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并购信达引发猜想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6-22 10:46
  投资者报(记者李梅影)在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银行,力图打造平安金融控股集团(下称金控集团)之时,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近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也表示,“建行有兴趣收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股份,正等待国务院的批准,并要与财政部具体商谈收购股份比例,但收购何时完成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另有说法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下称四大银行)都可能会收购各自对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股份。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若收购成功,建行未来就可以打造金融控股集团。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则评论说,银行收购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其实是一种变相突破,目前银行没有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业务,如果收购资产管理公司的话,就几乎囊括所有金融业务了。

  建行收购信达公司股份意在金控集团,并传达了一种信号:一旦四大银行成功收并资产管理公司,下一步的混业动作将打开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

  资产管理公司:10年大限

  十年一轮回。资产管理公司的前世今生还要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说起。

  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结束的时候,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都非常高,26%、30%或者更多的说法都有。那时候国际上的金融机构甚至怀疑中国是不是能够抵御这场风暴,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1999年,为处置建行、工行、中行和农行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相对应的信达、华融、东方和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立。除了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的100亿元资本金外,央行发放了5700亿元再贷款,同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获准向对口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10年期固定利率为2.25%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并用这些钱向四大行收购1.4万亿元不良资产。

  2000年和2004年,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剥离。之后,资产管理公司就一直在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同时,还要支付发行金融债券和央行再贷款的利息。

  到了2007年年初,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宣布,经过近8年的努力,中国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比国家核定目标超收286亿元。

  尽管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由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成立时都是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口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置形成的损失都挂在资产管理公司的账上,因此形成了资产管理公司羞于示人的财务报表。

  据某位了解信达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信达公司2007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是-2807亿元,但这未得到信达方面确认。粗略估计,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业务的亏损将超过万亿元。

  这部分亏损将以何种方式处置?郭田勇说:“这些账面亏损是政策性亏损,国家应该相应会有政策。”另有一位专家则评论称,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其支出与收入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账面上的巨额亏损,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更多冀望于国家政策,它们目前着急面对的是“十年大限”。

  按照当时的规划,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预设“寿命”为十年。如今,十年期限已到,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它们是否应该就此“退位”?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商业化转型来应对。2008年8月底,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按照财政部的思路,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将分几步走,首先是政策性不良资产与商业性不良资产的清分,然后是财务重组、股改、上市。

  对于如何转型,建言者众。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尚未最终获得国务院批准。目前,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是业务范围非常广阔,辖下拥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并入股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

  由此,借着“十年大限”,银行开始酝酿入股资产管理公司的计划。除了郭树清曾表达兴趣,工行副行长王丽丽在出席国际金融协会春季会员大会时也透露,工行收购华融股份的计划正在进行审批,目前计划尚未获得央行和银监会的批准,因同时有两个备选方案在接受审批。

  信达VS建行:

  “废品接收站”成多元化平台

  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达资产显得踌躇满志,在其官方网页上高调打出了“公司成立10周年,征程铸辉煌,发展绘宏图”的字样。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信达资产先行试点,对口剥离、定向接收建设银行和开发银行的3900多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信达承载的不良贷款规模最大,成立以来,累计收购、管理各类不良资产1万多亿元,资产涉及国家开发银行、建行、中行、工行、交行、上海银行、深圳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其中建行最多。

  到2007年底时信达资产不良资产回收率虽只为30%,但已经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回收率最高的了。根据银监会最近的不良资产回收率数据,到2007年底,华融资产的回收率为18%,东方资产回收率为20%,长城资产的回收率为10%不到。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信达资产对口剥离、定向接收建行的不良资产,建行就无法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无法上市,更不可能有上市之后的靓丽年报。

  信达资产总裁田国立这样回顾十年:“我认为,信达公司十年来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支持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资产公司通过收购、处置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有力地支持了银行改革:1999年第一次剥离不良资产使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次剥离使中行、建行、工行三家国有银行不良率下降到一位数;同时,信达将处置不良资产回收的现金,以债券和再贷款利息的形式返还给银行,大大改善了银行的财务状况。据统计,信达累计向有关银行支付债券和再贷款本息1659亿元。”

  十年过去,暂且不说其政策性亏损,信达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富矿,自然引来建行的青睐。

  目前信达公司在全国设有29个办事处,控股信达证券、幸福人寿、信达澳银基金、信达期货、华建国际、信达国际、中润发展、金谷信托、汉石投资、信达资本、信达财险等金融机构,以及信达投资、信达地产等实业集团。

  信达旗下的保险资源丰富。信达控股的幸福人寿于2007年11月正式获批开业,当时意味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首次进入了保险行业。另外,目前,信达正在筹建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财产保险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的全国性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人民币,在信达的官方网页上已经贴出了该公司的招聘启示。

  建行一直有意参股保险公司,对于参股保险公司一事,郭树清近日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建行是最早提出申请的银行,建行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扩大综合业务,但参股险企现在还在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如果收购信达成功,建行可以一举参股两家保险公司。

  信达的证券牌照也是建行缺乏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正式挂牌。2007年2月26日,中国证监会批复信达资产,同意其筹建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批复要求,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北京,注册资本为15.11亿元人民币,在批准筹建后的6个月内完成信达证券的筹建和汉唐证券、辽宁证券的托管及清算工作。公司开业后,将在30个城市拥有43家证券营业部和18家证券服务部。

