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行记:坐上火车去拉萨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拉萨,西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15 10:37
“山有多高啊/水有多长/通往天堂的路太难/终于盼来啊/这条天路/像巨龙飞在高原上/穿过草原啊/越过山川/载着梦想和吉祥/幸福的歌啊一路的唱/唱到了唐古拉山/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
2016年6月13日,30岁的北京姑娘王娜娜在坐上从北京西开往拉萨的Z21次列车后,就开始循环播放她最爱的这首歌曲。
“坐火车去拉萨”,这个曾经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王娜娜的现实旅途中。
通往拉萨的绿皮车
想去西藏的人,大多因为害怕高原反应望而却步。2006年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帮助无数向往西藏肃然、神圣与清净的游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一年,王娜娜也许下了属于她的十年愿望,20岁的她在电视里看到北京至拉萨的火车线路开通后,就憧憬着十年之内终有一天一定要坐上这趟车,去寻她那梦中的天堂——拉萨。
10年后的今天,青藏铁路已经安全运行了3000余天,在人们眼里,这条犹如吉祥“哈达”的雪域天路把西藏与内地紧紧相连,为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披着绿色“外衣”的列车启动前行的那一瞬间,和列车里大部分第一次去拉萨的游客一样,她的内心既紧张又激动不已。
王娜娜所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紧张与激动心理,仅仅在几个月前,同样出现在了这辆列车的列车长郭冬冬身上。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部署,从2月1日起,这趟从首都北京直达“日光城”拉萨的旅客列车由沈阳铁路局担当乘务。
为开好通往拉萨的列车,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迅速行动,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周内,他们在全段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采取人员培训与新车型整备交接、优化开行方案同步进行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王玉梅”班组、Z12次“三八”班组、深圳青年班组、西宁“先进班组”、漠河“雷锋号”班组等优秀班组的抽调,以这些班组为尖刀班组,与原客运四队的7个班组融为一体。为补充人员,在职工踊跃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又在全段各车队组建了3个班组。其中,第14乘务班组全部由科室和车队干部组成,他们和其他列车员一样参加岗前培训,排班出乘,以干部表率示范作用,保证这支近700人的“超级大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是一张白纸,不了解线路,也不了解车体。”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拉萨车队副队长、原K388次列车长王玉梅说道,所有人心中几乎都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在拉萨车队成立后,这位今年41岁的“川妹子”从未在家好好吃过一顿饭。
团队组建完成之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我们邀请了北京客运段的列车长、沈阳公安处同志为我们讲治安知识,请来沈阳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讲防疫知识,客运处的领导为我们做了拉萨车的开行意义动员,我们还请来三名在沈阳上大学的西藏学生教我们常用的藏语。”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拉萨车队总支书记范立夫对《小康》记者说道。
今年43岁的郭冬冬是沈阳铁路局接手“拉萨车”后的首发列车列车长。2月1日10时09分,列车长郭冬冬和32名乘务员从沈阳乘务Z622次列车出发,到达北京西站,变更车次之后,这辆列车迎来了新的旅客。
“这趟列车,保护旅客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郭冬冬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非比寻常的重。在沈阳铁路局值乘的“拉萨车”首发列车上,有聂晨、王升等多名来自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的“老前辈们”前来指导。此前,北京铁路局值乘京藏线已有九年半的时间。见到“老前辈们”,郭冬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走这辆车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避免?怎么处理?”
