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山川的美丽乡愁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张恨水,乌篷船,黎滩河
  • 发布时间:2016-07-15 11:24

  1905年,一位十岁的少年坐在乌篷船上,被一本名为《薛仁贵征西》的绣像小说深深吸引。此时,忘却身边一切的少年已不知,自己正在黎滩河的急流中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他更不会知晓,未来,这座小小的古城,将成为他写作的起点。

  这位少年,正是张恨水,彼时,他随着赴任的父亲第一次走进了黎川(旧时称新城县)。后来,张恨水成名后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记述了初入黎川的这段经历。

  如今,张恨水故居依然矗立在黎滩河边,滔滔河水从新丰桥的古旧石礅下穿流而过。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张恨水作品恒久的生命力,还有这条黎川老街的气息,以及这座古城散发出来的内在活力。

  老街幽巷的记忆

  张恨水儿时乘坐乌篷船出入黎川的景象,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彼时,黎滩河与今日不同,它因着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成为闽赣两省多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市场,每日在黎滩河码头来往穿梭的人众多。而今,黎滩河只保留了另外一个面貌,那就是江南人惯有的生活方式,在河边捶打、浣洗衣物。

  黎川,处于闽赣交界之地,是古城,是边城,是小城。“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黎川地貌的形象写照,这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小城”。

  离开多年后,对于黎川,张恨水依旧“偶然闭目,犹在几榻间”,他曾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写道“瓯闽春早,尔时灯节方届,隔河古道,柳条已作盈盈之态。乡人沿山道为圃,满种荞麦油菜,柳下淡黄微紫,可指而辨之也。”张恨水对黎川的思念,在其作品中也隐约可见,小说里对江南意境的勾勒,都难以抹去儿时故地的影子。

  张恨水故居就坐落在黎川老街的一角。如今,这条老街依旧完好地保存了原有的以骑楼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城廓架构,有一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老街概貌,“城外老街五里长,连街巷弄串厅堂。街头街尾骑楼接,遮阳挡雨两长廊”。

  作为具有1750余年建县史的黎川的最古老的街道,拥有600余家骑楼式店铺,30多条巷弄穿插其间。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老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无疑十分丰厚。南朝诗人鲍照在《夜宿新城》如此书写黎川,“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明代县籍理学家邓元锡出生在“南山楼”;黄文豹、黄长森等一家三代考中进士后在此修建“世进士第”。“诗书传家,耕读继世”的儒家传统成为黎川人千百年来的坚守。

  如今,老街,在修缮中正焕然一新。据了解,2013年黎川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明清老街改造工程,整个项目分3期实施,一期改造主要集中在人民路,即原县中医院至王府巷段,共690米,目前,沿街350个店铺全部修缮一新,整条老街完整保持了原有“骑楼相连、长廊不断”的格调,道路及消防通道、管线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亦同步推进。整个老街改造全部完成将耗时8年,投资高达19亿元。修缮改造后的老街将分别呈现出特色休闲度假、民俗商贸观光体验、传统历史人文游览、乡土田园风格四大主题板块。

  行走在老街上,与传统文化积淀遥相呼应的则更多是普通人的市井生活,平淡、简单而又富有生命力。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使人焕发活力,黎川人的一天也正是在美食中醒来。清晨,按照黎川人的生活习惯,总是会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许多人会在老街的米粉店里坐下,店主麻利地把撒上肉末的汤粉递到食客手中,酸菜、辣酱、葱花等等,根据食客口味自行添加。此刻,食客吃得满头大汗,齿颊留香,店家则在骨汤、浇头、米粉中忙忙碌碌。一家米粉店老板说,他们通常凌晨3点就起来准备做生意,“有些人四五点就来吃米粉了”。

  灌芯糖,则是黎川一种独特的甜食,说它独特,不仅是制作工艺仍旧完全以人工制成,而且糖的形态也自成一格。记者在老街上一家灌芯糖作坊看到,他们以糯米和麦芽糖发酵成糖坯,经过师傅的反复揉绞,形成一个中空的大囊,将花生和芝麻等放入囊中,封口,在用力揉绞,之后用手拉长,拧成像灌肠一样的长条,用剪刀剪断。如今,黎川人通常会到制作灌芯糖的作坊购买一些,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由于灌芯糖真材实料,每到春节前后,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灌芯糖已经走出黎川和江西,远销福建、江苏、浙江等邻近省份。

  古色与红色的交汇

  黎川的色彩是多样的,正如黎川县委书记聂仕雄接受《小康》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绿色、红色与古色并存。顾名思义,绿色是指黎川的生态,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65%,拥有会仙峰等生态旅游胜地。红色,则是揭开了黎川曾经作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红色革命历史。而古色,对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民俗的黎川也是实至名归。

  虽然随着历史变迁,黎川不少民俗都断代消失了,但是有一项与众不同的民俗却保留至今。那就是舞白狮。在黎川,每逢喜庆之事,必舞白狮。根据《黎川县志》记载,舞白狮早在晚清时就已在黎川盛行,尤其是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要请狮子拜屋。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在屋前舞弄,可以将恶鬼邪魔驱逐出去。

  舞狮,在我国的传统民俗中并不少见,但通常都是以红狮、黄狮和黑狮最为常见。为何要舞白狮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黎川县原文联秘书长、《黎川县志》副主编武一平解释道,以前舞狮经常会发生争斗甚至械斗,后来人们将狮子做成白色,白色代表与世无争,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颜色。尊白狮为王后,争斗渐渐变成了舞蹈,而舞白狮也就单纯地成为喜庆的象征,而无任何竞争意味了。2014年,黎川舞白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黎川古色这一底色的另一面则是与家仇国恨有关,“天地会”总舵就位于洲湖村。在“洪帮圣地”的牌楼上写着一副“对联”——脚踏洪船是我舟五湖四海到此游 有仁有义船上坐无仁无义水上流。“看似这是对联,其实它是当时天地会的暗语。”黎川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天地会成员靠这句暗语相识相认。“黄东溪公祠堂”的天井更是考验天地会成员真伪的一道关卡,进门便要求对暗语,如不能对出即刻砍头。

