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近朱者赤,道理,环境,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10 16:44
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然而北宋周敦颐就赞扬过莲花不为环境所动的珍贵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显出纯净而不妖媚的本质。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本文就是围绕“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而展开。
正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论语 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
解放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之大了。古时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联系到现在,我们仍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眼睛不够明亮,内心亦不够成熟,“近墨”难免变“黑”,故而何不“近朱”呢?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让我们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张衡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张衡在青年时期有很多知己,如马融、王符、崔瑗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响。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人吧!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师傅,成家时遇到好伴侣。有时他们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光彩照人。
从古至今,近墨而黑者有之,而近墨不黑者也不乏其人。汉代的李陵、苏武,同是汉官,面对匈奴的高官厚禄的利诱,李陵动摇了,最终身败名裂;苏武坚贞不屈,宁肯茹毛饮血,誓死不同流合污,从而流芳千古。在近代,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鲁迅,更是近墨而不黑,出污泥而不染的典型。这些人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在墨中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从而成就了伟大事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是一种偏激的说法,虽然这样的事例也有,但是却不是全部人都是这样的。是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要看这个人自身的能力,如果他“近”了“朱”而不去学习,那么他也不会“赤”;如果他“近”了“墨”而不染恶习,反而去帮助“墨”,那么他们两个人都会变“赤”。
其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多了也会觉得不通。一个坏人和一个好人在一起,那么这两个人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若是前者,那岂不是全天下人都会变成好人?若是后者,那岂不是全天下人都会变成坏人?
比如说警察,他们每天都和小偷、盗贼打交道,难道每个警察都会变成小偷、盗贼吗?再说那些小偷、盗贼,他们每天都和警察打交道,难道每个小偷都能变成像警察一样的好人吗?
首先,在诸多古典名言与典故中,就有诸多与此矛盾的观点和事实。北宋周敦颐就赞扬过莲花不为环境所动的珍贵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显出纯净而不妖媚的本质。此其一。其次又有人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江山的归属,可以轻易的被铁骑改变,但是人的本性却很难被外界的朱黑所更换。再者,阅读《三国志》,就会知道,蜀国灭亡的因素之一,是由于阿斗后期昏庸无能、奢侈无度。而蜀汉之所以没有速亡于魏,是因为玄德苦心创业,诸葛亮、姜维多年来忧劳国事、辛勤北伐,朝野上下,莫不尽心尽力,匡扶汉室。阿斗为刘备之子,亲近诸葛,谓之相父;依靠朝臣,视之如臂膀,从小到大受到他们的才学教诲与思想传播,但阿斗却没有受到他们哪怕一点点的感化,仍然昏庸奢侈如故,以至亡国,甚至亡国后,还落下个“乐不思蜀”的事件,成为历史的讥笑。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直接证明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它明确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而外因只是条件,外因只能在内因的基础上起作用。朱砂、墨汁,只是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它们要想使事物近其者变赤、变黑,还需要看内因,即事物的本质同不同意。将布匹浸入朱砂或者墨汁,那么,布匹必然会染成赤、黑,但倘若将本来不能染色的物质以同样的方法浸入朱砂和墨汁,它们会变颜色么?当然不会。物皆如此,何况人乎?一个生性败劣不知悔改的社会渣滓,和一群文人墨客在一起;一个饱读诗书意志坚定的著名学者,和一群庸俗白丁在一起,他们能否变赤或者黑,可想而知。
总结陈词
我们认为,“朱”和“墨”就好比好与坏的客观环境,“红”与“黑”好比个人成才与否。个人成才与否,周边环境和个人本身素质同样重要。
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好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品德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相反,在污浊的氛围中,就容易沾染一些恶习。当然,我们谈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个人行为的变好和变坏,一定与他自身的本性、思想有关。所以,主观上,每个人应该一心向“朱”,即向好的环境、优秀的人靠拢;如果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坚定做人、做事的底线,那么就能近墨而不黑。
文/湘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