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化中心主任张国春:校园信息化 简单实用最重要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信息化技术,数字校园,人才
  • 发布时间:2016-05-13 10:16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悄然改变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进为学校实现高效管理和教学提供保障。“中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坐落于海淀区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理工附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过多年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个性化的阶段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理工附中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建设数字校园 上线“云桌面”

  理工附中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成立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即解放后的北京工业学院的附属中学,1980年就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范高中,办学以来,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见长冶的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理工附中建有一流的天文实验室、气象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生物分子实验室及“咖啡舒吧”“茶艺教室”等多个专业教室,设有先进的信息数字网络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局、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校等。同时,理工附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实验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全国体育及艺术传统项目校。

  理工附中2009年3月成为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第一批试点实验校,进行数字校园的建设探索,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建设好用、易用的数字校园系统,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数字校园建设道路。2012年12月,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关于“智慧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的试点校。

  2015年3月,理工附中获得“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五星级实验校”称号并顺利承办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成果阶段总结大会;2015年5月,获得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称号,并被北京市教委推荐参加由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交流大会。近年来接待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教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近日,《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来到理工附中,见到了在理工附中工作多年的信息中心主任张国春。张国春199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毕业后来到理工附中,一直致力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见证了理工附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数字校园是一系列信息系统的组合,作为现实校园的数字载体,数字校园具备数据源分散、应用异构、需求动态发展等特性,为保证数字校园整体建设的实用和有效,理工附中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实用至上”原则,即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导向,以效益为指向,建设了办公管理、教务教学一体化、微课社区等系统,搭建服务师生、服务管理、效益优先的数字校园,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

  学校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注重信息技术的实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实用性表现为坚持将“应用”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坚持实用的设计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定制开发学校应用系统,重视用户体验。

  对此,张国春表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上什么项目,一定要考虑实用性,不能为了上项目而上项目,不能为了所谓的领先而盲目建设。”

  决定部署虚拟桌面化解决方案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选择。2012年,理工附中为了满足一线教师的办公需要,在学校部署了200个虚拟桌面,采用瘦客户机的形式作为客户端,主要针对教师的移动办公特点,同时,在数据安全性、应用灵活性、办公舒适性、维护便捷性以及环保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不长的实施周期中,学校选择了比较稳重的实施道路,由少数老师开始试点然后广泛应用到整个学校。

  自从上线桌面云系统后,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各种终端设备,通过网络登录到自己的虚拟桌面,彻底解决了数据携带、软件版本升级、系统应用兼容性等问题,更加高效、安全地满足教师移动办公的需求。经过数次升级,目前学校已经达到250个桌面,平均每天在线人数保持在170以上。通过不断的使用和体验,很多授课老师已经通过虚拟桌面开始认识云计算,并逐步体会到云计算带来的便利。

  边建设 边探索

  在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全面而具体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保证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规划,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边建设,边探索”,同时积极获取师生的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建设系统贴合实际需求,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

  在学生的计算机教室内张国春介绍说:“理工附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方案都是自己主导实施,实施方案一定是符合学校需求的,绝对不是‘拿来主义’。定制的电脑桌既要固定在地面上又要考虑到维护的便捷,电脑桌的摆放不采用传统的等距离排列方式,而是经过合理的计算,根据不同位置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间距,既考虑了整齐美观、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又方便了师生的穿行和个别辅导需求,甚至每个计算机桌的横梁都经过了我们的精心设计。”

  在理工附中的学生机房内,看不到插线板,看不到多余的线路,整个计算机教室干净、整洁,安全、易管理且维护方便。在理工附中的专属定制下,这一案例被成功推广到多所学校,成为多所学校建设计算机教室时效仿的典范。

  如今的理工附中已经实现了千兆到桌面的双链路校园网网络架构,建立了校级数据中心,实现了多路光纤专线接入,初步实现了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实践,沿着“起步”阶段、“应用”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走过的路,不断总结、认真反思,在改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对此张国春认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项目往往会受思维惰性的影响,容易“随大溜”,其实关键点在于“动脑筋”,“你动脑子想的越多,建设出来的项目实用性就越强,平凡之处见功夫。”

  被问到“对于目前的信息化发展有哪些建议”时,张国春分析说:“主要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上的人才机制缺乏,干任何事情人都是核心,如果不加大对学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投入,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将缺乏后劲。”

  本报记者 李晓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