  在“黄东溪公祠堂”内墙上,有一幅壁画更是加强了天地会总舵的存在感。据介绍,这是全国唯一一幅在民间以龙为主角的壁画,按照传统,只有皇家才能够以龙为主题,而这幅被称为“双龙争鼎”的壁画居然画了两条龙,一条为青色,寓意清朝,一条颜色更为明艳,象征明朝。这幅壁画应该是天地会“反清复明”宗旨的写照。另外,这里的八支箭射向中央的园窗,恐怕寓意着天地会八方分舵汇向总舵之意。值得注意的是,洲湖船屋整体造型独特,108间房屋分而不散,形成船的形状,“船尖”指向北方,寓意直指京师,反清复明。

  根据黎川对于旅游产业的规划,未来将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保健、休闲度假”的发展定位,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精心设计了探古访幽文化之旅、生态体验之旅、禅文化之旅、休闲度假之旅、红色摇篮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摇篮之旅唤起了黎川作为红色革命圣地的记忆,事实上,对于整个江西而言,红色旅游一直都是其亮丽的名片。

  1933年5月,闽赣省工农兵临时代表大会在黎川湖坊墟召开,正式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闽赣省第一次苏代会召开,正式宣告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据了解,闽赣省是中央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赣东北根据地的通道和纽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顾作霖、邵式平等曾在此办公、居住。至今,在闽赣省旧址还能看到当时当地百姓拥护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大标语。

  如何将红色旅游做大做强?湖坊乡围绕“建设更加美好新湖坊”的总体目标,紧抓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省政府正式下发的《关于支持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机遇,以红色旅游为带动,大力建设绿色乡村。为不断扩大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湖坊乡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并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是积极将红色旅游景点申请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建设红色旅游公路一条,公厕一座;三是抓住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优势,拓展红色旅游服务项目。

  特色经济“三个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聂仕雄表示,打造特色县域经济应该具备三大要素, 即独特性、竞争力和知名度,“概括起来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优’”。对于黎川来说,特色县域经济主要表现在“三个三”。

  在第一产业工业上,有“三强”。黎川是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目前已有生产配套企业70余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日用耐热瓷市场占有量达全国60%以上。据了解,黎川日用瓷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4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据江西嘉顺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鄢爱奎介绍,黎川陶瓷产业肇始于1968年,但是黎川制瓷的历史实际上非常悠久,“遗憾的是,中间不知原因地出现了断代,导致制瓷的确切时代已难以考证”。在国内瓷业的地位,黎川仅次于同样位于江西的景德镇,被誉为“第二瓷都”。

  近年来,黎川在壮大陶瓷产业规模、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上下足了功夫。近几年,先后引进陶瓷原料、燃料、色釉料等陶瓷配套企业10多家,引进佳宜、华冠、舒雅等5家耐热陶瓷企业,引进京尚、邦企、怀泉等5家日用陶瓷企业,壮大了产业规模。同时,规划建设1万亩陶瓷专业园,提升项目承接能力。另外,陶瓷产业技术改革也成为该产业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康舒陶瓷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德国引进先进压坯机,增加生产线,成为亚洲最大的耐热瓷煲生产企业。另一方面,技术不断创新也有赖于企业与各大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牵手”,该县陶瓷企业已经和国内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关系。对于高校给予的技术创新支持,鄢爱奎更是深有感触,嘉顺瓷业生产的耐热陶瓷制品最初就是得益于高校技术的转让。近几年来,全县陶瓷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系列产品达60多项,开发新产品100多个、600多种规格。

  此外,鞋服产业与新型材料产业也列入拉动黎川第一产业的“三驾马车”之中。

  黎川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聂仕雄称之为“三香”。一是香榧产业,据介绍,黎川已种植香榧1.7万亩,并与浙江森冠集团签订投资3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黎川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香榧之乡,而且黎川香榧已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二是香烟产业,也就是烤烟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值上亿元。三是香菇产业,即食用菌产业,目前培育食用菌2.3亿袋,产值2.6亿元,黎川茶树菇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优”则是黎川第三产业的特色。除了旅游产业与电子商务产业之外,黎川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油画在全国的影响力巨大。近年来,黎川依托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推进抚州黎川油画艺术发展”的政策,确立了“创世界油画基地,建文化产业名地”的目标定位。自2013年8月起,文化部开始了对黎川的对口支援工作,次年7月又出台了《对口支援黎川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黎川以发展油画产业为龙头,投资1.8亿元建成了黎川油画创意产业园(一期),布局了油画创意大楼、油画公司写字楼、油画培训中心等,已成为油画生产基地、展示平台、流通中心,其中入驻画师300余人,油画公司23家,年交易额1.5亿元。

  黎川根据油画人才状况,制订了分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在县职业中专开设油画专业班,每学年招生60人,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已培养出130多名毕业生。另外,2015年9月,黎川选送了首批23名画师赴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

  已经从事油画产业20余年的画师许昶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的油画销售渠道有些不同,黎川油画因品质高价位高在网店上销售并不占优势,“我们基本上都在义乌这样的商品集散地的实体店出售”。记者走访了几家油画公司,规模不大,更像是一间间工作室,对于画师而言,商业并不代表流水线,公司并未给他们规定数额,或许这种精耕细作才是黎川油画高质量的最有力保证。

  文|《小康》记者 尤蕾 江西黎川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