  信达从而获得了一张综合业务券商牌照。业内人士称,由于信达证券的设立是在国家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因此标志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也标志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迈出了新的步伐。

  有意思的是,2007年,建行登陆A股,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担任建行的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当时建行的A股发行吸引了20多家顶级券商激烈角逐主承销之位,信达的成功竞标在业界引起极大关注。

  信达作为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化机构,十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对建行来说是有益的。信达处置的连云港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99年,信达从国家开发银行接收连云港港务局2.95亿元债权后,没有按照企业要求简单打折减债处置,而是先进行债转股,成为企业的股东,再推动其完成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最终实现成功上市。按照上市日收盘价计算,信达持有的股权价值为4.28亿元,加上已回收的1.7亿元,回收率高达202.7%。

  另外,由于信达公司对口收购的是建设银行的资产,其债转股企业行业分布较好,有很大的价值提升空间。截至2008年末,信达公司先后对358户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转股1336亿元。涉及石油、化工、煤炭、冶金、钢铁、建材、交通运输、电力、汽车、船舶制造、机械电子等34个基础行业。目前,其中的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国铝业、中化集团、中冶集团、宝钢、上汽集团、国家电网等企业集团,已经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北京市律师协会信托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德荣律师说,资产管理公司十年运作,帮助银行甩掉包袱,轻装上市;帮助企业剥离不良资产,脱离困境;其自身在处理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培养了综合性的人才。如果因其完成使命而歇业,甚至是将名称取消掉都非常的可惜。

  如果回答信达对建行意味着什么:过去十年信达意味着建行不良资产的接收站,未来信达则意味着建行多元化经营的平台。

  七大金控集团猜想:

  资产总额超过中国GDP

  郭田勇认为,目前银行都致力打造混业经营的平台,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目前也拥有包括租赁、证券公司等良好的平台,对四大行的商业化有一定益处,与此同时,改革中的资产管理公司也需要四大行的介入。

  一旦这四大行都收购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四大行将转型为四大金融控股集团,而中国平安也一直致力于金融控股集团的建设,若成功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将成为真正的金融控股集团,再加上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的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一个猜想呼之欲出:中国将出现七大金融控股集团桥头堡。

  郭田勇称,“未来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性。”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大戏可能会由这七大金融控股集团主导。截至2008年底,工行资产总额为97577亿元、建行为75554亿元、农行为70144亿元、中行为69557亿元、中信集团为16316亿元、平安集团为7500亿元(若加上深发展两者的资产总额将达1.27万亿元),光大集团截至2008年底的资产总额不详,但仅光大银行的数字就达8518亿元。

  粗细计算,它们的资产总额约为35万亿人民币,远超中国2008年GDP总量(约28万亿人民币)和目前的A股总市值(约19万亿人民币)。

  可以看到的是,即使尚未加上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总额,有了四大行的参与,将使金融控股集团的量级数倍上涨。

  光大证券分析师金麟评论说,如果四大行收购资产管理公司,优势将主要体现在证券牌照方面,证券牌照是银行综合经营中最难突破的地方,银行如果通过这个渠道进入的话,对证券业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券商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比如工行的资产总额接近10万亿,现在的券商根本竞争不过,如果工行用它的2万个网点资源来推广银证的话,相比之下券商网点两三百家就已经很多了,那谁还愿意用普通券商呢?另外,券商本身资本就不是很足,银行随便扔几百亿就可以把券商搞定,这对传统经纪业务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郭田勇则表示,即使银行收购了资产管理公司,银证之间将怎样合作还不一定,收购也只是占一部分股份,未来还要看情况。毕竟财政部还是信达的第一大股东,银行不会完全控股,未来券商和银行之间会有多大的业务整合,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一件事,现在来看,没到时候。

  何小锋则表露了对银行收购资产管理公司的担忧,他说:“管理的风险很难预测,其实风险很大,我并不认为是好事。金融危机已经给了我们教训,我们还没有混业金融的经验,不应该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银行不宜大肆扩张,还是应该先练好内功、提高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规模的扩张。目前看,建行收购信达不是好的方案,其实还有很多方案是可以讨论的。”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曾经公开表示,从国内外金融实践看,混业经营也基本没有成功的例子,应保持经营流程和管理手段的简洁有效。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严重后果的不断显现,更使人们逐渐结束了对“全能银行”的讨论。

  现在,美国已经对混业经营进行了全面反思。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克尔表示,美国银行业应该恢复分业经营以防范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实际上,市场早已开始了自己的调整。就在各家银行为实现“全能化”目标而大规模并购的同时,花旗集团已在悄悄分拆金融业务——2002年,在收购旅行者集团仅3年后,花旗就分拆了旅行者的财险业务。2005年,花旗完全退出了保险业务领域,实际上抛弃了混业的路子。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德国安联在并购德累斯顿银行之前,德国乃至全球金融保险业曾经一度为其高唱赞歌,当时,综合经营已经成为金融寡头们的共同选择。然而,兼并德累斯顿后,安联无可奈何地发现,由于德累斯顿银行的持续亏损,安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猜想毕竟是猜想,在国务院未批准任何方案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