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华强)“40%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6月11日社科院一份调研报告称得上是石破天惊。
“政府对帮扶中小企业的措施不少,但效果差强人意,关键是这些措施大多很空。中小企业之难,根在制度缺陷。”6月18日,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陈乃醒正是这份引起轩然大波的调研报告的主要负责人。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并不是这轮金融危机才出现的,而中小企业的难也不仅体现在金融资源的难以获得上,而更是由于在税收制度、财政制度、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制度供给上呈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扭曲和残缺。
融资找银行“此路难通”
在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资金对于它们来说,就像婴儿成长所需的奶粉。只是,在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天然“营养不良”的窘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历来就有,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不是现在才提出。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有些甚至就直接给银行下任务,要求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并且规定了指标。不能说政府不重视。
而银行方面呢,也算是“积极”配合政府的指令。全国十多家主要的商业银行,基本在组织体系上,都有中小企业贷款的专营部门。只是,不客气地说,这些机构应景之作的成分居多。
这不能归咎于银行。陈乃醒表示,商业银行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不是政治行动,银行必须讲究成本的核算。银行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是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性进步,当然不可能倒回去。
以往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大多都搞任务,搞运动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按照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承耀研究员的说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政府、监管层来指令商业银行放贷,根本就是“此路不通”。 对企业成长环境的研究,正是张承耀的重点研究领域。
多些“哑巴股东”
张承耀认为,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还不完全是债务融资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中国的中小企业缺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更缺乏的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本金。
日本东京中小企业投资育成股份公司的做法,就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据张承耀解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也碰上过我们今天类似的情况,中小企业普遍困难,缺乏长期发展资金,后来日本政府制订《中小企业投资育成股份公司法》,由地方政府与银行、大企业联合成立以中小企业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公司,套用中国的语言表述,就是地方财政、国有企业拿钱投资入股民营企业。
为了投资给真正的中小企业,日本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的投资业务认购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超过3亿日元,原则上不再认购。
“当然,和普通的入股不同,这种出资更像一种财务投资,他不派股权董事,就像‘哑巴大股东’。” 张承耀认为,这么做的好处是,中小企业既能坚持自己的独立经营,又获得了企业长期发展的资本金。而最终的结果,是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有投资股份的流通退出机制,柜台交易或店头登录。”张承耀说。我们尽管也有中关村股份转让代办系统,但规模太小,层级太高。
重在改变中观环境
中小企业之难,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张承耀说,从微观上讲,很多中小企业还是家族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缺乏管理水平,这个我们很难一下子到位;而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并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环境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基础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中观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作用。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在社会各项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就是中观环境。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说,挽中小企业危局于既倒,就需要在改善中观环境上多下点工夫。
引人注目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虽然没有说明振兴的是大企业,但就政策的扶持措施看,“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基本就是扶持大企业继续做大,兼并重组和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计划。
“但全社会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很不够,都喜欢世界、中国500强,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不是说不好,但它更多关注的还是大企业。”张承耀认为。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使用了中国经济中20%的金融资源,提供了中国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中国60%的GDP和出口,贡献了60%的税收。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国,没有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显然是一句空话。
中小企业的回暖,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回暖。专家学者们表示,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必须从根本的机制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花架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