有着“日光城”美誉的拉萨,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自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运营以来,“坐上火车去拉萨”成为许多国人的美好向往。而海拔超过3000米的拉萨,因其路途遥远且伴有高原反应,令许多身体不适者留下了无法触及高原的遗憾。
“也正因为如此,此列进口于意大利的列车,为了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专门设有两套供氧系统。”范立夫介绍道,其中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进入“氧吧”;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车厢每个座席下、铺位旁都设有个体式供氧口,列车内配备了医用纯氧气瓶和一次性吸氧管,方便旅客在产生高原反应时使用。
从沈阳北到拉萨,这趟列车全程走行4306公里,历时50多小时,从平原的海拔45米到高原的海拔5072米,尽管装备了可在高原地区提供自动制氧的高等级车厢,但担当这趟列车乘务的工作人员仍要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挑战。
“旅客的生命安全”是“老前辈们”让郭冬冬关照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郭冬冬心里最担忧的一个问题——毕竟乘坐这列车的旅客有可能会遇到在其他列车上连想都想不到的高原反应问题。而在郭冬冬看来:“这趟列车,保护旅客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王玉梅和郭冬冬担心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而且,需要他们担心的不只是旅客,还有驶向拉萨的列车员们。他们的身体会不会有反应?如果出现了状况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一直印在王玉梅的脑中:“压力太大了,但是任务来了,不得不做,不能退缩,责任推着我们向前进。”
在这个向前进的过程中,格尔木无疑是一个“坎”,从那一站之后,就意味着列车开始驶向高原,也意味着列车里的人随时有可能要遭遇高原反应。
在每次驶入格尔木之前,每节车厢的列车员都需要向旅客发放“旅客健康登记卡”,登记卡上有6点提示,并明确表示凡有其中之一疾患者,都不宜进入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旅行,这些疾患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病、精神分裂症,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高危孕妇。
2780米,是格尔木的海拔高度,再往前行进,就超越了3000米。
郭冬冬不会忘记那一天,2016年2月2日,22时15分,列车驶入格尔木站。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此时已经入夜,车厢内的灯已经熄灭,大部分人都已入睡,来自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青藏铁路医疗服务办公室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在格尔木站上车,跟随列车前行,为旅客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保驾护航”。
高原上的难寐之夜
深夜的寒风中,郭冬冬认真地查看换机头、接风管作业的每个细节,25分钟的站停时间,他与列车值班员前后分工,他在列车后部,一直盯住列车吸污、上水和投放垃圾的进展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22时50分,一声低沉的汽笛声响起后,列车在重联的大马力机车牵引下驶向神秘的青藏高原。从格尔木到下一站那曲需要10个小时的行驶时间,期间要通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脉。尽管车厢内供氧设备已经全部开启,但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旅客仍要体验陡升2000米以上的“过山车式”感受。果不其然,随着列车运行高度不断攀升,许多熟睡中的旅客被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唤醒”,或胸闷气短,或头痛恶心。
此时,车厢内的列车乘务员仍在不停地工作,他们与随车医生、护士密切配合,仔细查看旅客的身体状况,安抚身体不适的旅客,并帮助身体不适的旅客正确使用供氧管,为他们提供应急救助服务。
凌晨两点,王玉梅从梦中醒来,头痛、恶心的状况伴随着列车的行驶而加重。郭冬冬也无法入睡,在洗脸的时候,他发现鼻子里都是血。
“列车员非常辛苦,他们自己在克服高原反应的同时,还要优先帮助有需求的旅客。”王玉梅说道。她还提到了此班次列车列车员团队里的唯一女性——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客运四队拉萨一组广播员李金月。在王玉梅眼中,平日里的李金月身强体壮,“但在高原上,她却有了极大的反应,但她还是坚持早起为旅客们播音,提示到站。”
而坚持在餐车岗位上的餐车长张平和厨师长郝成波则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自己的高原反应,还要挑战难以煮熟饭的难题。在高原上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实属不易。平原地区只需30分钟就可煮熟的饭,在高原上由于气压太低,用80分钟也不一定能煮熟。
后厨师傅们为此只能赶在上高原之前准备好餐料,煮好饭。出发之前准备好的那些容易煮熟的半成品和单品菜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帮手。尽管如此,餐车的工作人员也常常是早上4点起床,晚上10点以后才能吃上晚饭。今年47岁的张平在进入高原地区时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甚至一度无法出声,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今年52岁的厨师长郝成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辛苦点不怕,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旅客和乘务员能吃得好一点,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
