利用英语的优势在中文和英文资料里搜集大量的可读性强的资料,转换成可听性强的语言。后来杨澜在主持《正大综艺》时,表现的本色而自然,既没有刻意宣扬自己的学识,也没有刻意去表现“清纯”,而是塑造出了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同时也富有智慧,兼具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的形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杨澜和赵忠祥共同主持“正大综艺”的节目,他们一老一少,一个沉稳,充满洞察世事的沧桑;一个热情,尽现涉世未深的清纯明快。场上节奏一动一静,有张有弛,韵味无穷,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4年,从事电视主持仅4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在内心深处,杨澜是一个不断追求挑战的人。随着视野的开阔,社会经验的增加,杨澜越来越觉得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杨澜也在不断的自省,不断追寻新的挑战。

  就在这时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找到了杨澜。“1993年的时候,谢国民先生到大陆来,我们一起吃饭,他对我说,杨澜我觉得你应该到国外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我当时没有认真,我开玩笑说,谢先生我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岂不是没有主持人了?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谢先生您需要我们怎么回报您呢?是不是回来为您工作?他说没有,你也不是我第一个赞助去留学的年轻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

  杨澜在主持最后一期《正大综艺》的时候,和王志文唱了一首《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曲终人散,杨澜做了这个决定:去美国读书。当时她26岁,而离开的理由则成为经典:“年轻时最重要的资本不是青春、美貌和充沛的精力。是你拥有犯错的机会,不要为青春留白。如果年轻时不能追随梦想,去为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一件事冒一次险,哪怕犯一次错,那青春将是多么苍白啊!”

  在异国他乡,在磨砺中成长

  刚出去时一切都是陌生的,那时中国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都相距甚远。比如当时中国还没有信用卡和个人支票,杨澜第一次到纽约时,想把自己随身带的外汇存到银行里,开账户时银行的办事员问杨澜要不要同时开一个支票账户,杨澜当即回答不需要,不明白要支票账户做什么,后来才知道在美国支付水电费都要用支票。

  杨澜后来报了纽约大学三个月的电影培训班。饭间,两个同学问:“澜,你在中国是做什么的?”她说:“我是电视主持人。”同学很好奇:“一个月收入是多少?”“三四万。”同学惊讶得同时放下手中的披萨:“那你还来读什么书啊?”

  到美国之后,杨澜也为自己的冲动后悔过好几次。其中有一次,一天深夜,纽约的老房子中的管道里发出老鼠来回走动的游窜声,杨澜此时仍在专注的写论文。好不容易大功告成,正当杨澜准备将写完的论文存入硬盘的时候,电脑却意外罢工了。第二天早晨9点就要交论文,杨澜几乎崩溃了,她筋疲力尽的躺在床上,根本没有力气再翻任何一本书。当晚,杨澜哭得很厉害,“以前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到美国来啊?”这段经历让杨澜认识到,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杨澜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我愿意并且敢于去尝试,而并不想待在一个舒服、安全的小圈子里墨守陈规,我的探索精神让我觉得去适应一个陌生的新环境,然后再次赢得人们对你的承认和尊敬,这是很有满足感并且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去尝试未知的事情,哪怕有失败的可能,但不尝试就直接放弃绝对是更大的失败。”除了磨难,这段留学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更多的是收获。这段时间,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留学期间,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的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杨澜因此也在1996年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同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爱情事业双丰收

  留学期间,在靳羽西(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家中的一次宴会上,杨澜认识了在美国发展的吴征。当时吴征在美国从事的是国际电视和国际广告的发行工作。

  杨澜与吴征的见面很富有戏剧性。当时有人对对吴征介绍说:“这是杨澜,她是国内最火的节目《正大综艺》的主持人。”

  吴征迟疑了一下,接着,说了一句让杨澜没想到的话。吴征很有礼貌地说:“认识您很荣幸。”他接着说道,“您认识袁鸣吗?”

  杨澜还来不及说话,马上就有人笑起来。有人对吴征说:“杨澜小姐做了四年《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因为来美国读书,才由袁鸣接替的。你以为我们在逗你玩啊?难道主持人还能冒充?亏你也是搞电视的!”

  通常人的习惯性思维是这样的: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工作的时候,正好自己又有认识的朋友在那里工作,就会问对方,这样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吴征显然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他忘了杨澜是《正大综艺》的第一位女主持人,他的提问显然不适合这个戏剧性的见面,虽然有朋友解围,却让吴征显得更尴尬了。

  吴征有点儿局促,他很尴尬地笑了笑,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每次回国都忙得没时间看电视。因为袁鸣采访过我,所以我才知道她,我以为你们是同事呢!”说着,他向杨澜伸出手来:“我叫吴征,很高兴认识你,以后请多关照。”

  这次戏剧性的见面倒让杨澜产生另一种印象:“很奇怪的,在聊了一会儿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有点喜欢上这个人了。这个人的眼神真诚,让人信任。”

  共同的兴趣爱好,又同为上海老乡,使得杨澜和吴征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此后的继续交往中,他们发现两个人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语言。于是,吴征决定把杨澜当作情感的归宿。当与吴征那种操着带大舌头的南方口音聊天时,杨澜也觉得是一种乐趣。对于两人在艺术上的分歧和共识,吴征并不隐藏自己。当杨澜需要的东西在吴征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她发现,这个真诚的让她不自觉的就信任的男人,具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两个人的邂逅最终打开了爱情的主题。在异国他乡,两颗漂泊的心不再孤单,两个流浪的人不再流浪,1995年10月,两人在交往一年后,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吴征在为杨澜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人物简介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

  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并于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后赴美深造,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获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之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截至2014年已访问过全球700余位人物,在全球华语观众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1999年担任阳光文化影视公司董事局主席;2000年,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2005年,杨澜创办了《天下女人》。

  2008年应邀出任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形象大使。2013年5月在纽约佩利媒体中心被授予女性“开拓者”荣誉,成为首位MAKERS项目“开拓者”奖项的非美国本土获奖者,以及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文/牧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