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欢迎温和的通胀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6-22 10:30
  投资者报(记者)中国连续5个月共计近6万亿元的新增信贷,及两位数增长的货币供应量,让许多投资者担心,我们正从通货紧缩迅速转向通货膨胀,且将出现恶性通胀。我们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一些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的解释:通胀不是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的大问题,即使明年有可能出现,也将是相对温和的通胀,这对经济和投资总体上是好事。

  通胀的坏名声主要来自不可控的恶性通胀,而非通常意义上3%以下的温和通胀。我们都记得1987年、1988年中国出现的抢购风潮,那时通胀接近20%,这不仅吓坏了大家,也损害了经济发展。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动辄30%,甚至100%以上的恶性通胀,严重摧毁了经济体。所以我们理解,恶性通胀是洪水猛兽,要尽可能避免其出现。

  但从当前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看,今年底或明年出现恶性通胀概率极小。刚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喜忧交杂,CPI和PPI仍处低迷,各种生活用品与服务价格、居民支出没有明显增加,这些代表通胀的关键指标仍将在低位徘徊。

  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没有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出现新的失衡,货币政策还处于逐步释放效应的过程中,远没有到必须处理通胀隐患的程度。在CPI仍是负1%以上、原材料价格下降幅度多达5%~6%的情况下,政府启动的大型项目投资,显然还没有带动整个社会的投资,日常商品与服务、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涨,也没有出现。我们认为,CPI、PPI等宏观指标由负转正还需要时间,今年很难将通胀推高到3%以上。

  许多投资者对外围经济环境的担心,也需要冷静分析,输入型通胀因素看起来存在,其实难以发挥作用。正如樊纲等经济学者的分析,尽管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各国央行深知恶性通胀的危害,但各大央行从去年底就开始投放大量货币。

  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两次在国会作证时声称,必要时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即当市场货币流动性开始恢复,美联储会考虑通过加息等方式回收流动性,以避免恶性通胀。放出货币容易,回收货币难,只要各国央行还有能力应对货币收放,我们就不必担心货币过多时的回笼问题。

  具体到中国,最近国际热钱的涌入,或许会增加投资者的担忧。央行引人注目的提醒,表明这一国际资金流向的确存在,但是否会大量涌入内地,是否会持续不断,均有不确定性。只要美、欧、日经济复苏没有实现,它们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就不会消失,也很难让更多资金持续流向中国等经济体。何况中国外贸顺差总量已在缩小,人民币又非自由兑换,热钱进出没那么方便。

  我们还基于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经济复苏或许快于其他国家,但也需要一个U形筑底的过程。最乐观的看法是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已经触底,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恢复增长,但这一增长也不会太快,可能会比IMF年初预计的全年增长6.5%要乐观些,但GDP保八难度仍然不小。所以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大政策推动的力度,目的就是要力争今年经济恢复增长,但明年中国能否全面回到正轨,仍有变数。

  全球经济复苏,则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更像L形走势。金融危机的冲击已基本显现,但相应的全球产业新一轮调整才刚刚开始。包括汽车、IT、电信、能源等领域的格局重组,及更深层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均处于阵痛、博弈之中。看看“金砖四国”日前发表的声明,相关改革的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绝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至少在今年内,我们很难看到美、日、欧等国会出现正增长,而没有增长,想通胀也难。

  这些趋势预示着,许多人担忧的恶性通胀局面在年内基本可以避免。而随着经济触底后逐步回升,特别是在投资、消费均转向活跃后,当前的全面通缩将走向尾声。取而代之的应当是相对温和的通胀,这与经济从触底向复苏的转换也更匹配。

  有关温和通胀的度,决策者和研究者仍有争议,但有两个值得参考的指标:一是通胀要相对低于同期GDP增速;二是最好控制在3%以下,即使像中国这样GDP增速较快的国家,通胀只要控制在5%以下,低于同期GDP三个百分点以上,也属温和范围。

  从经验来看,温和通胀可以使经济各环节相对良性运行,资源提供者、产业投资者、最终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均可分享增长红利,经济瓶颈不会那么突出。中国最近20年的发展,及美国刚结束的这一轮长周期的繁荣,都是温和通胀值得欢迎的最好证明。

  正如凯恩斯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的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没有失业,而是将失业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比如在4%以下。这既可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就业,也不会因为几乎没有失业而缺乏必要的就业压力,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温和通胀的道理,与此类似。

  我们提醒投资者冷静,是因为公众预期作为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对通胀的形成和螺旋式恶化存在很大关联性。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曾感叹:“我们无法说清,我们预期通货膨胀是因为有通货膨胀,还是有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这话听来拗口,但负责任的决策者、分析师和媒体一定能听得懂其话中的要义:要合理引导公众预期。

  经济有繁荣与衰退、触底与复苏,相应就会有通胀和通缩,这是规律使然。面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者要基于不同判断,采取不同对策,而不能总是指望“一招鲜”。我们不能听信夸大其词的分析,扭曲对经济状况的认识,从而错失应对通缩或利用通胀的良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