一切艰辛,都是为了美丽
郭冬冬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5月份他值乘的一列“拉萨车”上,一位患有较严重心脏病的老奶奶成为了他格外关照的重点旅客之一。在进入格尔木之后,他每隔半小时就要去看一下这位已经年过70的奶奶,并询问她的身体状况。
“尽管我们会提前告知旅客高原反应的严重性,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下车,他们很多是夕阳红旅行团里的中老年群体。”郭冬冬感慨道,去拉萨的梦想,他们一辈子也就这一次,再不实现,就晚了。
“我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王娜娜说,十年青藏列车里,她只是无数旅客中的一个,但她对于高原的向往却几乎能够代表每一位踏上进藏列车的旅客的心情。“我们苦苦地坚持,战胜自己身体的极限,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王娜娜指了指窗外的风景。
戈壁、草原、蓝天、白云、湖泊、雪山,还有藏羚羊、藏牦牛、山羊……青藏公路就在旁边并行着,随时还可以看到远处飞驰的汽车。在高原、戈壁中穿行,青藏铁路经过了美丽的青海湖,清澈的湖水呈现淡蓝色的波光,远远望去像一块美玉一样镶嵌在草原中央,绵延远方。在藏语中青海湖被称作“错温博”,意即蓝色的海。王娜娜几乎沉浸在了这片蓝色的海里,如果没有人提醒,她甚至以为自己穿越到一幅美丽的油画中。“就算一辈子只能看一次,那也值得了。”
2016年6月14日7点30分,青海大草原映入眼帘,连绵的山峰、无边的草原,远处有微微浮动的光芒。
2016年6月14日8点15分,一群藏羚羊在奔跑,引来车厢一阵惊呼。大家纷纷拿起相机拍照。
王娜娜拿笔把她进入青藏高原的每一刻都记了下来,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她感慨道:“有人被工作弄得每天焦头烂额,有人情场不断失意,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折腾和被折腾,但是看到高原蓝的天、白的云,心情就会变得很好。感觉天很高、云很远,没什么是放不下的。”
“我们的列车会跨越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穿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翻越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绕过妩媚迷人的藏北草原,直抵神奇秀丽的拉萨河畔。”列车里回荡着广播员李金月曼妙的声音,没有人否认,这可能是史上最有诗意的列车广播词了。
9点整,刚从晨曦中醒来的那曲,以她纯美的景色、怡人清新的空气迎接着远方的客人。紧张,忙碌了一夜的列车乘务员,疲惫的脸上仍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在此情此景下,看到各民族旅客在期待中走进车厢,他们的倦意也瞬间消失了。
经历了4个多月的“磨合”后,王玉梅、郭冬冬、李金月、张平、郝成波……这些列车上的工作人员都攒下了不少经验,尽管他们的许多亲人朋友都曾劝阻他们放弃,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彼此照料着,就像亲人一样,相互扶持,坚持下来,为旅客的生命安全做着保障。
2016年6月15日12点30分,列车抵达拉萨站。经过漫长旅行的Z21次列车终于到了许多人梦中的天堂城市——拉萨。渐渐适应低压缺氧环境的王娜娜随着人潮走出车厢,呼吸这里清新的空气,拍着照片做纪念,不远处,站在车厢门口目送旅客离开的列车乘务员们,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又一次完成了一趟虽艰辛却美丽的旅程,而前方,还有更多新的旅程、新的旅客在等待着他们。
(链接)
青藏铁路上的“接力”
《小康》记者 于靖园 整理
2016年2月3日15时30分,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所值乘的Z21/2次列车缓缓离开拉萨驶向北京。这是京藏列车开通运营9年半时间,终点到北京的最后一趟列车。
Z21/2次(原T27/8次)列车,是北京开往西藏拉萨的直达列车,跨越全世界最高点的铁路,单程运行3757公里,约42个小时。列车穿越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七省份,途经石家庄北、太原、中卫、兰州、西宁、德令哈、格尔木、那曲等8个火车站,要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担当此趟列车客运乘务工作的是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负责列车安保的是北京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第二乘务大队。
从2月1日到5日,京藏列车的5个车体由北京铁路局移交沈阳铁路局,整趟列车将由此延伸至沈阳,北京不再是始发车站而成为经停车站。
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原来值乘的Z21/2次列车,从2006年7月1日开通以来,到2016年2月1日,已安全运行3196万公里,运送旅客990多万人次。
列车移交沈阳铁路局值乘后,为了帮助沈阳铁路局的同行们尽快熟悉、适应“高原列车”上的工作,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的聂晨、王升等工作人员和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拉萨车队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在车上工作了15天,为青藏铁路上的顺利“接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鄂璠 北京至拉萨随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