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何以使金融更好?知金融本质者使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
  • 发布时间:2016-06-24 17:02

  金融的本质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因此所有的金融机构生存的理由就是要尽可能消除或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两端信息的不对称。

  没有创造价值的金融机构不可能长期在市场上生存

  据近期一份《中国居民金融能力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对存款都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重视,有45%的受访者储蓄占家庭收入的20%至40%,当出现更多的投资品种可以选择时,83.8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减少家庭存款。

  但信息不对称始终是金融行业中亟需攻克的难题,而由它导致的最直接影响即为金融风险。在传统金融交易过程中,许多资金提供者不了解资金使用者的诚信值高低,也无法获知资金使用者所投项目回报情况如何,于是商业风险即“埋下种子”。其次,金融服务资源使用率低的情况,近几年也频被诟病。例如,截至2015年12月底的一组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累计发放的3.4亿信用卡中,有近五成信用卡沦为“僵尸卡”,而这就是典型的金融服务资源在个人业绩导向下的支配不合理或过度浪费。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上。把互联网看作工具,工具的使用效率关联着业务效率。技术,则可以让金融流程中的诸多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让风控、存取等更加安全,操作更为简单,服务也可以走上更高的台阶。

  而现实情况是,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间,在传统金融与非正规民间金融市场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支兴起力量却也同时经历着各类矛盾与挣扎:越来越注重金融专业化的大格局下产品同质性反而越来越严重,而看似规范化的公平竞争市场中,企图凭借创新模式冒头的多数企业却不得不面临金融监管的外力刺激,经历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

  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个性化服务、专业化和自动化匹配模型,将金融推向更智能化、互联化的方向,并切实降低了间接金融渠道的中间成本,为实体经济和投资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但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储蓄者创造价值的金融企业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近一大半的P2P在昨日兴起,在今日“倒下”。

  因此,并不是互联网公司+金融,而是金融+互联网技术

  就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几大阵营的构成来看,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进攻者、专门从事互联网金融(包括P2P、众筹、保险、债券等)的专业化企业以及以电信运营商等为代表的非金融核心企业,四大主力共同掘食着这一块看似“红海”的“蓝海”。

  之所以称其为“蓝海”,一是在于,从上述分析看来,金融的本质问题并未随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所产生的强烈冲击力而得到有效解决,在各产业链环节,实现金融的互联网化仍存在很大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在互联网公司+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技术的方向问题上,中国式互联网金融或许走了一条弯路。互联网只是工具,金融的本质还应回归到金融本身,即使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并以资产、规模、风控等为基础,降低金融风险,达成信息流通间的平衡。而多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当作主体,金融反成了工具。

  因此,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时所确立的初衷一定是,如何高效低价地让资本投资方和需求方站在信息平等的位置上,使交易过程尽可能不再浑浊模糊化。李彦宏曾提过一个词“洞见”,即阐述用智能去“洞见”,其本质就是通过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对于个性化需求的洞见,以降低获取个人金融服务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新生态,一次洗牌式“大考”山雨欲来

  互联网金融优势在于使用新技术,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来触达用户的甄别风险,但金融的要义是为实体经济而服务,抓信息经济就是抓实体经济的提升发展,谁能找到信息不对称的症结所在并逐力解决,或许才算真正走入了金融的“核心”。

  而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所催生的群雄林立格局也使得传统银行业不得不再造新的流量入口,寻求更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战略转型,如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拥有自身价值特色的业务创新。

  目前,全中国拥有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合计上千家,已于近几年开始向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谋求转型的占据总体规模的80%以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一次洗牌式的金融业“大考”或山雨欲来。

  银行业何以弯道超车?新兴金融企业又如何旗开得胜?

  直销银行、电子银行、金融增值服务、互联网投融资等发展路径成为传统银行转型发力的主体战场。此外,也有众多的大数据或云服务企业依托于自身的庞大数据库及出色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为银行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提供预测、风控等服务,其中的每一项探索和尝试都将是银行在金融大环境中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助力。

  直销银行成功的关键是做好客户细分,优化客户体验,在争取政策法规支持的同时节约运营成本。在全国60余家直销银行中,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和江苏银行直销银行作为“先行者”已炼成较为成熟的业务体系和服务流程。面对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够的阶段性产业格局,二者均针对性地为差异化的、特定的客户群体研发、提供特色化的产品或服务。模式和思维的“互联网化”变革,以技术建设或基础设施搭建为先导的拓展,使得二者在打造去中介化、纯线上、打破物理限制的金融场景方面拥有突破性进展。

  而在为银行赋能、助力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阵营中,“杭盈宝”所划定的“合作共赢”、“牵线搭桥”的方向、高度以及“同盾科技”为数据风控发展所建立的多样、丰富、相互信任的生态圈,都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用科学和特色定位谋取发展,用对市场的敏锐洞察确立差异化理念,用度势和行动披荆斩棘、奋力向前的一例典范。

  但在回归到各个时代共有的一般性本质问题上,我们发现无论是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亦或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大数据风控公司,其安身立命、突破重围的关键仍在于精神——一种追问行业价值的坚毅,一种叩响初心大门的执着以及一种探索人类更深层需求的超脱意识。

  因此,无论金融的外壳是什么,知金融本质者才是王道

  今天,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孰优孰劣或许已不再是具有“实践批判性”的核心问题,互联网金融并非颠覆传统金融,也颠覆不了传统金融。

  那么,互联网何以使金融更好?或许置身于互联网金融风暴中乃至洞悉着整个金融格局的人们更需要的是,通过对价值层面的深度剖析,把握金融的本质和灵魂——在高效低价的层面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从人的角度实现与多样化市场的真正对接。毕竟,知金融本质者才是王道。

  文/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